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描写
1、人物描写,其目的是刻画人物的性格,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这同时也能更深刻地表达文章的中心。人物描写应力求具体生动,能做到绘声绘色地再现“人物”,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可分为: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1)肖像描写,是指指把容貌(脸型、五官)、神情、身体形态、衣饰、姿势、风度等方面的某一部分或几个部分,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述出来。外貌描写,不要求写全貌,它重在表现人物的性格,就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进行准确、生动、形象的描绘,并通过外貌描写来传神,向读者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其作用不仅在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面貌,而且是为了以“形”传“神”,即通过人物的某些外部特征来揭示这个人物的性格。它往往着重于人物的面部、身材、服饰,以表现人物的身份、风度、神韵和表情。
2)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独白是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重要手段。对话可以是两个人的对话,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相互交谈。描写人物的语言,不但要求作到个性化,而且还要体现出人物说话的艺术性。
语言描写要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由于时代、职业、身份、年龄等因素造成的差异,人们说话的内容、方式各有不同,语言描写就是要抓住能表现人物个性的语言,写出“这一个”的不同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睹其容。语言描写宜简洁得体,不可拖沓散漫,有悖人物身份。
语言描写主要表现为对话描写:第一,语言要能显示人物的身份,职业,地位,经历;第二,语言描写要能够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第三,语言描写要性格化,符合人物的身份。要在描摹语态、叙写对话过程中表现出“这一个”的个性特征来。第四,语言描写还应用来预示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或通过语言描写介绍环境或时代背景,或借人物之口作议论以深化主题,使语言描写成为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
3)动作描写,动作描写的对人物举止、动作、行为的描写。动作描写就是让人物用行动来表现自己,行动是人物性格的具体表现,最能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姿势都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所以对于人物行动的描写是展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式。
这里所说的行动,不是人物的一切行动,而是最有意义、最能显示人物性格,或者能推动情节发展的那些行动,包括人物的习惯性动作和下意识举止在内。行动描写就是让人物在“做些什么”和“怎样去做”中去展示自己的价值观念、情感特性、性格气质、精神状态等,使读者透过人物的“所作所为”作出相应、相似、相关而不相悖的判断。
4)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能够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2、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在文章当中的环境描写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服务于文章的主题和人物刻画。
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具有重要作用。
2)社会环境,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它所描写的范围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可以是时代气氛等;社会环境的描写应具有浓郁的地域风土特色。
3、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刻画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常常能起到正面描写达不到的效果。
侧面描写有如下方法:
(1)以旁面写正面,即通过对周围人物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例如《夜走灵官峡》,通过成渝的描述和介绍,表现了成渝的父母不畏艰险、忘我劳动的精神;
(2)以对面写正面。如《社戏》中写“我”因看戏等得不耐烦而兴味全无,没有正面写“我”扫兴,而是写舞台上演员的脸在自己眼中变得模糊了来表现;
(3)以反面写正面。如用敌人的愚蠢来突出革命者的机智
(二)叙述
1、顺叙记述法,是指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它是一种最常见、最基本的叙述方法。其特点是能使文章的层次与生活实际相一致。运用得当,可使文章眉目清楚、条理分明、有头有尾、结构完整。对于作者来说,便于把握线索、组织材料;读者也易于了解所叙的来龙去脉,符合一般读者的阅读习惯。然而,顺叙记述法的短处在于平铺直叙,缺少变化。
在具体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突出重点,注意材料的剪裁取舍,不要记成流水账;二是要多种表达方法结合使用,不可一叙到底;三是要在叙事中写人,不能只见事不见人。
2、分叙法,是指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的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也叫平叙法。
分叙的作用是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有条不紊。把一个整体分成若干个部分,将其一一列出,达到一目了然的目的。
分叙时可以先叙一件事情,再叙另一件事情,也可以几件事情进行交叉地叙述。运用分叙时要根据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的需要来确立叙述的线索,还要交代清楚每件事情发生和发展的时间,总之,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思路理清楚,让文章更加清晰,使人容易明白。
3、倒叙法,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先后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叙事学中,倒叙是一种逆时序。这种时序容易产生吸引人注意力的效果。
倒叙的类型大致有以下两种:一是把结局提前,如《呼啸山庄》;二是像《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那样把中间扣人心弦的部分提前。
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
4、插叙:即插入叙述,是为了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有时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故事情节的追叙;有时是对出场人物的情节作注释、说明,从而使文章更紧凑,有波澜。
使用插叙一定要服从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不节外生枝,不喧宾夺主,还要注意文章的过渡、照应和衔接,不能有断裂的痕迹。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如《同志的信任》为表现文章的中心——鲁迅先生是“最可信的同志”的需要,先写鲁迅先生接到方志敏的密信、文稿及看信的经过,再插写方志敏被捕及狱中书写文稿和密信以及托付鲁迅先生,然后再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鲁迅先生如何珍藏密信、文稿和把它们转交给党中央的情况等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
(三)抒情,即表达情思,抒发情感, 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
抒情方式具体来分又可分为借景抒情法、触景生情法、咏物寓情法、咏物言志法、直抒胸臆法、融情于事法和融情于理法等。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
抒情的方式有:
1、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2、触景生情
触景生情,是指触及外界景物而引起情思,发为感叹述怀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先写景,再抒情;也可以先抒发对景物的感受,然后再描写景物;还可以把二者交织起来,一边写景,一边抒情。写景是为了抒情,笔在写景,却应当“字字关情”。
3、咏物寓情
咏物寓情,是通过描写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咏物寓情的关键在于“寓”。它的特点是,只描写物象,不直接抒情,作者将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对物象的具体描绘之中,通过比喻、拟人、象征等方式,委婉曲折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4、咏物言志
咏物言志,是指有感于外物而述志抒怀的方法。它与咏物寓情的区别是:咏物寓情只状物,不直接抒情;以状物代替抒情;咏物言志既状写事物,也直接抒怀,因物生情,有感而发。
5、直抒胸臆
就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于任何别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直抒胸臆的特点是:不要任何“附着物”,而是思想感情直截了当地宣泄;不讲究含蓄委婉,而是思想感情毫无遮掩地袒露。这种直陈肺腑的抒情方式,往往显得坦率真挚,朴质诚恳,很能打动人心。
6、融情于事
是指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让感情从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感染读者。这种渗透着感情的叙述,读者品味起来就更觉得真诚可亲。
7、融情于理
融情于理,就是把感情寄寓在说理之中,理中含情,既可以使情具有深度、厚度,又可以使理闪烁出充满个性色彩的情思.拨动人的心弦。
(四)矛盾冲突
矛盾冲突是小说创作中较为普遍的手法,却往往会对作品产生许多独特的效果。运用好的话可以使文章增色不少,可以突出人物的形象品格、展现人物命运、传达作者意图、为下做铺垫、形成强烈对比、渲染气氛等等。
如何制造矛盾呢?简单来说如下: 通过小说中的人物,来制造矛盾冲突;通过主角的家族、地域,甚至是天地来制造矛盾冲突;通过善与伪,正义与邪恶的对立来制造矛盾;通过主角自身的需求来制造矛盾等等。
矛盾冲突是推进小说故事情节的根本动力,它一般会经历如下过程:产生、维持、延长、消除,在这个过程中事物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果矛盾早早的被解决掉,那么故事也就早早结束了,所以有时候需要将矛盾冲突维持与延长。
(五)伏笔
伏笔,是指小说中在前文里为后文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它是小说创作中叙事的一种手法,就是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者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或者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好处是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让读者看到下文时,不至于产生突兀、疑惑之感,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它的特点有:(1)有伏必应,如果你在开头提到了枪,那么在第二或第三段就要提到开枪,不伏不应是败笔,只伏不应同样也是败笔;(2)伏笔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显露。伏笔一般做到别人无法轻易觉察到,要做到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3)伏与应不宜前后紧贴,如果伏笔前后贴得过近,反而会使文章显得呆板,读起来反而显得枯燥。
(六)配角,即次要角色, 也比喻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中做辅助或次要工作的人物。其中又有正面配角和反面配角之分:1、正面配角:能力和主角互补,帮助主角完成事情;主角完成事情的必要条件或中间人;2、反面配角:敌人,制造矛盾;竞争对手;正面配角也可能变为反面配角,而反面配角也可能变为正面配角。
(七)修辞
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小说写作中的语言表达方法的集合。修辞手法一共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对比、呼应、衬托、反复、粘连、对偶、设问、反问、借代、反语、联想、通感、双关、顶针、互文、回环、移情、拈连、比拟、并提、错综、移情、呼告、示现、复迭、跳脱、对比、映衬、引用等等。
更新到十章以上,每次更新在华文日榜中会上榜
回复 @翼书网编辑部: 0k,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