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3【城市之光】城色之中

  北方小城的深秋。

  下雨了。干脆而利落地下起来。没打伞,走在路上。宽阔的行车道和狭窄的行人道之间,正值下班放学的高峰。天色渐渐暗下来的时候,行车道上也很合时宜地变得拥堵。不同于北上广深的拥堵,这座北方小城的堵车只持续了不到半个小时。当放学和下班的高峰期过去,小城的深秋变得宁静而寒冷。

  有了初冬的意味。

  捧着刚从星巴克买来不久的抹茶拿铁走在路上,耳朵里放着这段时间一直单曲循环的民谣,吉他的伴奏和街灯的闪烁相得益彰。抹茶拿铁的抹茶味永远比拿铁的醇香略胜一筹,喜欢看白色的杯子盖上被茶叶的绿色一点点地覆盖,然后多出来的拿铁会把抹茶的绿色渐渐融开,变淡,变得不可琢磨。

  这是小城市的一个普通夜晚。

  路上的人渐渐变少,车也随之变少。雨停了的时候,街道上还残留了刚刚被雨滴抚摸的指纹,纹路清晰,在每一寸能够被触碰到的土地上。走向了城市中心的一条商业街,饱腹感越来越浅,延伸出来的,是饥饿感和粘连着的纠结。

  商业街的路也是坎坷,行道树的树根在日久的滋润之下变得愈发粗壮,渐渐有了可以把覆压在肩上沉重而坚固的石板推开一些缝隙的力量。石板被挤压得七零八碎的样子,歪歪曲曲的,在并不很明亮的月光底下看起来带上了一些恐怖。跨过奇形怪状的石板,就听到了每一家小巧却不总是精致的店铺传来的叫卖声,叫卖声各有不同——推荐拍婚纱照的、推荐买胭脂水粉的、推荐买各种新奇小玩意儿的,比比皆是。

  在一家正叫卖着糖炒栗子的店铺停下来,站在那里直愣愣看着。感慨人类聪慧的头脑——炒栗子的工具不再是一口巨大的满身都是黑色炭末的锅,和一根长长的沾满糖和黑色粉末的铲子,而是一个自动的用光亮的铁皮制成的大锅炉。栗子被炒熟,继而从大锅炉中被送出来,卖栗子的人只需要把那些热腾腾泛着蒸汽的栗子一股脑儿地拨弄到盘子里,放到要买栗子的人们面前,然后把合适重量的栗子放到纸袋子里包好,就可以得到买栗子的人包里一定数量的金钱。传统的人工翻炒被现代的机器翻炒替代,但栗子的味道依旧香甜让人不忍罢口。

  于是走上前去买下来一小包栗子,老板做生意一直很实在,总会在每个客人付钱之后多加几个栗子。温暖而细小的举动却帮他占领了这条商业街几乎全部的“栗子市场”。伴着清脆的响声,栗子皮裂开一道缝儿,再来回剥几下皮,就可以品尝到热腾腾暖和和的栗子。提着装满栗子的食品袋的手,也会自然而然、不知不觉地被袋子里的热气温暖。

  长久地因为饭后在小城的某条街道上散步而心生欢喜。

  川流不息的车道不再是大城市特有的夜晚特色,小城的马路渐渐变宽,却从未料到有一天也会变成整个省份之中最好跑路的城市街道。并未因此而感到莫大荣幸又或者带来巨大惊喜,小城依旧是随着自己渐进发展的独特节奏去完成属于它自己的交响乐。从未紧张过,却依旧因一些小事情而偶然闪耀一番。

  再过几条马路,穿越几个巷口就能到家。尽管路程看上去有些远,但已经可以在路上碰到熟悉的人。人们都是将双手放进外套的左右口袋里,只走上前把距离缩小,然后默契地点头、寒暄甚至是站在路口处说笑一番。

  说来,问候交谈、寒暄说笑,也算是喧嚣。

  直到站立在自己家的楼道里,才会有能够让心情立马平静下来的契机。

  北方小城的深秋。

  家里的暖气还没有如约而至,母亲在厨房里煲好了红枣莲子银耳汤,浓稠的,汤和红枣、莲子、银耳全都粘连在一起,用勺子搅一搅,柔软又饱含了力道。汤羹孕育在母亲的翻搅和等待之中,而置身于这座北方小城的,除了窗外的各色的人群和马路上走走停停的汽车之外,还有在静谧的夜里孕育温暖的每个家庭。

  城色的绚烂和家庭的安逸交相辉映,又是一夜。

评论
  • 你提到杨绛先生,我很喜欢她,你的散文我第一次看,喜欢


    木梓 作者

    回复 @悦蓝: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