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宁波的老家要拆迁了,静文特意从岚山回到宁波,最后一次来看看自己的老家。
老家座落在第二百货商店旁边的一条叫车马街的小巷上,第一个门牌就是。推开两扇厚黑的木质大门,是一条有几户人家的小里弄。弄底,有一幢三楼三底的小墙门,住着静文的母亲和两户已婚的弟弟。
老房子虽然很破旧了,但对静文来说,还是那样地熟悉,那样地亲切。这里曾有静文童年的稚真,少年的欢乐,青年的壮志和离别后太多太多的魂牵梦萦!现在这伴随着自己长大的老房子,就要拆迁了。静文一阵心酸,眼睛湿润了。
走进老家的墙门,是小天井和堂前间。左边的靠墙角处,摆着三只水缸,按大小依次排列着。潮湿的青灰泥墙已经斑驳陆离,青苔滋生。站在这里往墙门外面看,能看到小弄堂口二扇沉沉的黑大门。
静文清楚地记得,那是她第一次从兵团探亲刚回到家里,就是站立在这水缸边,看见了十四岁的大弟弟宏阳,从这黑色的大门边上,快速地跑了进来,双手捧着刚买来的三只生煎饺子。那年代生煎饺子当属美食了,大弟弟用双手递到姐姐的面前,露出两颗宽板当门牙,得意地微笑着。三只饺子并列地放在一张白纸上,背面都是黄焦焦的,还在滋滋地冒着油,原来宏阳是为了让姐姐尝尝鲜的。静文看到三个弟妹,都用眼睛盯着散发着肉葱香的生煎饺子时,肚子里没有一点油水的她,硬是咽了一下口水,毫不犹豫拿起大弟弟手中的三只饺子,分给了弟妹一人一个。
当年的大弟弟是多么地可爱。这件小事已经过去近半个世纪了,但它也象老房子一样永远定格在静文的心里了。
静文走进了母亲的房间,老式八仙桌依然放在窗口下,静文和弟妹们曾在这张桌上打过老K、走过象棋、学过书法、做过作业。静文还记得在这张桌子上,她还帮着大人给妹妹丽文换过尿布呢。
房间最里面的长条桌上,静文看到了仍旧叠放着的,两只民国时期的白瓷大漆碗,比脸盆还要大。这是爷爷奶奶在世时,开茶叶店留下来的纪念品。静文关照着大弟媳阿英:“这两只老古董,你们千万不要扔掉!”阿英点点头:“阿姐放心,不会扔掉的。”
在母亲的眠床下面,还有一只和痰盂管一样大的小马桶。当年静文去兵团,母亲一定要静文带去,免得再买痰盂管。静文怕同学笑话,一定不肯带,母亲有点不高兴。
大漆碗和小马桶,是家里的两件“特色宝贝”,家里凡有亲朋好友来时,总要笑着调侃一番,说鲁家的人吃得多拉得少。
静文退出母亲房间,环视着老房子的四周。这堂前间,现在已被大弟一家作了厨房,放着灶具橱柜和吃饭的桌子,占去了一大半的空间,只留下一条通向楼梯的路。以前家人上楼,都要经过这楼梯到二楼。大弟结婚后,在自己的二楼房间窗口前,另搭出了一个阳台,阳台下面,还建了一个洗澡间, 解决了全家的洗澡问题。又在洗澡间的旁边再搭起了一个水泥楼梯,大弟和小弟两家就可以分开上下楼,互不干涉了。这办法很好,但进墙门后的小天井,却少了很多空间。
静文又来到了厨房, 对正在忙着烧菜做饭的母亲说:“二年后,我退休回宁波来,也不知道要到哪里去住了?这次拆迁房子,政府应该也要把我们这些没有返城的老知青考虑进去的,不然的话,我们退休后回来,住马路上去啊?”
“他们是按户口按人头拆迁分配的,你没户口怎么来安置你呢?”
“这是我的老家,我们都是响应国家号召去的,难道以后就不回来了吗?”
“现在安置工作也结束了,他们征地拆迁小组的人,一个都找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