这里的故事你是否还记得

  寒假里有段日子,曾在北京某个艺考培训班待过一段短暂的时间,几乎是和所有的“北漂族”一样,早起晚睡、啃着面包、吃着泡面,过着索然无味的单调生活。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某个知名作家在五棵松旁的一家书城为新书做推广,又适逢那天有空,便计划好了相关行程,提前抽出一天的时间前去参加。

  怕公交线路堵车,便选择了本不大喜欢的地铁一号线前往;未曾想,它还真没辜负我的“期望”,挤了四趟都没有挤上去。之所以不喜欢一号线,是因为想避免整天在夹缝中晃晃荡荡而过早的体会到夹缝中生存的苦涩。

  一趟一号线能装下的人,有没有无数北漂族中的几千分之一?被填塞到拥挤的人群中不能动弹,应该是看不到自己疲惫又麻木的表情的吧……

  结束签售后很晚很晚才回到培训的地方,看着和我差不多大的学生们继续看电影、写影评、背文常。坐在椅子上抱着笔记本看刚从网上下载的电影——《十一度青春系列之老男孩》 ;起初看到名字的时候有点兴趣索然,并且十分困倦地打着瞌睡,而等到影片最后在播放字幕的时候,伸了个懒腰,然后很专心的吃起一袋牛肉干,和一起的同学说了些无关紧要的话——这一切小动作都是为了掩盖我逐渐起伏的情绪。

  不管能不能看懂吧,就算是班里有些姑娘不懂为什么男主角会捡起一块板砖去打架, 不懂海魂衫和橘子汽水,不懂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

  但我想,她们一定懂得,梦想这个东西,是多么弥足珍贵。

  那晚看完电影,打电话给小W和她一起跑到南锣鼓喝咖啡聊天,聊到了以前度过的生活。我曾经信誓旦旦的讲,只要爱,就不会惧怕现实和时间。就像校内网上那些越来越陌生的名字,过着在我看来越来越陌生的生活,大家互相羡慕嫉妒恨,或者无视和嫌弃,再也不会有交集;然后小W在听完我的话后,自言自语说,以前的那些同学们,他们现在会在哪里呢。

  其实在心里我也想这样问问,在每个人的青春岁月里出现过的人,最后到底是消失在了何方,走去了多远,才可以像现在这样,再也认不出彼此的模样?

  在这个年代、这个时间,有了可以把恋爱谈得风生水起的一切条件:看场电影就像是吃个便饭那么随意,办张会员卡,把这个假期所有档期的影片看完,却发现我们少了因为影片感动而沉默着的携手时间,我们也只是为了“看电影”而“看电影”罢了;牵手一起旅行不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订个机票随时出发,准备了一切,可独心里少了那份雀跃的憧憬;吃一顿几星级的晚餐,面对面坐下,地上摆着红艳艳的玫瑰,服务生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为我们倒红酒,精致的刀叉无言,似乎我们也只有无语凝咽。

  我们错过了青春的细节,然后被生活打磨地粗糙起来,变得选择性健忘。

  或许,几年后,没有人,比如你和我,会记得,那一年夏天,在高中的存车处里,我们每天是多么想碰见自己喜欢的那个姑娘;每天早操,我们在跳跃运动的时候会蹦得多么高,其实只希望能远远望见她;我们为谁学吉他、留长发、站在雨里给谁唱歌,我们写了一个小小地纸条,藏在送给谁的书中,从此了无音信。

  我们马不停蹄的想要长大,想要有更好的生活,用尽最大努力去爱看似最好的人,并为了他们变成更好的自己。

  可是,我们是不是忘记了什么是真正的爱?

  北京越来越冷,在节奏越来越快的生活中,苦涩掷地有声,往事统统安详。

  我们常常坐在昏暗的环境里看不清对方的脸,兀自的一杯接着一杯,常常把寂寞这种养尊处优的情绪拿出来念,一个人却也能吃香喝辣,打趣的说又是一年光棍节。

  不管电脑桌面上满布的写满影评的纸张有多么杂乱无章,和过去的自己挥手,只需要一眨眼的时间。

  《老男孩》里,他们最后的那一曲感动了所有人,但最后,他们仍然止步于五十强。

  这才是真正的世界。

  青春很短,眨眼便过;生活很长,又无比颠簸。

  我想说的不过是,并不是只有站在“欢乐男生”舞台上的人才能感动别人,不是只有站在镁光灯前才可以得到人生的价值,不是只有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才算此生无憾,因为青春不是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歌声响起时,胖媳妇喊的那句:老公,接着!然后红绸飘下。

  仅此而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