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立新皇花落谁家

  第三节 立新皇花落谁家

  对于哲宗而言,命运似乎是一个定数,他眼睁睁看着自己堕入厄运却没有能力解救自己,他的生命一点一点被蚕食,一点一点下沉,直到被淹没。在弥留之际,除了嗟叹和发脾气之外,他没有任何其他的事情可以做。他把自己的嫔妃叫到身边,在耳边虚弱地呼吸了几声,却说不出什么话来。

  而对于赵佶而言,哲宗的病危却成为一个契机,不久他终于等来了他的“东风”。元符三年(1100)的正月十二,年仅二十四岁的哲宗皇帝驾崩,宫廷上下满是哀怨的哭号,但这对于赵佶来说,实在是值得件庆贺的事,他做了多年的皇帝梦终于就要成为现实。

  果然,没过几日向太后就在福宁殿里召集群臣,商讨谁来继承皇帝大位的问题。这向太后乃是神宗皇上的皇后,哲宗朝时升格为皇太后,赵佶早就认清了形势,想方设法笼络向太后身边的人,因而向太后的耳边尽是各种对赵佶的赞美之声。久而久之膝下无子的她也对赵佶产生了好感,认为端王赵佶无论人品还是才学,都比其他的王爷高出了一大截。现在哲宗驾崩,继位者尚未选定,但在向太后的心里,早已有了答案。

  在福宁殿里,向太后坐在帘后接见群臣,受召唤的宰辅大臣们依次进入殿内。他们每人都带着肃穆的表情,一来是因为皇上驾崩,二来则是因为今天的事情事关重大,既关系到大宋朝的国运,也关系到他们个人的命运。向太后坐在帘后,慢慢悠悠地向大臣们问道:“大行皇上尚无子嗣便不幸崩殂。有道是国不可一日无君,当务之急是要迎立新皇。各位都是先皇的重臣,今日请共同商讨继位人选。”向太后开门见山,而帘外的大臣们却是一片沉寂,他们谁都不敢轻易开口提议。

  这样的当口,在场的诸臣都心有顾虑,生怕站错了队,砸了自己的脚。拥立新皇这事,就如一场豪赌,若是拥立对了人,将来自是有功,但倘若拥立错了,往往没什么好下场。群臣们面面相觑,谁都不肯开口,以至于向太后不得不发出了又一声催促,隔了许久,终于有人开口。

  “臣以为当立简王,他与先皇乃是一母同胞,于情于理,皆当嗣位。”宰相章惇进言道。

  向太后听到章惇的“一母同胞”四个字,不由皱了皱眉头,只轻轻说了声:“不妥,简王排名十三,断无僭越之理。”章惇听出了向太后声音里暗藏的不满,意识到自己犯了忌讳——那哲宗是朱太妃之子,现在要是再立简王为新皇,便意味着朱太妃的两个儿子接连当了皇帝,这显然是把向太后置于了一个尴尬的境地。章惇的提议被迅速否决后,又再奏道:“若是依几位藩王的长幼之序,应立申王。”章惇所说的申王名为赵佖,是神宗皇上的第九个儿子。赵佖算是有贤德的,但是儿时患病,一眼失明,堂堂大宋国的皇上,若让他来当,未免贻笑大方。向太后再次果断地否决了章惇的提议。章惇连番受挫,一时语塞,其余大臣们也是面面相觑,无人开口。

  “申王既不可立,按长幼序,当立端王,各位意下如何?”向太后终于说出了自己一直想说的话,她心里明白,按照长幼之序来排,合情合理。不料此时章惇又一次跳了出来,几乎在向太后话音落下的同时奏道:

  “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

  这话一出口,章惇便立刻后悔了,倘若端王赵佶真的继任了皇位,自己的下半辈子估计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了。此刻的章惇恨不得时光倒转,但已经来不及了,向太后和所有大臣都清清楚楚地听到,这句话也已被记录在案。更要命的是,这时候他的老对头、知枢密院事曾布开始落井下石。

  曾布本来一直沉默着,一副没睡醒的样子,现在却突然精神大振,高声斥责道:“宰相此言差矣,端王贤能,人尽皆知,实是承继皇位的不二人选,况且依长幼之序,这也是天经地义的。宰相无端发此议论,到底居心何在?”能言善辩的章惇此时已经完全说不出话来,他恨自己的这张嘴,居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给自己种下了这么巨大的祸根。按照现在的情势来看,端王继任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无法改变。果然,向太后接过曾布的话:“诚如子宣所言,端王仁孝贤能,又年长于其他诸王,实是天命所归,众卿是否还有异议?”

  太后既已说出“天命所归”四个字,再反对那就是逆天行事,大臣们当然不再有异议,一致同意端王继任。大宋的历史也因为这场短会而开启了全新的篇章,转入令人难以预料的方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