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敏过人的武则天早已洞悉了王皇后与萧妃的微妙关系,她也猜得出王皇后何以为了她重返宫廷出这么大的力量。她将计就计地和王皇后结成了亲密的同盟,用王皇后这块招牌作为向萧妃进攻的武器。她对王皇后躬身奉事,处处讨她喜欢,投其所好。她摸透了王皇后的脾气秉性,千方百计地使她高兴,殷勤得不亚于服待在左右的宫娥。
王皇后被感动了。她把武则天当成知音,视武则天如同手足,一有机会便在皇上面前夸奖她。夸她的天姿神韵,夸她的谦卑让人,说她的品格、她的节操可以垂范后宫。王皇后说这些话的时候,当然也要顺便提一下萧妃。不过,那是为了给武则天作个陪衬,一个反面的陪衬。
头脑简单的皇上被皇后的花言巧语迷惑了。他降旨封武则天为昭仪,与此同时,对萧妃的百般恩爱、千种柔情也在淡漠、在消逝,宠极一时的萧妃尝到了失意的苦头。
王皇后如愿以偿了。她感激武则天的帮助,庆幸自己手段的高明。但是,她很快就发现,她的良苦用心却召唤来一个新的对手。
这是由武则天离开正宫开始的。武则天封为昭仪,有了自己的名份,也就有了自己的宫室,不能老呆在正宫。武则天迁出了正宫,这高宗皇帝竟也迁出了正宫似的,王皇后十天半月也见不上高宗一面。
皇上迷恋武则天,喜欢听她说话,喜欢她充满活力的身体。皇上对她在感情上有一种依赖,这不仅仅是房事方面的,否则决不会因她而冷漠萧淑妃和王皇后,她们的美貌,甚或胜似她。也不是因为她“狐媚”,因为她并没有刻意迎合皇上,故做娇痴。对这个比她小四岁的皇帝她撒不起娇来。她对皇上,既像对爱人那样,又像对一个弟弟,甚或对儿童婴孩那样抚慰他,不厌其烦地听他讲朝政上的事,还鼓励他要果断,有主见,对大臣们没有必要那么恭顺,这样习惯了,皇上就有皇上的威信,臣下也懂得畏惧。高宗有了说心里话的地方,从她那里得到的不是一般女人的娇情和对他小鸟依人般地依靠,而是一种带有母爱意味的柔情、鼓励和安慰,让他有一种少有的自信和力量。这一点,才是高宗深爱武则天而疏远恭顺贤德的王皇后和恃宠撒娇的萧淑妃的原因。
王皇后清楚地意识到,她的惨淡经营造成了一种新的不利的形势,她将疲惫地面对这种新的、使她更加难以应付的局面,吞下这个她自己培育的苦果。
在王皇后悔之不迭的时候,武则天却沉浸在按捺不住的喜悦之中。她暗笑王皇后的愚钝,为返宫后的这个最初的胜利而感到欣慰。这标志着,经过一番磨难,她又重新进入宫廷,立足于这个权势和利益的角逐场上。
但是,争得了昭仪的封号显然不是武则天的最终目的,挤倒萧妃也不是这场争斗的最后一个回合。她想得要远得多、高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