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照亮生活(中国美丽乡村大讲堂第一讲)

  文学照亮生活——中国美丽乡村大讲堂

  我们中国的文学,实际上跟每一个人都有关系。我父亲跟吴仁宝书记是同辈人,我目睹他们是如何改革的,其中吴仁宝做得最好。2005年,中宣部交给我一个任务,写吴仁宝,那是我第一次见吴仁宝书记。那时我父亲正病重,父亲告诉我:“吴仁宝是我的老朋友,你去好好写吧!”创作完成,我父亲也去世了。在华西村,7天的时间,采访了吴仁宝3个小时,那一刻,我知道我一定能写好吴仁宝。我相信我写吴仁宝是写得最好的。题目是《我们可以称他是伟人》。最初江苏省委宣传部不同意我用这个题目,但我坚持了,在《中国作家》上发表,得到了中央的肯定。

  一、中国文化的主体是农耕文明,中国文学的最高成就是对农民生活的叙述。

  我们从《诗经》到今天的鲁迅、莫言,都是写的农村。这种传承下来几千年的文明,我们至今传承。鲁迅的代表作《阿Q正传》、《祥林嫂》,莫言的《娃》、《红高粱》。莫言的书基本上都是我帮他出的,以及贾平凹、陈忠实,都是对农村的书写。即使《人民的名义》,也是城市化进程中一批农民背景所成长起来的干部及知识分子,在城市与权力的生存环境中或迷失、或进步、或挣扎的写照。我们要对农村这块土地有深入的了解,这对我们建设农村、描写生活、创作作品最重要的一点。

  我的老家在常数,地比这边要高,叫“高乡”,条件基础要好。吴仁宝当支部书记和我父亲当大队长是不可统一而语的。但吴仁宝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当过5年的江阴县委书记,这段历史很多人不知道,这也是他最困难的时间,第二届居然被选掉了,他提出了1/3的时间在机关,1/3去基层调研,1/3去当农民干活。江苏省组织部领导找他谈话,请他当苏州地区的农工部部长,不降职,给了一个体面的位置,这使他做出了重大的人生选择——他回到华西村做支部书记,造就了今天的华西村。他了解到,他是一个农民出身的支部书记,他要改变家乡的面貌。在这个地方,他说了算,不存在前面的提法所造成的困难,带着村民好好干。五六十年代,他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吃饭问题。改革开放他也搞乡镇企业,没有去当县委书记,而是坚持留在华西村,邓小平时期,八年的时间,扎住了华西村的稳固位置。我跟他握手的时候,他刚刚把周围的12个村划归进来,这是一个大的举措,把一条小龙状的山划了进来,前面是发展阵地,后面是粮产地。这一刻,我知道他就是这个地方的伟人。他的儿子吴协恩也是有真知灼见的人,不亚于学者教授。他们父子二人就是根于农村,发展农村,才造就了不亚于城市的新农村。

  二、今天和未来的中国文学能走多高、走多远,已然是对农民生活的关照。

  中国作家的笔触落后于时代人的生活与思想前进步履,但在寻找时代人的生活与思想留下来的悲喜情感方面,则十分精到、准确。因此,在未来的二三十年甚至更远的时间里,中国最成功的文学书写仍然是带着浓重的“农”味色彩。

  新中国,毛泽东是第一代,即使周恩来、邓小平,也是带有浓重的农民色彩的。讲“农村包围城市”,孙中山、周恩来打城市不成功的问题,在毛泽东这里被解决了。习近平这一代是第二代,我们同样是从这片土地上走出来的,习近平的成长土壤就是他插队和基层工作的地方,我在北京工作这么多年,现在也是回到了我成长的地方,这里是我的归宿,这里的太阳和草木,清早的鸟鸣,让我找到了在其他地方绝对找不到的感觉。我回到了故乡,或者回到不是故乡的乡村,每一个细节都能成为我的文学作品的一部分。未来,我们中国的几十年,“农”的味道还会很浓。到了第三代——我孩子的这一代,他的说话方式、生活方式还是带着他父辈的味道,等到他们结婚成家,还会把这种味道延续下去。由此可见,本世纪内,中国文化还是延续着“农”的味道。

  丁玲一代的作家,离不开农村。今天的作家,徐泽成(?)、卢明(?)等等,也是流露着农村生活的气味。上海的人,有三批人,开埠后,解放前逃难,苏南、苏北的人涌入上海。

  三、华西式的新社会主义农村书写是我们的责任与希望。

  近二三十年间的中国农村变化,是整个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综合,其丰富性、复杂性、多样性、巨变性,决定了近日中国农村现实题材与生活在这样的土地上的人的命运,是中国文学最重要的和取之不尽的资源。而富裕的华西和那些正在脱贫的农村,最具典型的人间悲喜色彩,这样的悲喜故事和状态,便是文学的诗歌、小说的故事、散文的意境、报告文学的本色以及戏剧、影视甚至是神话的底色。

  第一,相信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坚定信仰的共产党人,是无法做成事情的。吴仁宝一生经历过文革、改革开放,经受过种种议论,但他不变初衷,始终坚持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信心。第二,他始终坚持共产主义信念,牢记老百姓,他和他的儿子以及核心的干部团队,都坚持这一点。他用了一个高招,让村民只能拿出一小部分使用,其余的存在村里,需要买房置地向村里打报告。这一点,很多人不理解,但吴仁宝非常高明,因为绝大多数人不具备经济投资的能力。华西村的基金运作能力,比存在银行的利息要高。这是基于对老百姓的深切的爱。第三,吴仁宝不断进行实践中的探索。不管风吹浪打,他永远站在这片土地上,走社会主义道路。我们也在讲这样的话,但我们很难实事求是,常常唯上不唯实。但吴仁宝不是一个固守传统的老古董,不断思考,不断实践,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第四,吴仁宝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具有强大的人格力量,跟他接触会有明显的感受。他当年作为一个85岁的老人,个子不高,但永远走在别人前面,因为他坚持走路,每天清晨,老百姓还没起床,他已经把村子转了一遍,对土地如此熟悉。第五,他是一个廉政的支部书记。他说“人活着,也就吃三顿饭、睡一张床。”他和他的儿子传承了这个观点。投票举手,并不是给出的利益越多,得到的选票越多,反而是给出的利益越多,得到的骂声越大。

  以上决定了吴仁宝的精神是可以复制的。时刻想着“人民”二字,这是可以复制的,值得在全国遍地开花。我在北京的单位,跟农业部是隔壁。我不知道农业部的领导是怎么开展工作的,但我相信,他们请我来华西村讲话,说明了他们对华西村的典范重视。我今年要写一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主题的文章,向习近平同志汇报。我来到华西村,我不要住在五星级酒店里,而是要住在最贴近农村真实生活的地方来完成我的创作。我认为,走华西村的道路,是最正确的道路,它打开了乡村发展的无限希望和可能。我走过很多地方,很多乡村的人对自己的家乡没有希望,一代又一代离开家乡,去到大城市。人往高处走,没有错,但如果人人如此,那我们的家乡怎么办?北京这样的城市已经饱和了,交通拥堵,城市人变懒了,事事有依赖,过年农民工返乡,生活就遇到困难了。建设美好的家园,是每一代人的任务。可能我们这一代人会辛苦一点,但是我们会留给未来、留给下一代一个美好的家园。我从一个热爱创作的小孩,到今天当上作协领导,回过头去看,我们的乡村、我们的童年,是最宝贵的回忆。我在湘西写了一部作品,向北京投稿,得到了回复,激动得不得了。第一次来到北京,看到天安门,十分的神圣!作家都跑到城市里去了,升官发财了,却写不出好的作品了。城市封闭的生活,跟真实的生活完全不一样。我们的作家写不出像华西村这样波澜壮阔的变化历史,哪怕是一个家庭的变化。华西村有着一线城市不具备的自信心。农民有一种心态:家里来客人了,我要好好招待,我有钱,不再是打肿脸充胖子。还有一种心态:家里有钱了,不需要像以前辛苦工作、赚工分,迷失了,这么好的生活,但生命在流失,心态很恐慌。

  ——何建明于华西村

  2017年5月22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