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记之一 :那只等爱的狐狸
又拿起了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于一个阴沉的雨天如寒冬似的初春里,从家里翻出厚厚的六本《追忆逝水年华》,感觉自己不仅是去看它们,也是想看看自己曾逝去的年华。小厂快收工了,我先老公一步到市里招呼儿子,顺便带上这些书,用一双装过某品牌鞋的盒子装着。另一本多丽丝莱莘的《《金色笔记》》,因为我要寻找那段有关真正的艺术来自内心毫不掩饰的真情实感的话。于半月之中的一个雨天,我很幸运的找到了那段话。从前找过两回没找到。市滨江之居不同往昔。想去年窗前改写《妻之物语》写成序《那颗浅绿的茶树》窗前的嫣然,现已一片萧索。那些植物依旧在的,只是那如《源氏物语》中柔丽颓废的情韵不在。
另带了老舍的《四世同堂》三本,都是厚厚的。但这部写实的作品准备放在后一步看。因为该继续《《金色笔记》》给我的那种沉迷之感。莱莘的意识流非常不错,只不过更迫近现实。很喜欢她有关性爱的意识流描叙。女人那种性至上性无望的感受写得真是妙极。如老舍《月牙儿》里那女性堕落的无望,挣扎的无望,爱的无望。每看都深有感受。由着这种意识流的渗入,导致内心非常静默。静默之中更能感受到情绪的流淌,想象的飞翔。正适合看《追忆》。而《四世同堂》却不是这样意识流的东西。我想把这优美的情绪与心扉保持下去,直到看完《追忆》为止。然后再看《四世同堂》,它似乎是我新长篇《长江故河口》的模仿本。那样一个现实庞大沉重的东西。尽管《长江故河口》有可能是如《四世同堂》一样的东西,与普鲁斯特追忆式的意识流大不同。可普鲁斯特这种追忆的方式特别令我喜欢,深得我心。之后或许会看伍尔夫,大致看过她的简历与作品简介。很喜欢这种特定的人。一辈子被什么套着,精神上有问题。然后有可能写几篇有关她作品的读书笔记,看她肯定会有话要说的。
可是《追忆》并没有看多少,却再看了《小王子》。那只等爱的狐狸在这个春天让我特别沉浸感动。更令人不可思义的是,还从头到尾看完了琼瑶的小说拍成的电视剧《梅花烙》,那也是因为里面也有只曾被放生送爱的狐。
这些人间至善至真至情至爱,令我频频落泪。于这些情爱之中,雨天早已消逝。晴天旷日的春已过去许多日子,窗外的鸟鸣清晰,艳阳高照,鸣来一片开阔无限的天空大地。而我脑海里却只记得那几句:
生命会被这样的时刻鼓荡着
请你驯养我吧
我知道,那是爱的声音
我是那只等爱的狐狸
春日记之二 今非昔比
春天好象马上就要完了,柜子里的新春装要马上拿出来穿。可在家里总有许多不便,所以便想等有空出去走走时,再拿出来穿吧。就这样在等有空之中,春天悄悄流逝了。而那些着装总没穿上几回。
然走在大街上看见专卖店里琳琅满目的衣服,总忍不住想买一两套的欲望,以备不同季节换上。而再买时,想起柜子里的那几套。这些衣服真没多少时间穿上,人的年岁却在这种日常中不觉增长了。衣服式样也早过时了。
一年一度的春光总让人也显示出特别的色彩,春天起码皮肤比较光泽,看上去显得比平时年轻,心也比较雀跃在乡间的某个野外逗留。那里空旷无人,开阔明亮,有清澄的春光,有绿草的清凉,有无人至的宁静与豁然。还有至人心灵深沉的雅致,有一轮红日独自升起,有一片晚霞慢慢燃起。一切都是那般静谧,如一个远古。
在这远古神秘的春天,《四世同堂》终于看完。这是非常出乎意料的,本是准备看《追忆》的,没想看到那只等爱的狐狸,就看起了《四世同堂》,也是受《月牙儿》里的情绪感染,对老舍的文字,我有种特别想亲近的欲望。看来看书也看缘分。
它不同很久前看的那部《四世同堂》。很久前的那部《四世同堂》是从老同学志那借来的,曾经《斯年憔悴》里写过她。一个才情浪漫的女子,现今确实沉寂了,不再写丁点的东西。一次就自费出书的事儿跟她谈论。她说,你不会是疯了吧,两万块钱不会用来吃喝享受,出那东西干吗。真是今非昔比,听着只觉岁月沧桑。记得还是个灿烂的夏天,我住天鹅洲时,志来我家索要那本书,手臂就是棕色,我的手臂亦是棕色。因为天鹅村部的房屋向西晒,太阳非常烈,手臂晒成了棕色。而志在城市,她的手臂怎么成了棕色,我就不知道了。而《四世同堂》里就有那一对对棕色的手臂,上海城里人的特征。似乎是说上海城里的女生总穿短裙短袖子,由此手臂晒成了棕色。写的很日常,很诙谐,也有战争,却能让人感受到生活的浪漫气息,也能感受到战火的烽烟。当时的感触很深。每每看到类似“这平静日常之中响起刺耳的枪声,上海滩平静的海面就被打破了”这样的文字。心中便有种不自觉的抽动。说真的,那种抽动特别难忘。而今这个《四世同堂》几乎看不到那样充满风情的场面,也找不到那种感觉。不知是这个版本与那个版本不同,还是读到的年代太不同。总之,这里面丝毫没有那里的情致,全是硬的战争描叙。看的没有一点情趣。而对写战争的小说,还来要求情趣似乎很不实际。但还是有些想说的,于是写了这《今非昔比》,与大家共勉吧。
总感觉这个版本《四世同堂》里的人物言语有些雕琢的痕迹。只在表达作者自己的心意,它完全可以淡浅点对战事的谈论。因为一个真正的平民对战争不会谈得那样深刻,只要一点意识就足够了,也不失真。尽管是北平城的平民。
一群平时积怨很深的人面临日本的侵入失去了主张而集在一起谈论战争的事,各怀心态。这炮轰的世界总让我回想起住在天鹅洲老家的时节,特别是故居的春节。太阳高照,天气晴朗,天鹅村各小组各农家的农人,年轻老少都穿着新衣服在空旷亮堂的乡村大路上边走边玩。有的大人手拿鞭炮象孩子似的一个一个放,隔一段路鸣一下。有的仰望着路边人家门前贴的对联边走边念。不小心撞着了路上溜达玩耍的小狗。路旁的树木枯枝林立,春一样的柔丽温暖。因为有阳光照耀,有农家窗口的炊烟袅袅。有亲切的谈欢笑语,有一个大的暖和详实的村庄,让人情绪处于如此的安逸与幸福中。即使田间已一片光秃没种任何作物,但人的心却是充实的。这个农村亦是欢乐的。它倒与老舍笔下的小羊圈形成鲜明对比,但又有着相似之处。那种隐藏的安然,如故村流淌过的气息在小羊圈平安的岁月亦流淌过。
这是我看到战争中的小羊圈,不断回想起故居天鹅洲时的原因。
它们都有一个深刻的渴望,这种详实能快些恢复。亦把人回复到一种正常的生活状态中去。它是读者亦是作者的渴求。更是那些深陷战乱中国人民的渴求。所以那幅安然图景就不断闪现。
这与多年前读的那个《四世同堂》感觉完全不一样,印象中,从前的《四世同堂》里有个战乱中穿着时髦衣服的女子,坐在一个相对宁静的江边和坡上同一个男人恋爱着。具体情形怎样的不记得了。但这个情节很记得,那女子似乎是招第吧。当时就被她的生活态度吸引过,觉得这种女子未尝不好。尔后就是老舍对日本飞机轰炸北平之后,北平城下各个角落呈现的那片死寂与白光的描叙。十分荒凉凄凉的感觉。有种无言的悲哀渗透你的精神灵魂。他没有渲染任何战乱的场面,但这种静默的死寂与白光,真让我有种亲历战场的悲愤。
看到瑞全准备出去前与招弟的那回,多年前印象中的那个女子就是招弟了,可能是她与瑞全在战争前有过一段恋情,而留在深刻记忆中的那个镜头就是他们曾经的恋情时光。只是这个版本里将那些全部删除了?那个清纯美丽的招弟最终成了无耻卖国的特务,然后又死在了自己恋人瑞全的手里。这样设想比较合适,但不知这个版本为何要删除那些部分?也许是我记忆产生了偏差,把某个别的小说情节与《四世同堂》的连到了一起。
后面这安详悲伤的场面的确在小说中出现过。就是那一幕在往后的饥荒年月不断出现在小羊圈穷苦人的记忆与脑海里。那种安详已成为记忆,这种珍贵。想来,会读书的人的预感与想象都是发达的,可能读者所设想的场面就是作者后面所要写到的,他们已经形成一种情绪上默契。老舍以后的确写到过几处。
有一处是,小妞不肯吃共和面,每天吃饭定要吵闹一阵,当然最后小妞饿死了。正是这样的境地下,作者用苍凉的笔触写到北平的情景:
这晴美的夏晚,还有晚霞,还有蜻蜓与蝙蝠而没有了孩子们的笑声。天色越美,院中倒越显示出静寂,静寂的可怕,大家唯一的希望就是赶紧躺在床上去……
要是这情景放在往常会是多么安详幸福。而在战争无情年代,这世界一样的夏晚,晚霞就是如此的凄凉。怎地不让人不断回想曾经美好的时光?这也是我一再忆起从前所读那部《四世同堂》与这个不同的原因。它无非是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如小说深处隐藏着小羊圈安详幸福的图景一样,一种对和平美好的渴望。一种今非昔比的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