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主题意蕴:解构与颠覆历史

  新历史小说突破了历史小说写作的史传传统,实现了历史小说在历史观念、小说艺术观念上的突围和创新。它们从“每一部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的历史”的历史观念出发,将历史小说更自信地拉入虚构之维,或是借引某些历史内容进行肆意地想象和虚构,或是完全地抛开所谓“历史客观事实”的束缚而虚构、创造历史,以此,十分成功的展示了历史小说首先是小说的艺术本性。然而,它们虽然体现了不同的历史观念,展示了不同与以往的历史面貌,但它们决不是有意反叛传统的历史观,更无意以新的历史观展示历史,与其说他们关心历史事实,不如说它们更关心历史情境,关心历史情境中的人。新历史小说的深刻性正在于它们创造历史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历史,而是为了创造历史中的生命——人,并显示出深厚的人本生命哲学意味。也正因为如此,新历史小说在支解、反讽、解构历史的后现代主义语境中包含着深刻的精神追求,而且这种追求的深化还将促使新历史小说散发出更绚烂夺目的光彩。

  新历史主义史观冲击和影响改变了当代中国作家介入历史的方式。作家们逐渐认识到了历史的文本性,即,历史虽然有其本体性,但历史本身是非再现的,历史无法还原,历史只能借助文本呈现,因此历史总是无法逃避文本(语言)的修饰、遮蔽、篡改甚至歪曲,也无法逃避在权力话语的虚构性叙事的命运。对于历史/文本关系的这一认知,使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叙事在1980年代后期出现了重要的转捩,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对中国文学的“史传传统”进行了偏离,同时偏离了中国当代以来形成的由主流意识形态整合的历史话语,以及在进行历史叙事时所惯用的写实立场;它是又一次后现代式的解构行为,并成为退归于文化边缘的批判话语。

  中国当代新历史小说就其文化内涵与美学特征而言,相对于“旧历史小说”,有着许多革命性的颠覆。首先,中国当代新历史主义小说是对作为“集体记忆”的历史观念的冲破,历史成为一种个人化的历史,作家们把过去所谓的单数的大写的历史(History)改造和化解成众多复数的小写的历史(history),拆解成一个个由叙述人讲的故事(his-story)。其次,个人化的历史叙述构成了对主流意识形态(权力话语)历史叙述的消解。作家们在思想观念上几乎毫无保留地倾向于新历史主义对历史的多元论阐释,即“将历史……从整体或本质上视为斗争、对抗、权力网与利比多因素所决定的现象”。[5]尽管“斗争”、“对抗”这样的提法仍然存在,“阶级”或经济决定论等曾经通用的历史范畴已不再占据历史前台的主要席位,相比于“阶级”范畴的过于简约,“权力”、“欲望(利比多)”等更富张力的概念成为历史的阐释依据。再次,由于历史的个人化倾向,对历史题材的艺术处理方式上也就有了新的变化,“真”、“伪”的界限模糊了,“欲望化”或心灵化的历史叙述成为历史题材小说新的话语方式。王岳川曾将中国当代新历史小说相对于旧历史小说的转型简约地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小说主题强调从正史到野史;2、思想观念从民族寓言到家族寓言;3、叙事角度强调历史的虚构叙事;4、人物形象从红黑对立到中间灰色色域;5、小说语言表征为从雅语到俗语。

  新历史小说是作家以自己的历史观念和话语方式对某些历史事件和历史叙事的重新陈说或再度书写,其目的在于改写、解构或颠覆被既往的话语赋予了特定价值和意义的历史叙事。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相同的思想内容,表现出作为一股创作潮流的共同的基本特征,即叙事立场的民间化、历史视角的个人化、历史进程的偶然化、解读历史的欲望化和理想追求的隐寓化等。

  (1)叙事立场的民间化  新历史主义表现出对于正统历史怀疑和漠视,因为按照新历史主义的观点,历史真实只存在于观念构造之中,“历史事件在变成史料时就受到了权力关系和话语虚构性的建构”。新历史主义的这些颠覆正史的意图、策略在许多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创作中都有所表现,重点变现在叙事立场的民间化上。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创作多是以个人的眼观看历史,说出自己眼中的历史,在新历史主义小说中,历史不是客观不变的,而是能够在作者的想象中参与更多的花样。

  

  (2)历史进程的偶然化  新历史主义小说热衷于以一个偶然的因素或事件的发生来改变人物的命运或历史的方向,以关键性情节或人物性格发展的决定因素与推动力量,往往将人物的命运遭际、历史的风云转换都置于偶然性的控制之下,由此表达出对人生的无常与历史的不确定性,让人感慨命运难以掌握。

  

  (3)解读历史的欲望化  新历史主义小说在探究人物性格发展与历史前进方向的动因时,多从人性本源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展开分析。而欲望的人性与社会文化在现实社会的逼压下往往表现出阴暗与丑陋的一面,这就造成了人物命运与历史进程的悲剧。

  (4)理想追求的隐寓化 新历史小说在作者对理想人物的塑造、对人性丑恶的展露及对理想的人生态度的肯定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