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全息哲学科学简牍及其养生意义(一)

  《道德经》的全息哲学科学简牍及其养生意义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作,是老子对于宇宙与生命本然规律体悟所成之哲学巨典,是道家哲学思想的根本。道德经上篇《道经》下篇《德经》共81章。

  道者,宇宙与生命之本然规律;德者,顺应本然规律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矩,即世间的法律、伦理规范、文化礼仪传统等。规矩一如《千字文》、《弟子规》中所述,乃依据本然规律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者宇宙与生命的本然规律,属于精神;“名”者,本然规律之物化表现,属于物质;“无”者,混沌之状态,依照现代天体物理学理论可以理解为“奇点——质量无穷大体积无穷小”,“有”者宇宙天地万象,如“奇点爆炸”形成的宇宙;“无”中有妙理,“有”中有规矩;“有”、“无”可以互相转化,正比拟为物质与精神;“玄”者至极真理,开释一切天地万象之“钥匙”。

  至于养生,明晰此中物质、精神互相转化的关系,那么物质不足可以精神弥补,换言之我们的心念可以为身心摄取“能量”而维护健康,同理以恭敬供养感恩之心而使内外环境中的有情、非情亦“身心”快乐,如此必然是风调雨顺、人鬼安宁。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宇宙万有皆是因果缘显,本无所谓善恶美丑,而人心强分别之。阴阳,换言之物质、精神,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转化。体解宇宙与生命本然秩序者,皆顺势而为,不强为之,是以“无为”。教化之理寓于宇宙万有,何用言说!万物生老病死(成、住、坏、空)流转不息,何须自矜自夸!空气、大地、天空、四季未尝向寄居者索要回报,故恒而持之!

  就全息养生而言,亦是顺应因果关系规律加以调整。“定业不可转”就是因果关系规律不可改变,然通过守护身口意修身持德,可使因果关系中性量发生变化,好比大病变小病,长病变短病之理。所有欲念追求都是强求,故而无不影响身心健康,因此就应该有节制。转基因食品违背自然规律自不在话下,饮食中应该避而远之;杀生食肉有违万物平等之理,最好诫勉。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尚贤”、“贵难得之货”、“可欲”,此处可用“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或者“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比喻。当功名利禄被社会树立为奋斗目标,民心必乱,天下竞争纷起。故而衣食足而少欲少思,少了竞争之心,保养身心乃为上策。让百姓无小聪明,少贪念,使狡黠者不可乘兴而为,天下必然和睦。

  养生亦是如此,少了贪念,心则易平。知足常乐,是以身心健康可保。财色名食睡欲念越重,越难满足,益发会追求,于是乎绞尽脑汁变本加厉,这就意味着用身心健康作为赌注,当欲壑难填之时也就是个体灭亡之日。欲望好比双刃剑,使用不当自伤伤人。在一个拜金主义成为主流时尚的社会,人以物贵、人以名贵、人以权贵,那么这个社会最终必然在物质欲望中毁灭。社会要养生就该回归理性,回归到物以人贵的良性风尚中,这一切则要从解脱教育的产业化开始,同时将传统文化的智慧核心纳入现在的教育体系中。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顺应宇宙与生命之本然规律,一切悉皆安宁和顺。至极真理乃天地万物之所据,深奥难测。体解万有之差别,与之“相应”,合气于精神,和睦于物质。大道至简,感触之似乎存在,然却是精神,好比精神生命之天(只可精神意会不可物质实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缘我们的身心已然适应了水土,换言之肉体、精神与外环境的物质、精神建立了“合气”平衡状态,一旦进入新地域,新因缘如微生物、精神生命等的介入这种平衡便被打破,于是乎就“不合气”,所谓水土不服也。“和光同尘”即“合气”精神与物质,亦即顺应“色空不二”之理。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对衣食住行真实地生起感恩心,才能合气天地人,才能平安、健康有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依本然规律而动,无所谓仁慈恻隐,随万有成住坏空而不经意,圣人亦是如此,知悉一切悉皆因缘使然也。天地运行周流不止,与其指手画脚、妄加评论,不如沉默“合气”。

  全息养生,是顺应因缘规律顺势而为,不强作努力,即所谓身心随遇而安之义。落实到生活中,就是守护身口意,使之行于十善道上。个体应该如此,家庭应该如此,民族应该如此,国家应该如此,世界亦应该如此!十善道是和睦之道,和睦方能合气天、地、人!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生养天地万物之道亘古常尔,此所谓至妙之母性。母性以生育万物为旨,生生不息,作用无穷无尽。

  养生始于生命开始形成于母体之时,正所谓胎教之始,其意义重大。种子要良好成长并收获,就必须在最佳的时间播种于良好土地,故而全息养生于生命开始之初切入。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地恒常无有生灭,圣人依此理而修养,不住欲念,以不住自性而成就自性。

  全息养生正是如此,不因外来之物而加强身心,乃缘身口意本身之维护。今天的人们被偏颇的现代科学知识忽悠,被各种夸大其词的广告诱惑,不时为了“健康”补充这个那个“营养品”,即使这些所谓营养品是真实不虚的,如果不能守护身口意也无济于事,更何况被广告包装了多数名不副实,加之身业、口业、语业之消极性,最后结果或许如同“饮鸩止渴”。不能回归本然的“保健”,无异于“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消极影响叠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至善无善,非无善乃不执着于善恶,好比水,顺势而流,与道同理。缘至道依于因缘,无因缘则无道可言。仁慈之人,心身安处,善心殷重,待人真诚,言语善听,处事怀仁,善做诸业,能把握时机。与世无争,故无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全息养生就是于衣食住行中以仁慈感恩之心思维、言语和行为。善心会使我们的衣食住行皆携带“善”的正能量,恶心则为“负能量”。正能量可以促进我们的身心健康,负能量则损害我们的身心健康。简单的一餐一饮,如果我们用感恩心、善心看待,胜过任何不能感恩对待的“美味佳肴”,因为善、慈悲会将餐饮中的能量提升到最高水平而滋养我们的身心。言谈举止以仁慈恻隐为怀,待人处事接物以和蔼和睦亲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器满则溢,物锐易折,财富再多用处不多,飞扬跋扈自找是非。功成名就而隐退,顺乎至理。

  吃多了难消化,喝多了难排遣,拿多了难派用场,故而全息养生理念是适可而止于财色名食睡或曰功名利禄,于是身心轻安。功名利禄是世人所好,然贪婪使得人们对于功名利禄的追求没有止境,于是便有许多出乎行为者意料的结果发生。回顾历史,“功高盖主”者结局多数很惨淡,“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大约是这类人的最好写照;名声显赫者多树大招风,要么最终孤老凄凉,要么转而背上遗臭万年的骂名;富可敌国却又吝于救济贫乏者只是为别人守护宝藏而已;位高权重者设若不曾为国邦百姓谋利终也脱不了乱臣贼子的骂名......所以智慧的先祖将之谓之曰“名缰利锁”!如果不从基础教育上培养孩子的善良、谦卑、合作的心性品格,我们的教育就是不养生的,小则家庭不可能中兴,大则国家不可能有合格接班人,结果将不堪设想!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肉体与灵魂合一则能默契,心性柔顺则可以比拟婴儿,澄心静虑则可以身心无瑕疵。仁慈执政,则可为天下。故唯时刻阴阳合气,明心见性则智慧无碍。

  全息养生即个体身心内外之有情非情合气之道,专心一意则可功用致身心柔韧,禅坐可内省身心之障碍并加以调顺。生命只在呼吸间,无论是佛家修行还是道家练功,呼吸吐纳都是基本功夫,故而“呼吸”意义重大。呼吸在现代人的理解也就是氧气与二氧化碳交换的简单生命运动,然在全息哲学科学层面上则涵括身心与外环境物质、精神信息能量交流的“合气”奥秘,会呼吸者必然善于养生!

  “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根辐条集于一根毂中,洞为车用。陶土做器,空为器用。凿门窗造屋,敞为屋用。所以,“做”而给人便利,“洞、空、敞”发挥其作用。

  就全息养生而言,衣食住行悉为身心之用,衣当不宽不窄,食当不饱不饥,住当不狭不旷,行当不急不缓。依照因缘法或者蝴蝶效应原理,系统的结果取决于系统全部因素,因此系统中各种因素的轻重比例就非常关键。衣食住行,换言之身口意都要把握到最佳而取得身心健康、生活质量提高,唯有十善道方可企及。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五颜六色,令人视觉迟钝。五音六律,令人听觉迟钝。酸甜苦辣咸,令人味觉迟钝;追逐狩猎,使人神情狂荡;珍稀物品,使人行为不端。圣人但求果腹而不纵情声色,少欲知足。

  养生亦是如此,少欲知足。对于色、声、香、味、触、法的欲念重,势必只会增加烦恼而不养生了。当美丽成为无关乎内心善恶的虚饰,当梵呗成为流行歌曲,当香道、花道、茶道等成为土豪们的奢侈享受和炫耀,当美味成为引导人们竞相追逐的舌尖上的时尚,当握手、拥抱失去本来的友好、和平涵义,当不究竟的各种叫嚣“成功、利益、名声”等投机取巧成为出人头地的捷径,这个社会、这个时代就已经不养生了。失于“道”,便是行走在加速毁灭的殊途!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宠爱和侮辱都使人惊恐,是将宠辱看做身家性命。何谓宠辱令人惊慌失措?宠是上位向下位的恩赐,故得宠倍感惊喜,失宠则惊慌不安,此之谓也。何谓将宠辱看做身家性命?人们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太在乎身家性命;若不在乎身家性命,复又何恐惧?当身家性命是为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其人;身家性命是为仁爱天下苍生,天下苍生便得到依托。

  养生中,若将功名利禄看得太重,身心很难适悦。若功名利禄是为救济他人,则是养生。我们的欲望正是我们的弱点,有欲望就会贪着,就会患得患失,就会身心时刻不安。所以古圣贤有云“无欲品自高”,《论语·雍也第六》云孔圣人之门徒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如果我们放下了对于功名利禄的执着,就是养生的开始了。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後。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看不见缘“远、小”;听不到,缘“轻、微”;摸不到,缘“小、细”。远、轻、小可以无限,故而不可执着,笼统一义。上无清楚边界,下无晦暗底限,延绵无限很难描述,终归于无。无物可以比喻,这就是“模糊”即“混沌”,无法定义其开始与终结。顺应亘古常尔的“规律”,驾驭现实的人事物。能了解宇宙最初的这个道理,即体认了宇宙本然“规律”。“道纪”者,顺应本然规律所应该遵守的行为规矩,即“德”也。

评论
  • 本书为当今绝少的顶尖高僧大德真圆法师所撰,法师由西方科学出发而入佛门,显密双修而证大智慧,得无上法门,此书是法师修法的重大成果,显示了佛法的无上妙境。同时,法师注重实修,本书的后半部分将连载实修次第的内容,请各位关注!各位也可以直接点击法师名字,关注法师,给法师法站内私信,法师会常常来这里给大家指引。


  • 当代高僧,有幸结缘,阿阇黎吉祥如意。


  • 当代高僧,有幸结缘,阿阇黎吉祥如意。


  • 当代高僧,有幸结缘,阿阇黎吉祥如意。


  • 此生能遇到真圆阿阇梨,能读到阿阇梨的著作,过去世中必定内心种下佛法的种子,这一世得到阿阇梨法灌溉必定生根萌芽。


  • 作品很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给个好评


  • 佳作!已赞!我的《同行》,欢迎支持!


  • 哇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