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姥爷坐堂屋太师椅上吸烟,悠闲地翻看挂历,“哟,明天高店会了!”姥姥端饭碗开始摆饭,带些嫌弃的念叨“想去去!”姥爷讪讪一笑,“我是看你还要点啥不,我好给你买去。”
我在一旁偷笑,很明显嘛,姥爷是在邀请姥姥同行,可惜姥姥不热心。
九十年代农村,购物的话就村里的供销社前身小卖部,人称“代销点”的是也。没有连锁超市,没有大型商场,日常之外的大件事物多是靠赶集和进城狂商场,如果不像姥姥家地处城郊位置有多种选择,偏远些的乡镇就主要依靠赶集啦。为了方便乡亲们,每个乡镇上的赶集日子是不同的,按阴历日期来定,有选逢“三、六、九”开集的,有定“四、八、二”开市的,最大的县集是逢五开。到了那一日,某乡镇的政府中心所在的主干路就是集市了,十里八乡的商贩带着各色货物,本地商家站地利之机搭棚架屋,附近的农民带着农副产品家畜牲口,齐齐汇聚一地,早早占好位置,摆开摊子、架子、笼子(家畜)、盆子(河鲜),静等主顾光临。
通常是一条宽敞南北大路为主要聚集地,路边商铺开始稠密处为集市开端,远远能听到熙攘人声,走进去可就是鼎沸之状了。人挨着人,车挨着车,那会儿没有电动车,多是自行车和三轮车,还有一种车厢在前的“倒骑驴”,没有刺耳的电铃声,绝少汽车的喇叭声,若真有人敢开进去,没半小时挤不出去。大家稠稠密密的往前走,自行车推在手上,三轮车随时可停,见着可心之物停下来,避让左右之人,挤到摊子前面,或看布面,或称糕点。也或者没有特定目标,见着觉得合适的,也会问问价格,心头琢磨一番,或痛快交付,或继续前行。卖糕点的香了一条街,坐在后座的小孩子会不耐烦的催家长快快走,直到手里有了点心才安静耐心下来。衣物百货食品玩具家具农具交通工具无一不全,只要有心,总能找到。
卖衣服的生意火爆,衣架高高竖起,三面环满,衣钩左右翻飞,应和着“上面那件”、“蓝色带条纹的”、“小号的拿一个”此起彼伏呼声。老板娘嗓门洪亮,在介绍自家商品、与顾客砍价、呼喊帮手收钱找钱中切换自如。买童装的在孩子身上比量,反复查看针脚布料,孩子期待的等着妈妈付钱,听到讲定后会开心的雀跃或羞涩的笑笑。
卖糕点的摊子总挤满了人,买的人决定买之前一定会要求尝一尝,还有尝的太多惹卖家不高兴的。点心也不外那些,蛋糕啦、江丝花米团啦、小饼干啦、糖果啦、山楂芝麻糕啦,在小卖部多能找到,但这里便宜呀,买!等在车子里的孩子欢呼一声接过美食,欢欢喜喜的分食。卖熟食的也很受欢迎,称半斤猪头肉或酱鸭羊杂,回家去可下酒就饭了。姥爷喜欢称酱牛肉回来,买的又好又便宜的话会跟姥姥炫耀“看我称的肉!”
跟在大人身后的孩子最容易兴奋也最容易不耐烦。好半天了还在人堆里挤着,逛烦了,索性不顾,大吵着回家,家长意犹未尽的起初是耐心安抚 ,指着人家乖巧的孩子树榜样;或是许诺玩具吃食;不行的话就商量“妈妈买完什么什么就回去”或是“不听话下次不带你来了!”若是统统失效,当妈的耐心用尽,也有气急败坏往孩子身上招呼巴掌的,泼辣的孩子就地打滚的也有。因为亲眼见过所以印象深刻,更因为那种挤,对孩吸引力很大的集市并不能引起我的兴趣。
终于走到十字路口,可以选择弯到东边路上去,这是集市的一翼,卖农副产品的就在这条街上。跨出南北街时,简直有种离开汤锅的松快感。还没走近,鱼腥味,褪鸡毛鸭毛的骚燥气就钻进鼻孔。煮开水的锅那么大!细听听,不仅有家禽的鸣啼,还有猫咪软绵小狗透亮的叫声,若再有牛哞羊咩驴呃可就更热闹啦。家畜栓在树上,买的卖的都很安静,摸摸耳朵看看牙齿好像交接仪式。杀活鸡活鸭的通常有一两家,隔的不远不近,暗暗争着生意。较大的集市会有更多稀罕的动物,鸽子鹦鹉也有,兔子豚鼠也有,我最早养的一对鹦鹉就是舅舅在赶会时买的。这条街真的相当安静,卖米面油盐的你要不问价格是不会大声咋呼的。身后还有主街热热闹闹的宣和声,动静对比相当美妙。
姥爷喜欢赶集,乡集县集都喜欢。有时候是农具不趁手想换新的了,有时是家里缺盐少酱了,有时是姥姥想吃酱咸菜了,或是小孩子去了买些新鲜吃食,有时单纯是去逛逛,看一圈就回来了,用姥姥话说是“赶集去光带了眼”。最开心的事莫过于听到姥爷赶集回来在门口讲话飞奔去迎,看看姥爷带回来什么好玩意,三轮车厢里摆着的都是常见物件,精致些的总是含蓄的盖在车厢垫子底下,等我寻宝一样去揭开。
棒棒哒!加油更新!期待大作哦!she
回复 @编辑部: 谢谢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