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沧桑过后》

  记忆便停到了这里。如今的农村老家,举目所及画面,却是破碎不堪的田地,时不时被人凿出大坑,沙土装载上卡车被运往城市,筑起高楼;剩余田地多是被用于栽种果树,蔬菜,那一幕麦香早已成了远去的场景;村落里,瓦房均换成了两层小楼,只是人丁稀少,多半是儿童老人守家;过去每户庭院内外的粗壮树木几乎已被砍伐殆尽,取而代之是门口一路生硬的水泥;偶有几家院外栽种小树,也仅是颤颤弱弱的娇小模样;最让人记忆犹新的那条清澈小河,如今,却是臭气熏天、遭人摒弃。

  不时耳边又响起老外公的故事,“一个管家带着小姐走在村外路上,碰到一老实的年轻人,管家称有事要先走,请求他护送小姐,小伙子答应了。之后小伙守诺护小姐一路,却是久久等不到老管家。此时小姐才说出实情,家父嫌她年纪大没有嫁出去,一气之下命管家带小姐出去,路上碰到谁就嫁于谁,哪怕是小狗小猫。”老外公讲到这里,呵呵笑过两声,告诉我“这便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意思。

  久远的故事依旧留在心窝里,或许儿时对于故事的初识便是来于父亲和长辈口里的传说;儿时对于家乡农村的喜爱,也正是来源于父辈对于家乡的呵护和赞美,

  而到现在,农村里有了交通的快捷,有了饮水的便利,有了住房的奢华,但人们却要急速地逃离农村,也渐渐遗忘了清新的嫩绿,农民遗忘了农作时间,青年遗忘了回家,老人遗忘了传统,不时捡起的多是粗俗的陋习,奢靡的挥霍;餐前饭后谈论的多是有钱人家买房买车,嫁娶场面,甚至儿童也学会了效仿电视上的影星矫揉造作,生活攀比。

  或许这是时代的要求,主动或被迫。但农村若要变得美好,农村文化得以兴盛,怕是仍需要时间,需要文化的衔接,以及情感的复苏。

  最后的回归,应当是在进步的前提下。彼时,

  “垂柳依依青两岸,

  夕阳淡淡入河山。

  遥闻童音读书声,

  惊起犬欢鸟啼鸣。

  饭香绕村笑语起,

  餐后小聚古今情。”

  ——2017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