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一杯”色达“密语

  有人说,去甘孜色达不必去高原西藏。

  可是我不信,怎么可能有一个地方与集圣洁和神秘的西藏相媲美!于是,我要去色达寻一个答案——

  我一直不知道,原来如练的星辰可以离我这么近,那一刻,我在海拔近4000米的地方,周围是5°的空气,坐在晃荡的藏族司机的车中,回味着从成都到甘孜色达这六百多里风景,十月里的风从峡谷升腾而来,伴着汶川的险,米亚罗的彩叶以及小金的破旧卡车一一坠入乘客的眼。也许是最美的灯火,必须走很远的路才能够抵达,车子在崎岖的山路上磕磕绊绊,等到了佛学院的山脚,被摇晃的蓬头垢面的少年们被扑面而来的肃静击得不敢挪步。等到穿着红色长衫的喇嘛走在灯火下,从山脚到山顶全是星星点点的灯火,层层叠叠,明暗相衬,山顶是坛城的圈圈亮光,遗世独立,却又与这山下的红尘僧客遥遥呼应。外来的人儿迫不及待跳下车,却被高原的冷风给了个下马威,下一瞬,又被藏族小伙们的热情温暖了,不仅免费提供晚餐还带我们找到了住宿,那晚心如高原的经幡,清远而又明了。

  清晨的阳光里有小喇嘛的身影,小小的袍子,小小的经书,小小的光脚丫,连张望陌生人的眼角都是小小的,他们很怕相机,看着拿着镜头的游人就自动避开,据说小孩子照了相之后灵魂会被摄走。沿着石阶上坛城,有照片被钉在木头上,有婴儿有老人有恋人也有背包客,我站在风里凝视了许久,直到一个老喇嘛的声音在我身后响起:“这些人,都已经不在人世,照片留在这里,只是祈祷早日轮回。“心里咯噔一下,阴阳两隔如此猝不及防,老喇嘛不说话只微笑,那模样些许神秘,等到我们转身,他已经融入了人群。坛城的夜景为何让世界各地的游人流连忘返,我想并不是地势高而见之远,而是这里的寒风里那些不计较世事不执着于生死只愿有一块接近活佛的共匍匐跪拜的木板,也许,这和我想要的答案有关。

  我和伍小浪坐在挂着铃铛的佛墙下,与一位出家的师父交谈,他不说佛陀也不说经书,只说着红尘之事,在他的故事里,自己是一个不想囿于世事纠纷的人,曾为厨师的他戒荤食素,曾在感情里如鱼得水的他只慕佛法不惹情丝,从千里之外的安徽几经波折终于来到色达五明佛学院,与素不相识的游客谈笑风生,何为出家何为入世,如此洒脱自在,果真是”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师父临走时候,回头轻描淡写了一句:“来都来了,寻那答案有什么用,若得空,可去去山的那边。“

  

  师父说的山的那边,是天葬台,将死去的人喂食给秃鹫的地方!

  在向阳的坡上,我盘腿坐在21°的阳光里,游人们由喧闹变得寂静,天上的秃鹫都从天上或者山顶俯冲下来,由一只变为一群最后站满了整个山坡,一条破旧的写着藏文的帷幔隔开了死者和秃鹫以及茫然失措的人类,我觉得我们这一大群游人就像不懂事的孩子,活生生闯进了一个肃穆又血腥的舞台上,不管是当个鼓掌的观众还是退到幕后当个工作人员都是多余,无可救药的多余。

  游人在秃鹫这头假装平静

  刹那,帷幕拉开

  大鸟们的圣餐正在开席

  死者的魂灵正在安息

  而活着的人

  不管是喇嘛还是游人

  都正在想着

  自己死去的样子

  是沉寂还是寂寞?

  

  我离开天葬台的时候,突然知道答案是什么了

  我曾幻想过许多次,第一次见到满山经幡的模样,我一定要穿一件红色的长裙站在中央,不说话不回头,把心底所有的渴望和不安都埋在这片土地上。可当我真正来到这片原野上,山岗的羊群、拨动的经幡,黑白相压的云朵,还有难以捉摸的梵音,都告诉我永远埋葬不了自己的不安分。

  我站在原野之中,用最美的姿态来告诉这片土地,我的脚印是最轻柔的致意,当我回归尘世,不论遇到多大的波折和烦扰,我都会用这片圣洁土地的密语告诫自己:世间所有的寂静,没有在红色长裙里,没有在色达的经幡里,也没有西藏的土地里,而是恰好在你心里。

评论
  • 好评,支持你,欢迎回访我的两部作品


  • 作品很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给个好评


  • 迁客骚人,笔尖泼墨,必成大作,文笔很好,作者还很谦虚,挺你,希望你走的更远,已为你点赞,期待更新,会一直关注,也希望你能回访《抽象战争》


  • 文笔细腻,是一部好作品,我已点赞,望支持一下我写的《如果没有遇见你》,一起交流!


  • 好评我,棒棒哒~


  • 嘿嘿 新年快乐


  • 很厉害的女孩子,文笔很细腻,加油咯


  • 很厉害的一个女孩子,文笔很细腻,加油


  • 已好评,望回复,谢谢


  • 无枝已经阅读并点赞,欢迎回访支持我的话剧《这是散步的年代》……


    木子雨 作者

    回复 @李良鹃: 《这是散步的年代》,很有诗意的名字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