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清明前夕,76岁的离休海军司令刘建廷给我打来电话说,今年想要回乡扫墓,问我这个干哥哥有没有时间一块回去。听他这么一说,我想都没想,立刻答应下来。两个老哥们约定好时间,分别从北京和上海赶回宿迁老家。
清明时节的苏北,天气正宜人,我比建廷先到,在圩子里悠闲踱步。圩子已经不再是小时候的样子,圩子里的人也大半都不认识,唯有一些乡音和乡味儿还能让我依稀记得这是自小生活过的故乡。当然,最能勾起回忆的还是故人重逢时讲起的老故事。
晌午时分,建廷回到圩子,老哥们多年未见,平日里都是电话联系,这次相见,着实感叹岁月荏苒。建廷虽比我年少一岁,但无奈多年征战落下一身病,晚年又查出癌症,强打着精神回乡祭祖,怕再不回就没机会了。
下午三点,我们老哥俩到了坟地。多年过去,坟地里纵横排布着各家故去的亲人,已经显得有些挤。还好是在春天,处处都有朦胧的绿意,不至于显得破败荒凉。我俩走到巧娘坟头,跪下磕三个头,一同说,娘,孩儿回来看您了。
巧娘名叫王巧,是我干娘。小时候,巧娘看着我跟建廷一起长大,后来,建廷离家当兵,我离家上学,两人都没能见她老人家最后一面,这也成了我俩心头最大的伤痛。所以,每次回来,我们都要先到巧娘这儿报个到,诉说这些年的苦乐。
给巧娘上完坟,我跟建廷一块拜访了一些幼时玩伴。小时候一起长大的孩子,大都已经离世,即便在世,也是多病缠身。我俩挨家挨户拜访,知道这次告别后,大概就是永别了。
我离开上海时,专门带了一个小本,心想着回来一定要记录些资料,趁有生之年把我想写的东西尽快完成。果然,这一趟下来,听到不少新故事,补足了王巧娘年轻时候的故事。回到上海后,我便开始加紧写作,心想写完初稿后去北京找建廷再交流补充一些细节。
可我还是慢了一步,没等写完,建廷弟便先我一步辞世。我想,若是能把手稿拿到他面前,俩人面对面一起读,应该能唤起不少共同的回忆,也能激起些有趣的争执吧。
可人生就是如此,时间从不待人。但愿巧娘与建廷弟在天有灵,能喜欢我写的故事。
好评
已好评,欢迎回访我的小说《青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