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事情,目前我们无力改变,然而文学可以用想象做未来的图章。想起了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里的情节一一随着科技的发展、历史的推移,幻想成为了现实,觉得很神奇。
回顾烟花的历史,应该击中了太多人的痛处。就在近期,沈阳的大一男生放烟花向学姐表白,引燃玉米秸秆,引发一场大火火灾。
回到标题:烟花革命,乍一看好像一个屌丝在做着唬人的言过其实的文章、是写完就存在邮箱里如弃草芥的文字。
烟花一词瞬间让我想到了某商人对文学的冷嘲热讽:文学就是阳春白雪,就是小众化的,赚不了钱。
当描写的烟花一类的美词泛滥时,不禁也要呼吁作者要写一些值得人深思的文字,想想为何那些生意人如此理直气壮的嘲笑文人,反思为何他们中的一些人以口袋里的金子堆砌的自信肆意妄为,认定文字的软弱无力。
可是写烟花就只有赞美,唯美这些吗?烟花虽美,也像爱情,是美丽的穿肠毒,可以叫你幸福,也可能引发不幸。据相关调查,全国烟花爆竹从业人员死亡率平均为17.3%,仅次于煤矿。有这样的思索和疑问,是从一件小事情引发的导火索。
一天晚上下班回家,听到远处烟花的轰隆声不绝于耳。
看到烟花美丽像仙子,但她一张口就“抽烟”,声音也如泼妇骂街,她坠下的残尘让人避之不及。她耽搁众人的时间,让人担心垃圾满面,驻足不前,连欣赏也成了喜忧参半的事。
在路口等待烟花消失的时段幻想着,那硕大的迸发烟花的“红色立方体”为何不是一方精致的音乐盒,碰触到它其中的一个机关,它便可播放悦耳动听的音乐,它们潺潺如泉流动在干净的空气中,而这“音乐盒”也能以夜色为画布,自动投影出3D立体的烟花身姿,等于是一场露天的电影。而烟花的五彩斑斓的颜色和“舞姿”变化是可以让主人自定义的。这样的技术在一些大型的电视节目制作和较为先进的历史博物馆里已经实现,例如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电视直播中,观众看到的29个烟花脚印是3D动画模拟的,只有最后一个燃放在鸟巢上空的才是实景。在一些国内国外知名的博物馆运用3D技术来“活现”藏品,一改参观者不得触摸文物的传统,让人对于文物得到最亲密的接触和体验。或许3D技术也能在未来拓宽更广阔的领域,实现3D烟花的神奇绽放。
昂贵的烟花在一瞬间灰飞烟灭,清洁工人打扫需要付出比她们绽放时刻更漫长的劳动,她们子弹一样的速度溅落到人的皮肤里,造成事故、伤害,这是谁之过?雾霾的出现也给烟花爆竹业敲响了警钟——还是少雪上加霜吧。
既然看到了烟花、爆竹的弊端,人类为何依然默默接受这暴脾气的美人呢?在法制中,长久以来烟花爆竹是被设禁令的,十年多来屡禁不止。然而,管理者未曾考虑周全——人皆有表达和公诸己事的本性,不易更改。那我们何不把她变为大家喜闻乐见的一桩桩美事呢?而不是成为耽搁众人前行脚步的绊脚石。
烟花为何不能真正革命?也许人是无力改变她,只好用摧毁、禁止的严格方式,或许行不通时需变通,才能化腐朽为神奇。未来的科技发展和综合治理,或将把传统庆祝习俗,嫁接到更为合理的方式中去。烟花爆竹业亟待转型,其中的环保烟花,就是很好的典型,它减少了空气污染成分,观赏性也较高。然而由于制作成本高,一直受到冷遇。可是人们对于烟花的革命态度未曾停止过。
原始社会的人类,用火来照明,然而火不是时时都在燃烧的。我们那时未曾想过照明未必用火。而庆贺喜事,未必真的需让人振聋发聩才算吸引目光。
这里没有赞扬烟花的美,只是点出了她的不利之处。也许文学不能只是一味赞扬,赞扬只会让现实更加麻木。不能只是阳春白雪,需要拥有一定程度的反思。
如果文学也是一场烟花,那么我们也需要摒弃它以遣词造句为多数人探究的习惯。时代在发展,我们更需要的是新一时代的文学进步。
如果政治也是一场烟花,那么我们亟需摒弃其中弊端,来更好的深化改革现在的社会,去粗取精,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如果千千万万个行业是一场烟花,明知其中的深恶痛绝,而不愿意做出改变,那么她的美好便是转瞬烟花——是一个短暂的瞬间。
作品很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给个好评
亲,我已经阅读并点赞,我的《同行》,欢迎回访支持哈!
作者文采很好啊!
偶然遇见此书。非常喜欢你的文笔,已好评,希望作者可以回访一下《花开的秘密》沐语浅汐,给个好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