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看友人,聊志向

  这天,陈升正细读《论语•季氏篇》“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有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想起朋友张子轩为人正直、爽快,因病已经许久没有来书院了,离自己上次去探望也差不多一个月了,决定到张家去看看他。路过如山书屋时,陈升想买本书送给张子轩,就走进了书屋,如山书屋是当地最大最好的书屋,也是学子们淘书、论学的常去之处,书屋的二楼有包间,陈升和张子轩等人常常在二楼包间要一壶茶、一些干果,讨论一个下午。陈升看到书籍没有什么更新,正准备离去,突然看到角落的书架上有王阳明的《传习录》,陈升眼睛为之一亮,他视王阳明为偶像,对阳明心学推崇备至,曾经说过,王阳明的心学有如暗室的火把,驱逐了黑暗。当即买了两本,他准备送一本给张子轩。

  来到张家,张家是苏州当地的名门望族,据说为当朝张文忠的后人。陈升由家丁领了进去,到了张子轩的书房。张子轩此时正半卧在床上,手里拿着本书,身上盖着丝绸的蚕丝被。

  家丁走到张子轩床边,俯身轻声禀报:“公子,陈公子来看你了,我引到书房里去了。”

  “好”张子轩面露出了欣喜的笑容,生病的这些日子里,只能躺在床上,都快憋坏了。说道:“给陈公子看茶,上好的雨前。”张子轩急忙下床,家丁赶紧给他披了件皮袄,毕竟四月时节,天气还是微凉,久病刚刚恢复的人不宜受寒。

  陈升刚呷了一口茶,就见张子轩从内间出来,他还是消瘦不少,头发披着,面色苍白,略显憔悴。说:“子轩兄,感觉好些?”

  张子轩笑道“比前段时间好了很多,大夫说还是需要静养。每天要喝三大碗药,全身都散发着药味,快成药丸了。”

  “不能急,慢慢来,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陈升说,“子轩兄最近可以读什么书?”

  “多病厌读书,看了半本闲散的书,刚刚还看到黑旋风李逵当官的故事,还蛮有趣的,说给你听听,话说梁山周围有几个县,与梁山素有往来。一天,黑旋风李逵到县上闲逛,走到县衙,却见县官在审案子,五十多岁的婆婆告自己的儿媳妇与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通奸,男子已经点头承认,儿媳妇却哭哭啼啼地说不是。县官正要判儿媳妇和那男人通奸罪。李逵一看这个婆婆比比划划,言语刻薄,男子又一口咬定和那儿媳妇通奸,又见那儿媳妇人忠厚老实,李逵想其中必有奸诈,就和县官说了,由他来断案,他让衙役搬上来一堆大小不一的石头,问那婆媳:‘你们恨不恨他?’两人说恨,李逵就让他们用石头砸那奸夫,只见那婆婆摸了最小的石头,朝那男人腚上砸,那儿媳妇恨得咬牙,拾起了最大个石头,正要往脑袋上砸,这一砸下去,还不脑浆迸裂,李逵连忙喊停,让衙役把那婆婆和奸夫铐起来,不招就用大刑,奸夫立马招供了,是和婆婆通奸,被儿媳妇发现了,所以两人定下计策,男的半夜到儿媳妇房叫门,给她安赃。这样婆婆也就招了,县官判了奸夫和婆婆各一百板子,这时儿媳妇给婆婆求情了,说婆婆年迈多病,愿意替婆婆受罪,让李逵和县官很受感动,免了婆婆的罪罚。”

  “哈哈哈,有意思,李逵断案,有智慧,懂孝道。”陈升道“子轩兄,我从如山书屋买了两本王阳明的《传习录》,送你一本。”

  “多谢陈兄,王阳明《传习录》一经出版一时洛阳纸贵,能够买到这本书,真是难得、难得。”张子轩接过书,笑容满面,这只有是志趣相同的人,才能有的惺惺相惜。

  “王阳明处于正德年间,正德皇帝受刘瑾蒙蔽,社会、政治出现低潮。阳明子试图力挽狂澜,从’身心之学’出发,提倡良知教育,改良社会风气。”陈升脸上出现了一丝兴奋和刚毅,“当前朝廷正是百废待兴之际,应倡良知之教,修万物一体之仁,才能实现复兴。”

  张子轩望向天际,“修阳明子之学,学救世安民之略。”

  这时,家丁进来通报“公子,王小姐来看公子了。”

  张子轩说:“请她进来。”

  “子轩兄有客来访,那我就先告辞了。”陈升准备起身。

  张子轩忙说:“不妨,不妨。是我家表妹,她刚刚随父母从福建迁回苏州,也是个爱好诗书之人。”他接着告诉陈升,他表妹姓王,名丽娘。姨夫王刚一直在福建经商,经营茶叶生意。现在王刚也已年近五十岁了,再者近年来生意也不好做,所以,了结了福建的生意,全家迁回苏州,家里只有一女,父母甚为宝贝。这个王丽娘和一般女子不一样,从小不爱女红,喜欢舞文弄墨,父母就请了私塾先生教女儿。王丽娘也知书达理,知道表哥病了,也常过来慰问。

  说话之间,进来两个女子,陈升起身一看,大吃一惊。那黄衣女子竟然就是那天在虎丘遇到的白衣女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