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2【絮语】末饮水

  0.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我们仨》(杨绛)

  1.

  在我正发愁应该读一些什么书的时候,在书店的一角,嘈杂之中看到书店的工作人员把他们两人的书罗列在一块儿,钱老先生的书并不多,但那本《围城》确实是今人再如何都超越不了的,杨绛先生的书就罗列在七八本《围城》的旁边,围城当以“正脸”示人,而旁边杨绛先生的书籍皆是“侧颜”以衬。这唤起我心中波澜似的温柔,从书架上取了书付了钱,便赶忙走进旁的小咖啡馆儿,咖啡馆儿里人也满当当,不容易才寻了一处安静的歇脚点,窝坐在沙发里头,想着又是偷来了半日的清闲。

  前几日莫名其妙发了烧,浑身灼热皮肤都有灼烧之痛,折腾千百般终于退烧后,身体又常常出虚汗。坐在床上吊水的时候,不禁想到二零一三年冬因肺炎住院的半个多月,亦是折腾来去将好那几日开始不断出虚汗,一晚上能湿透好几件衣服。家人们日夜陪护,把折叠床放在我病床的旁边,半夜冻得哆嗦却因为床小而不得翻身,只能将身体缩成团。加上那时我彻夜咳嗽睡不着,常唤醒他们倒水给喝。于是,半个月下来,一家人皆是瘦了一圈半圈的样子,想来心疼。养病期间百般聊赖,无从应对日日不可出门的苦楚,偶时会和哦哦叔叔聊天儿,正值高三复习,课程繁忙之间,倒是千万般感激他乐意奉陪我多聊几句,这期间也常常在言语间宽慰我说很快就会好起来。也曾焦急于会不会赶不上课程和一些求学机遇,哦哦叔叔皆是耐心劝导宽慰,让我别担心太多。病得晕晕乎乎的时候,还会给他打电话,说些令人思念的人事,也故意淘气一把,问他有没有想念我,会不会觉得缺了我而感到轻松,他只是在电话那头叹一声气,而后道:“别担心那么多,好好养病,病来如山倒,祛病如抽丝,别急。”偶然间听到电话那头的他咳嗽的声音,问及原因,他也坦诚如实说,自己也感冒了,还发烧。

  自知他性格犟如牛,便也再未劝他把工作先放放。匆匆撂下电话,走出狭窄的洗手间回到床上,接下来又要继续吊水。

  果然生病时的寂寞无处躲,也躲不过。庆幸着这次的发烧生病,在百般折腾之下渐渐好转,退烧之后生龙活虎起来,却在心里烙下些恐惧和害怕。这几日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书中写到:“人世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带着烦恼和忧虑。”自然心也宽慰了些。钱老先生有言“走在人生边上”而杨先生在钱老先生与她失散后,也出了集子《走到人生边上》,此间的洒脱和对人生世事的独到见解,读来也叫人甚是钦佩。

  2.

  身体倒是还没怎么利索好痊,心上却是耐不住整日在家养病的孤独和乏味,于是换好衣服穿了鞋便理所应当地出去乱窜,窜了半天,无奈天之大是怎么也不会让我如此渺小的人逃过去的,在家是禁锢,在外亦是禁锢。姑且认了被禁锢的命,一副既来之则安之的模样,也是好的。

  腿脚走不动的时候,就开始折腾耳朵和眼睛,耳朵孔被耳机塞住,灌以音乐滋养,渐渐耳朵也有了性格,近来只爱老音乐。反复灌以一首歌曲滋养,只要对了味觉,耳朵也不吵不闹妥协屈从,甚至还有些欢喜地接受了千篇一律的节奏调式。眼睛就不同了,满屏的电视剧电影,没有一部是入了眼睛的心的,于是转战书籍堡垒,眼睛却怎么也不想再走动,盯住什么都不肯放。心里笑笑才觉察到,原来眼睛在连日连年的熏陶中变成了“养在闺中人不知”的书香之女,对书比对任何事物都要眷恋。也就随了它去,读了一本又一本,一遍又一遍,情到深处自然眼睛也要下下雨排解排解积蓄在体内的热爱和赤诚。

  几日来皆是如此这般度日,连自己也开始笑自己的懒惰和无聊。想想性格里注定的,再有趣的人最后都回归到无聊上来。做固定的事情,和固定的人日夜相伴,走固定的路,用固定的茶杯喝水,拿固定的筷子进食,形成固定的审美,最后人也固定在时间的某一刻随一场场洪荒远去。直到心境实然苍老的一日,才能有丝丝触动了深邃的感触。有人因忽而有了如此深刻的感触而兴奋,于是急于分享给周围。有人因忽而有了如此深刻的感触而忧愁,于是把自己封存起来不见人。皆可,万事随心。

  本是个作文的人,却也懒于书写,越来越明显的懒惰,或许和天气有关。本是个作小说的人,却眷恋读每一篇散文,越来越明显的热爱,或许和散文的真实度有关。凡事也就不思考久了,也不愿意再钻了牛角尖非得思考地透彻才罢休。有时候知道得彻底了反倒是没有只知道大概有趣轻松。间谍终于还是不如战斗在前线的士兵过得自在安稳。前线的士兵拼尽全力也提早看透了结果,即非生既死,但这也仅仅是单纯知道了结果,而这结果的来龙去脉却仰仗着间谍深入敌后一步一步捋清楚弄明白才得来。于是间谍理所应当毫无悬念得到了所有的细节,却也不可推脱地和轻松自在作别。

  3.

  着手尝试开始写一些散文,说是散文也称不上,充其量当做是胡言乱语就算了,这样写起来或好或坏也无所纠结,图个心安理得便好。写字还是因为擅长回忆,回忆发生了什么,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什么人,做了什么,留下了什么。好的事情就衍生出意义影响,坏的事情就衍生出经验教训。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全了,就开始摆布这些字,怎么组合怎么排列怎么起承转合怎么承上启下怎么首尾呼应怎么点题升华。果然,除了经验还需技巧。

  思量忖度半天,才承认哦哦叔叔的想法是对了的,他说:“你啊,现在顶多算是个做作文的人。”我看着他眸子里的热,再不想说些什么,或许呢,他总是对了的。而错,究竟也不在我。

  生活了太久的城市又林立起来了数座高楼,它们耸立在小城的中央,给一座年轻的城市又增添了浓重不可消散的商业气息。直逼寸土寸金的地价和不知为何就一夜暴富的人们结成了联盟,它们努力地勤奋地编织着这座年轻城市未来的宏伟版图,而我身处其中,既不是寸土寸金也不是一夜暴富,却也不自知自我的渺小。站在太阳底下看耸立起来的高楼,想着旧城区破旧不堪起了裂缝的房子,还有最古朴的飘满了灰尘和扬沙的泥土地。这一切都混杂在一座年轻城市的心脏里,构成一排又一排一根又一根的血管和肌肉组织。心脏在蹦,人在生存,城市在变化,生生不息。赞叹城市包容性的同时,转念生了悲悯心和好奇心,有了探知欲,欲望强烈不堪,无时无刻不在腐蚀着我的大脑皮层的沟壑。和朋友聊起来最近在写的故事,她边大口吃着满是辣椒的毛血旺,边说着:“你怎么写了如此沧桑的东西”。我如实答她的话,说明自己想要探求一种最坏的结果,那些自始至终都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的悲欢离合,会不会比生活在城市顶端的人的悲欢离合更让人觉得骚动和震恸。朋友放下碗筷,腰身靠在椅子上说:“其实那些生活在底层的人们经历的是我们难以描述和想象的遭遇。”她眼里带了凄凉,却不显得悲怆。而后我又提到想要写完这样的故事之后就写一篇暖一些的文章,她听了总算是轻松地笑了。

  或许如此,人们在面对苍凉凄楚的时候,总是抗拒的。但从未有人抗拒过太阳,因为温暖生爱,爱生愉悦。人人想要幸福,物质的精神的皆是这般。杨绛先生在散文集《将饮茶》中书写:“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饶有滋味;可作书读,可当戏看......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术表演。”读来五味杂陈,自知不曾经历沧桑冷暖,所以想要更深刻地寻求一些些自己能看得懂的人情冷暖,只是愿望在这其间过程的悲欢离合都可不怕也不深陷,只当是一次探险,不过探险的路途不寻常罢了。

  4.

  末了,饮一杯水,该沉淀还是该上浮,都由岁月决定就好。

评论
  • 你提到杨绛先生,我很喜欢她,你的散文我第一次看,喜欢


    木梓 作者

    回复 @悦蓝: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