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我就居住在此地

  

  上海徐汇区湖南街道虽不大,但它地处上海市历史建筑保护区,有近代优秀建筑和风格各异的花园洋房七百余幢,全国及市区文物部门挂牌的不可移动文物114处,独特的老上海海派建筑和名人旧居,吸引着无数前来参观的海内外人士。

  社区共有居民五万人,其中固定居住的外国友人就有三千多人,还不包括来探亲和旅游的临时性居住的老外们。听社区领导介绍说:湖南社区在全上海的范围内,文化档次、文明程度和居民的整体素质相对是比较高的。

  以前曾有不少文化界等的著名人士在湖南社区的老式洋房里居住过,如:著名出版家张元济、著名漫画家张乐平、文学大师巴金、电影艺术家赵丹、京剧大师盖叫天、革命音乐家聂耳、金嗓子周旋,香港船王包玉刚。还有德国、美国、意大利、比利时、伊朗伊斯兰等国的驻沪总领事馆也在这里,上海的几个著名的文艺剧团也在附近。

  我所居住的房子,也属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之一,原名叫“卫乐精舍“,是一幢现代式高层建筑,建于1934年,由赉安洋行设计的。据说造这大楼的砖头都是从国外运进来的,每块砖上都刻有不同的编号,大楼前还有一个很幽静的小花园。这大楼上面住着的有不少都是文化界名流的家属和后代,也有老外,具体的我不很清楚。不过我是住在这大楼的底楼,也就是以前的车库、仓库经改造后可以居住的房子。居住条件虽不是很好,但能在上海滩的“黄金地段”里拥有住房,我很知足。(其实是我女婿单位原来的公房,我自己的房子已出租)

  大楼后面有一幢二层楼的和这大楼相配套的“保姆楼”,住着来自绍兴和萧山交界地区的一群农妇和家属们,她们长期在上海“当保姆”,有的一直就是这幢大楼里居民的“老保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在这里打工,也属“半个”上海人了。我家在“保姆楼”也有一间房间,廉价租给了以前曾为我家做过保姆的一位绍兴阿姨。这些保姆们说着叽哩呱啦的“绍兴话”,正宗的上海人听得懂的不多,可我几乎全都能听懂,呵呵,因我在萧山工作了整整三十五年啦!

  大楼前面,走过小花园,马路对面就是伊朗伊斯兰等国的总领事馆;大楼西面的隔壁就是“上海外事联谊会”,大楼东面穿过淮海路,就是要去海外的青年们办理签证的登记处,常常一大早就有一大群年轻人排着长长的队伍在等待着开门。

  这里社区里的各类为民服务窗口就是不一样,湖南街道派出所的民警们为民服务也是很到位的,我的户口能从萧山顺利地迁到上海,就是这里的民警帮我办好的,我真的很感谢这里的户籍警们。还有不管是社区的还是物业的,包括各类水电煤部门的,都是想居民所想,急居民所急地为民服务着。更有趣的是这里菜摊小店里的卖菜老太和老外们做生意,竟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上次圣爱夫妇来我家,圣爱对我说:非文,我们以前吃了不少苦,但现在我们真的很幸运!是呀,我作为一个退休老太,风风雨雨在外几十年了,能在自己的暮年来到国际都市大上海,并且能成为徐汇区湖南街道的一名居民(老上海叫“上只角”),的确是件非常欣慰和惬意的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