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并非只是猫逮老鼠的故事

  序 并非只是猫逮老鼠的故事

  李炳银

  就像人类是依附于大自然的昆虫一样,小偷也是始终伴随人类肌体活动的细菌。几千年来,不管是什么民族,什么地界,不管是何种社会、何种制度的人类国家,也不论是如何变化更替的社会环境,小偷这样的窃者,总是在不断的变换方式存在着。似乎小偷从来就是一个遭到正直人们鄙夷的行为,是一个人堕落的表现方式。小偷虽然不同于那些杀人越货的强盗土匪行事残忍血腥,但他不断制造的事端和忧烦痛苦情形,却非常地使人们痛恨和无奈。

  千百年来的事实证明,小偷虽然不是一种职业,可是总有数量不少的人狗苟蝇营在这样的行列。庄子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名为《胠箧》,就专门说小偷之行。不知这是不是中国最早描述小偷的文字。后来,人们对此说有所演绎,“钩”(小物)改为“珠”(财宝),而有“窃珠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说法。但是,不管是“窃珠”的蟊贼,还是“窃国”的大盗,其实都是指通过不正当的手段盗窃别人财物或权力的行为。而且,很多人,一旦混迹这个行道,就很难洗脱。所以,有关小偷的话题,实在是个很有现实性并密切联系着人类社会和不少人命运的话题。

  小偷,人们时常也称其为“梁上君子”、扒手。所以,时常听到人们说防扒、行扒和反扒的话题。《文学报》的主编陈歆耕,是个报告文学作家,也是个文学批评家,他曾经出版报告文学《点击未来战争》、《废墟上的觉醒》、文化随笔《快语集》等作品,这些作品都因为题材独特,思考表现深刻锐利而受到人们关注。这一本报告文学的写作,陈歆耕是因为到镇江市参加一个文学活动,得知了当地一位名叫胡雪林的公安警察,很有反扒的神奇功夫和多年与小偷的交手故事,即时就有了写作的冲动和欲望。结果,在他繁忙的报纸编务之余,历时三年多时间,陆续直接采访了胡雪林及相关人员,同时采访了很多“小偷”,然后,经巧妙地组合结构,故事文学地描述表达,就有了这部题材内容独特的作品。现实的再续了有关小偷的话题。在报告文学关注特殊人群社会生活命运中,有了很独特个性的表达。

  这是一部写实性很强的作品,作品中的反扒“神警”胡雪林的经历事迹,是作家亲自的访问记录,所有小偷的偷窃活动经历,也是完全的“口述”实录。这种注重严格地田野调查作风和切实忠于人物事件原貌的表现,看似同文学的表达拉开了距离,其实是在充分真实的表达中将生活真实的魅力推向了高端,使真实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得到很好的张扬。胡雪林,这位身高一米八三的“胡大个子”,由业余抓小偷,到成为当地公安反扒大队的“神警”,到人称“马路局长”,到20多年抓小偷5000余次,无一抓错,到获得公安部、国务院优秀模范称号,其间的颇具传奇和个性色彩内容,自然会有很多看点。他那不动声色地微细观察;他那动如脱兔的捕获动作;他那绝不放纵的坚持等精彩表现,有如精彩的写真造型,使人难忘。另外,在许多扒手的行窃过程和人生经历中,也是包含着十分丰富奇特的故事与人生信息。这种社会生活本身带有的故事戏剧性内容,也同样具有文学般诱惑感染人的力量。例如,促使胡雪林放弃自己的旅馆营生而自觉走向反扒斗争的动力,就是因为他在协助另一个警察及时抓住小偷,挽救了一个带着患食道癌的老伴来镇江看病的老汉,被小偷偷走所有1400元钱,正在痛苦无奈之际,警察抓住小偷,重新追回他的钱款后,带着激动跪倒在地,连续呼喊他“救命恩人”的经历。这样的情景本身就是有故事和精神情感震荡力量的。再如那个原本是夜总会服务生,看见别人挥金如土,恣意玩弄女色,自己却在艰辛谋生。在客人以金钱戏弄的情况下,最后为了瞬间获得4000块钱小费,竟然一口气将一大扎洋酒灌进肚子,立即就扑通醉倒在地。然后又在找到拥有金钱的感觉后却不能为继时,走上偷窃道路的情形,就很令人深思。像有的人因为缺乏亲情而流落社会,有的人因为好逸恶劳,有的人因为见财起意,有的人因为误入歧途,有的人因为吸毒难戒,有的人因为情境诱惑等等情形,就是在很好地说明和追寻着一些人堕入偷窃泥潭的根源和导致小偷不绝的原因。这些一个个内容相近,表现各异的故事,既很好地对人构成阅读的吸引,也在十分具体的地方检视着现今社会的生活存在表现。“猫与老鼠的博弈”,正义与邪恶的较量,真实和传奇的描述,表现了这部作品很强的个性品质与特点。

  但是,《小偷回忆录》不是纯粹简单的“口述实录”,只满足于对事实的陈述。作品在挖掘和表现胡雪林疾恶如仇,无私崇德,机智勇敢,悲悯劝善等精神性格方面,都通过很多真实的表现给予认真阐释。更重要的是,作品没有在真实的事实面前停步,而是将发现和思考进一步延伸到理性的追问思索层面,从一些带有社会学和心理学理论的角度,对小偷犯罪的根源作了认真深入的探寻,并对人们提出警示,非常富有思考参照价值。而这些内容的存在,就像画龙点睛一般,立即使得前面的那些真实的故事有了理性理论的照射,从而显示出事实的力量和价值。

  在这些年的报告文学创作中,有一种看轻事实的迹象。有些人过于自信自己的激情和情感表达,致使作品在事实把握方面出现偏差甚至失实的现象。而这种现象的存在,对于写实性文学作品带有根本性毁坏影响。写实文学的根基在事实,只有建立在坚实根基上的激情、理性才有价值,才最能充分表现真实的魅力和包含的理性力量。陈歆耕出身新闻行业,又有文学的才能,所以,他在将新闻事实的描述整体地转化为一种文学表达的时候,很好地把握了分寸,使得事实不再简单枯燥,具有文学关照表达的特点。也许这样的文学表达还有提升的空间,但理想和实际之间总会存在间距。

  (作者为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报告文学》杂志主编、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

  2011年8月18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