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关于类型小说的创作

  葛红兵教授

  关于类型小说的研究,最终的成果,除了目前大家已经看到我们团队出的这一批学术专著之外,我还希望开发一个软件,就是针对侦探类、推理类悬疑类作品的爱好者,以及我们本科生用于写作训练的一套创作软件。目前美国、台湾已经有搞创意写作的学者在开发专门用于训练小说创作能力的学习型软件,我看过相关的英文文献,很感兴趣。当然,据我所知,这样的软件还处于概念版的状态,还没有做出来。之前我曾经见过我们国内有宫廷剧的创作软件做得不错,满足了那种清宫戏爱好者的创作需求,只是,它有一定的问题,比如说,它的三观不正,而且带有游戏性质,不适合高校的教学。当然,我所看到的那种软件,那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文学创作软件,它是以游戏软件的形式去推广的,一上线就红了,有几万的下载量。那么我想做侦探小说创作软件,抛开技术层面不谈,即使只搭建软件的整体框架,就需要巨大的文字量。在技术层面还需要取得跨学科的帮助与支持。

  当然,除了侦探小说的创作软件,还可以包括言情小说、成长小说之类的创作软件,这样的创作软件,它的终极目标是,给练习写作的新手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比如说,你在写下一个开头以后,软件会提示你,根据以往侦探小说的写作套路,情节可以有哪几种发展的方向,把选项展示出来,然后你自行选择,用哪一条线索,继续往下写。就是以选择题、参考选项的方式,去给创作的每个环节,提供具体的帮助。

  好,以上谈的是在为我们的题材选择适当的定位,类型划分的重要性。言情小说的写法,和职场小说的写法,显然重点是不一样的,游戏规则也不一样。

  现在,我们回到《咖啡山》。前面几次课,我有说到过,关于它的关键词,有好几个,有没有同学能够记得。回忆一下,有同学能够想起来了,青春,时尚,爱情,美景,忠贞,等等。

  其实这个题材是有很多种可能性的,它可以写成一个行业故事,类似于商业史的,写一个家族经商、经营咖啡的历史。那么,我们可以试着考虑一下,如果把它写成开发某个产品的故事,有没有一种嫌疑,像是某个政府或者某个企业的宣传片,这么一来,这个立意可能就很糟糕,观众很反感。最好不要套在咖啡山产业化的思路里。因为,现在海南咖啡业不再是种植,而是产业化品牌打造。咖啡就是一种爱情的媒介,两代人的爱情故事都是结在咖啡上,如果是励志故事的话,这个构思方式可以,但单纯的励志故事缺乏市场。观众想看的是简单的爱情故事,男孩子怎么折腾女孩子,女孩子怎么折腾男孩子,围绕着咖啡豆。

  那么,有没有另外一种选择,比如说,写成那种历史剧,甚至上升到隐藏着记录中国和印尼外交关系历史的那样的故事。你们考虑一下,其实,如果扯到政治,年轻人恐怕不会感兴趣。这个故事就没有观众了。

  所以,综合考虑,故事恐怕只讲爱情,比较简单,从类型划分来说:可以大致定性为爱情轻喜剧,当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以算是“成长故事”,写两个年轻人的成长。同时,还有另外一条辅助爱情线索,我们可以称之为“暗线”,就是卓美的外婆吴林月跟何三伟的爷爷何多福之间的爱情。两个爱情故事同样重要,一对苦恋,一对快活浪漫而又不低俗的爱情,把矛盾贯穿进去,所有的内容又跟咖啡挂钩,吴林月始终不出场,没有这个演员,以一个虚幻的形象出现。卓美一直靠咖啡豆找外公,而不是找爱情,却不是冤家不聚头地碰到了三伟,碰来碰去总是他,碰头的线索只有一个——咖啡豆。探宝,寻宝图就是线索,几波人都是围绕这个图活动的。咖啡豆就是这个线索,三伟为什么要对咖啡豆感兴趣?这与何多福的形象有关。他的间歇性健忘症不太符合戏剧需求,他的每一个行为要有足够的理由,人物的行为是由观众决定的,而不是作者随意设置的。何多福必须是清醒的,间歇性健忘症可以由其他人物承担。

  当然,如果把故事定性为爱情轻喜剧,也不是没有写作难度的。我从自己写戏的体会出发,大家其实也看过很多电影电视,也会有一种阅读或者收视方面的期待,即使是谈情说爱的故事,也同样需要戏剧冲突。

  什么叫冲突?两个人碰到一起有戏,原因就是冲突;志同道合的人碰到一起是没戏的。例如:闹洞房,男才女貌闹洞房不好看,一个聋子一个瞎子才好看,想写悲剧想写喜剧都可以。聋子看得到却听不到,瞎子看不见却听觉灵敏。那么,何三伟和卓美必须是性格冲突。爱情也是个对手戏。否则故事没有发展下去、一环扣一环的张力。

  好,那么,现在,为我的创意选择形式的问题,基本上解决了。从类型上界定呢,就是写一个爱情轻喜剧,从具体的形式来看,我倾向于写成一个电影剧本,长度在120分钟左右。之所以想到要写剧本,首先是考虑到,这样的一个故事,既然发生在风光旖旎的地方,如果不把这种优美的风光用视觉、用直观的方式去呈现出来,未免太可惜了。包括我前几次课曾经提到过的韩剧《冬季恋歌》,它一旦变成小说,那种唯美的氛围可以说打了很大折扣。因为雪地的那种风光,男女主角那种欲说还休的情愫,用镜头语言来表达,比苍白的文字描写,可能更为直观。当然,也有可能是我先入为主,我看了片子,视觉效果显著,所以会觉得文字的描写显然力不从心。所以,同样的思路,我倾向于把我的这个咖啡故事,用电影的形式来呈现。

  想法是美好的,操作起来,是会碰到问题的。

  以前我写过一些小说,可能同学们有的也看过,比如说《财道》《上海地王》。我写小说有一个习惯,喜欢写很多人物,不知道有没有同学数过我在《上海地王》里面写过的人物总共有多少。这个其实我自己也没有计算过。那么,我们倒是有另外几个经典案例,《红楼梦》写到的人物几百个,这样的宏篇巨制,如果把它拍成120分钟的电影,你们有没有想过,该有多可怕?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果每个小说中提到过的人和,都要在电影镜头上露一下脸,这就变成《清明上河图》了,大家只能看看人长什么样,至于重要人物的性格啊、故事啊,电影几乎来不及表演给我们看,就完了。

  那么,现在,我们回到《咖啡山》。我必须承认,我以前写长篇小说的习惯,对我的毒害太深。最开始的时候,几乎是无法控制的,我把这个习惯带到了电影剧本之中。我一不小心,就把一个庞大的电视剧的题材融进了一部120分钟的电影里。

  其实,根据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的理论——黑泽明大家应该很熟悉,他拍过的电影当中,有一部很有名,叫《罗生门》。那么,黑泽明认为,电影中的人物不能超过7个人。电影一般90多个场景(section)、很少几场(S他ge)。人物有进场、出场(及进出场时的形象),总共就这么多场景,如果人物超过了7个,可能会造成的后果在于:关键的人物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现在很多失败的电影就是过于花哨,没有塑造好人物、讲好故事。例如余华的《活着》,其实就只有福贵一个人物,如果非要让他多写几个人物,就乱了,《兄弟》《许三观卖血记》也只有一个人物。《咖啡山》人物太多,这是一个做电视剧的规模。所以,针对电影这样的形式,我必须要学会做减法,要学会把人物做删选,包括砍掉一些次要人物的戏份

  。

  可是,不知道你们自己有没有创作的经历,真正写完初稿以后,对于作者来说,手心手背都是肉。

  让我自己去砍掉自己写下来的人物,场景,我发现,确实很难下手。所以,最后,我还是老老实实找朋友帮忙。很幸福的是,朋友们确实帮了我的忙。

  首先就是针对电影这样特定的形式,要圈出重要的可以出彩的人物,确定他们戏份的比重。

评论
  • 作品很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给个好评


  • 佳作!已赞!我的《同行》,欢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