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的奇花异树(木本植物)

  桂

  《南山经•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

  考原文原意:“桂”,合成字。由“木”“圭”组成。木,树,建立,设置。《书•泰誓》下:“树德务滋,除恶务本。”《诗•周颂•有瞽》:“崇牙树羽。”《传》:“树羽,置羽也。”圭,古代帝王、诸侯举行隆重仪式时所用的玉制礼器。引申为“官府”。“木”“圭”组成“桂”字,其原意为“建置的官府”,与树木名称无关。

  《海内南经》:“桂林八树在番隅东。”

  考原文原意:桂,朝廷官府。林,林立。八,音通“爬”。树,树立、建置。番,围着的篱笆。偶,角落,边侧地。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官府林立爬地建置设在围着的边侧之域的东面。”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桂在先秦时代不是树木的名称,它表述的是“朝廷官府建置”。

  

  棪

  《南山经•堂庭之山》:“多棪木。”

  考文字原意: 棪 ,合成字。由“木”、“炎”组成。木,树木。炎,焚烧。《书•胤征》:“火炎崐罔,玉石俱焚。”“木”“炎”组成“棪”字,原意为树木焚烧,即可做柴火的树木。

  

  松

  《西次一经•钱来之山》:“其上多松。”

  考文字原意:松,合成字。由“木”、“公”组成。木,树木。公,祖父。引申为“古”。“松”字的原意是“古老的树”。这句话的原意是:

  “山上多产古老的树。”

  

  荆、杞

  《西次一经•小华之山》:“其木多荆杞。”

  考文字原意:荆,灌木名的总称,种类很多,不单指一种树木。杞,栖息,通“栖”。此指灌木栖息在这里。这句话的原意是:

  “山上的树木多灌木栖息在此。”

  

  文茎

  《西次一经•符禺之山》:“其上有木焉,名曰文茎,其实如枣,可以已聋。”

  考文字原意。文,彩色交错。茎,植物主干。枣,象形字,形为一串串小果子。引申为枣形果实。以,用,使用。已,必,一定。聋,合成字,由“龙(垅)”、“耳”合成。原意为“垅田两边的山地”。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山上有一种树,称为有文彩主干的树,果实似枣子,可以吃,一定要到垅田两边的山地树上去摘。”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文茎在先秦时代不是树木名,它表述的是“树的外貌形态”。

  

  棕、枬

  《西次一经•石脆之山》:“其木多棕、枬。”

  考文字原意:棕,合成字。由“木”、“宗”组成。木,树木。宗,本源。“棕”字的原意是“本源自生的树木。”枬,合成字。由“木”、“丹”组成。木,树木。丹,红色。“枬”字原意指“红木树”。这句话的原意是:

  “所产的树木多本源自生的树、多红木树。”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棕、枬在先秦时代不是树木名称,它表述的是“树的本源、特征”。

  

  杻、橿

  《西次一经•英山》:“其上多杻、橿。”

  考文字原意: 杻,合成字。由“木”、“丑”组成。木,树木。丑,相貌难看。通“醜”。“杻”的原意是醜木,弯曲的树木。橿,合成字。“木”,树木。“畺”,两个车轮的形体,像形字。“橿”的原意是“能制造车轮的树木。”这句话的原意是:

  “山上多产弯曲的树木,能制车轮的树木。”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杻、橿 在先秦时代不是树木名称,它表述的是“树木形态、功能”。

  

  盼木

  《西次一经•浮山》:“多盼木,枳叶而无伤,木虫居之。”

  考文字原意:盼,颂赐。通“颁”。枳,合成字。由“木”、“只”组成。木,树木。只,祗,仅仅。“枳”字的原意是“只要是树木。”叶,生长时期。伤,伤害。虫,泛指动物。居,古“蹲”字。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山上多盼赐生长的树木,只要是生长时期没有什么伤害就可成林,林中有鸟兽栖息在这里。”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盼木在先秦时代不是树木的专称,而是“盼赐树木”的表述。

  

  柞

  《西次一经•大时之山》:“上多穀柞。”

  考文字原意:穀,稻穀。柞,合成字。由“木”、“乍”组成。木,种植,通“树”。“乍”,作坊,通“作”。“柞”字的原意是“种植场地。”这句话的原意是:

  “山侧畔多稻穀种植地域。”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柞在先秦时代不是树木名称,它表述的是“种植地域”。

  

  桃枝、鉤端

  《西次一经•嶓冢之山》:“其上多桃枝鉤端。”

  考原文原意:桃,合成字。由“木”、“兆”组成。木,树木。兆,数字。古代下数以十万为亿,十亿为兆;中数以万万为亿,万亿为兆;上数以亿亿为兆。此言无数。“桃”字的原意指“无数的树木。”枝,树木的分枝。鉤,勾连。通“钩”。端,物的一端。这句话的原意是:

  “山上有许多树木分枝钩连在一起,形成了森林。”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桃枝、鉤端在先秦时代原来不是竹名,因后人望文生义,张冠李戴而成为竹名的。

  

  檀、楮

  《西次二经•鸟危之山》:“其阴多檀、楮,其中多女床。”

  考文字原意:檀,合成字。由“木”、“亶”组成。”“亶”,平坦。“檀”字的原意是“平地生长的树木。”楮,合成字。由“木”、“者”组成。“者”,水边小洲,通“渚”。“楮”字的原意是“水岸边生长的树木。”女,先秦时代美柔弱小皆可称女,此指小树。床,苗床。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山的北面多平地生长的树木,多水岸边的树木,这里还多小树苗床。”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檀、渚、女床在先秦时代都不是树木的名称,都是“树木生长生态”的表述。

  (木畟)、豫章

  《西次二经•(厂玄)阳之山》:“其木多(木畟)、枬、豫章。”

  考原文原意(木畟),合成字。由“木”、“畟”组成。畟,利耜深耕貌。(木畟)字的原意是“栽培的树。”豫,先事为备。章,大材曰章。豫章的原意是“培育成材的大树。”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所产的树木多栽培的树、多红木树、多培育成材的大树。”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先秦时代的树木的确还没有正式定名,后人张冠李戴,使它们成为后代树木的名称了。

  

  枳

  《西次三经•崇吾之山》:“有木焉,员叶而白柎,赤华而黑理,其实如枳,食之宜子孙。”

  考文字原意:员,通“圆”,圆满。叶,犹时期。白,大,通“伯”。柎,合成字,原意为“给与人的树木。”赤,裸露。华,半破。引申为砍伐。黑,收藏。理,处理。实,物资、实物。枳,合成字。由“木”、“只”组成。“只”,仅仅。“枳”字的原意是“只是一些树木而已。”食,受纳。宜,适合。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一种树,成熟时期,大量给与人使用,露天砍伐,收藏处理,其树木如同一些精选的木料,受纳它造房屋适合子孙居住。”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枳在先秦时代不是果树的名称,它表述的是一种“树木建材泛称”。

  

  桃、枣

  《西次三经•不周之山》:“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柎,食之不劳。”

  考文字原意:实,充满。桃,合成字,原意指无数的树木。叶,犹时期。枣,象形字,原意指一串串的果子。黄,黄色。华,半破。引申为开摘。食,受纳。不,象形字,象花萼状,比如兄弟相亲。劳,劳力。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还有嘉美的果树,它充满山上如无数的树木,成熟时期如串串果实,黄时开摘,裸露给与人,受纳它相亲摘取不费什么辛劳。”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先秦时代山上的果实尚未定名,后人张冠李戴而因之,才出现桃和枣的果实名称。

  榣木

  《西次三经•槐江之山》:“其阴有榣木之有若。”

  考文字原意:榣,合成字。由“木”、“徭”组成。“徭”通“瑶”,美玉。榣字的原意为“美树”。若,选择。这句话的原意是:

  “山北有美树木料可以选择。”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榣木在先秦时代不是树木名称,它是“美树木材”的泛称。

  

  槐

  《西次三经•槐江之山》:“有槐鬼仑居的地方。”

  考文字原意:槐,合成字。由“木”、“鬼”组成。“槐”字的原意是“有灵气的古树。”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灵气的树木山顶蹲居的树木生长在这里。”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槐在先秦时代也不是树木的名称,它是“有灵气树木”的表述。

  

  榛、楛

  《西次四经•上申之山》:“下多榛、楛。”

  考文字原意:榛,丛木。《广雅•释木》:“木丛生曰榛。”楛,谓器物粗制滥造。《荀子•议兵》:“械用兵革窳楛不便者弱.”《注》:“楛,滥恶,谓不坚固也。”这句话的原意是:

  “山下多丛生的树木,多粗制滥造的树木。”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榛、楛在先秦时代不是树木的名称,它是“树木生态和材质”的表述。

  

  漆

  《西次四经•号山》:“其木多漆、棕。”

  考文字原意:漆,象形字。形为树木被割开流出汗汁状,这种树汁便是漆。在先秦时代,漆字只是代表漆汁的一个字符,并不是漆树的正式名称,久而久之,后人因之,漆便成了漆树的名称了。棕,本源自生的树。这句话的原意是:

  “所产的树木多漆汁的树,多本源自生的树。”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漆在先秦时代只表述“树的功能状态”,并非是树木专用名称。

  

  柏、栎

  《西次四经•白於之山》:“上多松、柏,下多栎、檀。”

  考原文原意:柏,合成字。由“木”、“白”组成。白,大也,通“伯”。“柏”字原意为“大树”。栎,能作栏干的树木,《史记•东方朔传》:“建章宫后阁重栎中有物出焉,其状似麋。”《索隐》:“重栎,栏楯之下有重栏处也.”这句话的原意是:

  “山上多长古树、大树,山下多长可作栏干的树,多平地生长的树。”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柏、栎在先秦时代都不是树名,它表述的只是“树木的外表特征”。

  

  怀木

  《西次四经•中曲之山》:“有木焉,其状如棠,而员叶赤实,实大如木爪,名曰怀木,食之多力。”

  考文字原意:棠,沙石平地生长的树木。员,同“圆”,圆满,完满。叶,犹时期。赤,裸露。实,果实。爪,覆手持取,俗字作“抓”。怀,怀藏。食,受纳。力,尽力。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一种树木,它生长状态如沙石平地上的树,成熟时期裸露果实,果实大都藏在树上需要摘取,称为怀藏果子的树,受纳它要多尽力气。”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先秦时代的果树尚未定名,怀木表述了“果树结果的状态”。

  

  桐、椐

  《北次一经•虢山》:“其下多桐、椐。”

  考文字原意:桐,合成字。由“木”、“同”组成。“桐”字的原意是“聚集一起的树木。”通“同”。椐,合成字。由“木”、“居”合成。“居”,古“蹲”字。“椐”字的原意是“蹲在这里的树木。”这句话的原意是:

  “山下多聚集的树木蹲在这里。”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桐、椐在先秦时代不是树木的名称,它只表述“树木生态”。

  

  樗

  《北次一经•丹熏之山》:“其上多樗柏。”

  考文字原意:樗,合成字。由“木”、“雩”组成。雩,大旱。“樗”字的原意指“耐旱树木。”这句话的原意是:

  “山上多耐旱的大树。”

  从文字原意来看,在先秦时代樗不是树木名称,它只表述“树木生长的特性”。

  

  柘

  《北次一经•灌题之山》:“其上多樗柘。”

  考文字原意:“柘”,合成字。由“木”、“石”(担)组成。“柘”字的原意是“叶子一担担挑的树木。”即指用这种树叶来养蚕的树木。这句话的原意是:

  “山上多产旱地生长的用来养蚕的树木叶子。”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柘在先秦时代不是树木的专称,它只表述“树木叶子的功能”。

  

  刚木

  《北次一经•北岳之山》:“多枳棘刚木。”

  考文字原意:枳,合成字,由“木”、“只”合成。“只”,仅仅。“枳”字的原意是“仅仅是树木。”棘,象形。荆棘。刚,坚硬。这句话的原意是:

  “山上多的只是荆棘灌木和坚硬的树木,”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在先秦时代,刚木不是树木的名称,它只表述“树木质地特征”。

  

  柳

  《北次二经•湖灌之山》:“有木焉,其叶如柳而赤理。”

  考文字原意:“柳”,合成字,由“木”、“卯”组成。“卯”,支解的意思。《卜辞》:“武丁,伐十人,卯三牢。”“柳”字的原意是“支解能活的树。”赤,裸露。理,治理。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一种树木,它生长时期跟随支解枝条裸露插枝能活的树。”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先秦时代的“柳”不是柳树的名称,它表述的是一种“树木的特性”。

  

  三桑

  《北次二经•洹山》:“三桑生之,其树皆无枝,其高百仞。百果树生之。其下多蛇。”

  考文字原意:三,表多数。桑,象形字。象三只手在树上采叶子养蚕。这种树后人称之为桑。桑叶养蚕历史悠久,桑叶受人们崇敬,推之为神树。人死后,都要用桑树的茎干写上死者的名字,竖在死者的墓前,称之为桑主,也就是现代称之的墓碑。每座墓前必竖一柱桑主,代表一座坟墓。“三桑”,原意指“很多的坟墓。”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许多坟墓葬在此地,所树桑主皆同宗共祖,没有旁系,墓地巨大很多桑主充满山头。很多大果树在此生长,树下多积怪异的蛇。”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三桑在先秦时代不是树木名称,它表述的是“许多桑主坟墓”。

  

  梓

  《东次三经•孟子之山》:“其木多梓桐,多桃李。”

  考文字原意:梓,合成字。由“木”、“辛”组成。“辛”,辛生。《史记•律书》:“辛者,言万物之辛生,故曰辛。”“梓”字的原意指“辛生的树。”这句话的原意是:

  “所产的树木多辛生的树聚集在一起,多产无数小树。”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梓”在先秦时代不是树木的名称,它表述的是“辛生的树木。”

  

  杨

  《东次四经•北号之山》:“有木焉,其状如杨,赤华,其实如枣而无核,其味酸甘,食之不疟。”

  考文字原意:杨,合成字。由“木”、“易”组成。“易”,太阳。通“阳”。“杨”字的原意是“跟随太阳季节生长的树木。”赤,裸露。华,半破。引申为收摘。实,果实。核,果仁。食,受纳。不,象形字,象花萼状,比如兄弟相亲。疟,灾害。通“虐”。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一种树,生长状态跟随季节,裸露摘取果实,果子像枣子一样大小而没有果仁,味道酸中带甜,受纳它相亲做食物没有灾荒”。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杨”在先秦时代不是树木的名称,它表述的是“树木生态”。

  

  桢木

  《东次四经•太山》:“上多金玉、桢木。”

  考文字原意:桢,合成字。由“木”、“贞”合成。“贞”字的原意为“正”。“桢”字原意为“正宗树木。”这句话的原意是:

  “山上多产金属矿物、玉石,还多产正宗大树。”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桢在先秦时代不是树木名称,它只表述“树木材质类别”。

  

  櫔

  《中次一经•历儿之山》:“多櫔木,是木也,方茎而员叶,黄华而毛,其实如拣,服之不忘。”

  考原文原意:櫔,合成字.由“木”、“厉”组成。“厉”,猛烈。“櫔”字的原意是“猛烈生长的树。”方,并连。茎,主干。员,完满。通“圆”。叶,犹时期。黄,黄老。华,半破。引申为收摘。实,果实。拣,拣选。服,食用。不,象形字,象花萼状,比如兄弟相亲。忘,忘记。引申为忘记拣选日期。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多猛烈生长的树,它的确是树木,并连的茎干,完满时期,果实黄老破开外壳有棘,这种果实跟随落地拣选,可以食用,相亲它不要忘记拣选日期。”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櫔”在先秦时代不是树木名称,它表述的只是“猛烈生长的树”。从所述的树木特征来看,实指山上的毛栗子树。

  

  蔓居之木

  《中次三经•宜苏之山》:“其下多蔓居之木。”

  考原文原意:蔓,蔓延。居,古“蹲”字。这句话的原意是:

  “山下多产蔓延蹲居在这里的树木。”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蔓居之木在先秦时代不是树木名称,它表述的是“树木生长生态”。

  (木备)

  《中次六经•橐山》:“其木多樗,多(木备)木。”

  考文字原意:樗,旱地生长的树木。(木备),合成字。由“木”、“备”合成。备。备用。“(木备)”字的原意是“备用的树木。”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这里的树木多旱地的树,多备用的树木。”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木备)在先秦时代不是树木名称,它只表述“树所属的范围”。

  

  黄棘

  《西次七经•苦山》:“其上有木焉,名曰黄棘,黄华而员叶,其实如兰,服之不字。”

  考原文原意:黄,黄土。棘,荆棘。华,破开。引申为砍伐。员,圆满,通“圆”。叶,犹时期。实,物资,器物。兰,拦杆。服,使用它。不,象形字,象花萼状,比如兄弟相亲。字,爱。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山上有一种树木,称为黄土上长的荆棘,黄土破开移栽到园地周围,圆满时期,它的茎杆似拦干,使用它相亲爱护它。”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黄棘不是木名,它表述的是一种“荆棘的生态特征”。

  

  蒙木

  《中次七经•放皋之山》:“有木焉,其叶如槐,黄华而不实,其名曰蒙木,服之不惑。”

  考原文原意:槐,精灵的树木。黄,黄土。华,半破。引申为砍伐。实,果实。蒙,覆盖,包裹。不,象形字,象花萼状,比如兄弟相亲。惑,疑惑。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一种树,生长时期很精灵,黄土上砍伐时还没有果实,称为覆盖在山上的树木,使用它相亲爱护不要疑惑。”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蒙木不是树木名称,它表述一种“树木生态”。

  

  帝休

  《中次七经•少室之山》:“其上有木焉,名曰帝休,叶状如杨,其枝五衢,黄华黑实,服者不怒。”

  考原文原意:帝,音通“地”。休,休闲。叶,犹时期。杨,向阳的树木。引申为跟随季节生长的树。五,一纵一横曰五。衢,四通八达的道路。黄,黄土。华,半破。引申为砍伐。黑,收藏。实。实物。不,象形字,象花萼状,比如兄弟相亲。怒,形容气势强盛、猛烈。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山上有一种树,称为地方休闲的树,生长状态随太阳季节,它的枝条纵横四面八方,黄土上面砍伐收藏树干,使用它相亲爱护的人多。”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帝休不是树木名称,它表述的是“树的性能”。

  

  栯

  《中次七经•泰室之山》:“其上有木焉,叶状如梨而赤理,其名曰栯木,服者不妒。”

  考文字原意:叶,犹时期。梨,割裂,通“剺”。原意为“可砍伐的树”。赤,裸露。理,治理,处理。栯,合成字。由“木”、“有”合成。“有”,州域。原意为“州域的树木”。服,使用。不,象形字,象花萼状,比如兄弟相亲。妒,嫉妒。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山上有一种树,生长时期跟随砍伐,露天治理,称为州域树木,使用它相亲它的人嫉妒它的功能。”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栯不是树木名称,它表述的是“树的产地”。

  

  亢木

  《中次七经•浮戏之山》:“有木焉,叶状如樗而赤实,名曰亢木,食之不蛊。”

  考原文原意:木,树木。叶,犹时期。樗,旱地的树。赤,裸露。实,果实。亢,咽喉。《汉书•娄敬传》:“夫与人斗,不溢其亢,拊其背,未能全胜。今陛下入关而都,按秦之故,此亦溢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引申为“吃”。食,受纳。不,象形字,象花萼状,比如兄弟相亲。蛊,诱惑。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一种树木,生长状态似耐旱的树,裸露的果实,称为可吃的果,受纳它做食物相亲它的人受诱惑。”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亢木不是树木名称,它表述的是“可吃的果”。

  

  葪柏

  《中次七经•敏山》:“上有木焉,其状如荆。白华而赤实,名曰葪柏,服者不寒。”

  考原文原意:荆,荆棘,灌木名。白,大,通“伯”。华,半破。引申为砍伐。赤,裸露。实,物资、实体。葪,多年生草本,分大、小两种。柏,大树,通“伯”。服,使用。不,象形字,象花萼状,比如兄弟相亲。寒,冷。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山上有一种树,生长状态似荆棘灌木,大砍伐时期裸露树木,称为柴草大堆积,用它烧火取暖相亲使人没有寒气。”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葪柏不是草木名称,它表述的是“柴草大堆积”。

  

  杼

  《中次八经•景山》:“其木多杼檀。”

  考原文原意,杼,合成字,由“木”、“予”合成,原意为“给与人的树木。”檀“。合成字。由“木”、“亶”合成。原意指“平地生长的树木。”这句话的原意是:

  “所产的多给与人使用的树木、多平地生长的树木。”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杼在先秦时代还不是木名,它表述的是“树木功能和特点”。

  

  橘、櫾

  《中次八经•荆山》:“多橘櫾。”

  考原文原意:橘,古代纪月的名称。月阳在乙为桔。此指桔涂。谓农历得乙之十二月为桔涂。櫾,合成字,由“木”、“繇”组成,原意为“茂盛的树”。这句话的原意是:

  “山上多多年生长常绿树。”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桔櫾在先秦时代不是果木的名称,更不指“橘”树和“柚”树,它表述的是“树木生态特征”。

  

  柤、栗

  《中次八经•纶山》:“多柤栗桔櫾。”

  考原文原意:柤,合成字,由“木”、“且”组成。“且”多貌。“柤”字原意是“许多树木。”栗,合成字。由“西”、“木”组成。西,栖息。通“栖”。“栗”字的原意是“栖息树木。”桔,长年生长的树木。櫾,茂盛的树木,即常绿树木。这句段文字的原意是:

  “山上多有许多树木栖息,多年生长常绿树。”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柤栗在先秦时代不是树木名称,它表述的是“树木数量生态”。

  

  梅、杏

  《中次八经•灵山》:“其木多梅、杏。”

  考文字原意:梅,本作“某”,合成字,由“甘”、“木”组成,原意为甘甜的果树。杏,合成字,由“木”、“口”组成,原意为“果子可吃”。这句话的原意是:

  “所产树木多甘甜果树,多好吃的果子。”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梅、杏在先秦时代还不是果树的名称,它表述的只是“果树所结果的果质特征”。

  

  机

  《中次八经•大尧之山》:“多机。”

  考文字原意,机,合成字,由“木”、“几”组成。“几”,隐微,细微。“机”字的原意为“隐微的树”。

  从破译的字义来看,机在先秦时代不是树木名称,它表述“树木生态”。

  

  楢

  《中次九经•崌山》:“其木多楢、杻。”

  考文字原意:楢,合成字,由“木”、“酋”组成。“酋”,聚。《太玄经十•玄图》:“阴酋西北,阳尚东南,”《注》:“酋,聚也。”“楢”字的原意为“聚集的树木”。杻,丑木。这句话的原意是:

  “所产的树木多聚集一起的丑木。”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楢在先秦时代不是树木名称,它表述“树木聚集一起的生态”。

  

  棷、樿

  《中次九经•风雨之山》:“其木多棷、樿。”

  考原文原意:棷,合成字。由“木”、“取”组成。“取”,山角,通“陬”。樿,合成字。由“木”、“单”合成。单,单独。“樿”字的原意是“单独的树木”。这句话的原意是:

  “这里的树木多山角的单株树。”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棷、樿在先秦时代不是树木的名称,它只表述“树木生态状况”。

  

  槠

  《中次十一经•前山》:“其木多槠,多柏。”

  考文字原意:槠,合成字,由“木”、“诸”组成。“诸”,众多。“槠”字的原意是“众多树木”。柏,大树。通“伯”。这句话的原意是:

  “所产的树木多众多的树,多大树。”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槠在先秦时代不是树木的名称,它表述的是“树木概数”。

  

  櫄

  《中次十一经•婴(石湮)之山》:“多梓櫄。”

  考文字原意:梓,辛生的树木。櫄,合成字,由“木”、“熏”组成。“熏”,灼,火烫。“櫄”字的原意是“可灼烧的树木”。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櫄在先秦时代不是树木的名称,它表述的是“树木特性”。

  

  椆

  《中次十一经•虎首之山》:“多苴椆椐。”

  考文字原意:苴,很多的草。椆,合成字,由“木”、“周”合成。“周”,遍及,普及。“椆”字的原意为“周遍的树木”。椐,蹲在这里的树木。引申为蹲。这句话的原意是:

  “多众多的草、周遍的树木蹲在这里。”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椆在先秦时代不是树木名称,它表述的是“树的生态状况”。

  

  帝女之桑

  《中次十一经•宣山》:“其上有桑焉,大五十尺,其枝四衢,其叶大尺余,赤理黄华青柎,名曰帝女之桑。”

  考文字原意:五,一纵一横。十,表示齐全、完备。枝,分枝。衢,四出交错。比愉树枝分岔。。叶,犹时期。尺,长度单位,十寸为尺。周代时,各种长度如寸、尺、咫、寻,都以人体的部位为准则。其后以黄钟律、黍穀长度来测定,渐趋精密。赤,裸露。理,治理,处理。黄,黄老。华,半破。引申为砍伐。青,青翠色。柎,给与人的木。帝,音通“地”。女,美色。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山上有一种桑树,宽阔纵横圆满一尺,它的枝叶四出交错,生长时期宽阔尺余,裸露治理,黄时砍伐,青翠时的叶子给与人养蚕,称为地方美色的桑。”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帝女之桑在先秦时代不是桑树名称,它表述的是“桑树生态特性”。

  

  羊桃

  《中次十一经•丰山》:“多羊桃,状如桃而方茎,可以为皮张。”

  考文字原意:羊,通“阳”。《史记•孔子世家》:“眼如望羊。”《释名•释姿容》:“望羊:羊,阳也。言阳气在上,举头高,似若望之然也。”《疏证》:“古羊、阳字通”桃,合成字,原意指“无数树木”。方,并船、并连。为,制造,制成。皮。兽皮制成的箭靶,即皮侯。张,陈设,打开。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多山顶上的无数树木,它的状态相似无数的树并连着主干,可以利用它制成箭靶陈设。”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羊桃在先秦时代不是果树名称,它表述的是“山顶树木的概数”。

  

  檿

  《中次十二经•阳帝之山》:“其木多橿、杻、檿、楮。”

  考文字原意,橿,可做车轮的树木。杻,丑木。檿,合成字。由“厌”、“木”组成。“厌”,倾倒,通“壓”。“檿”字的原意是“倾倒的树木”。楮,水边的树木。这句话的原意是:

  “所产的树木多可做车轮的树、弯曲的丑树、倾倒的树、水岸边的树。”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檿在先秦时代不是树木名称,它表述的是“树木生态”。

  

  扶桑

  《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

  考文字原意:扶,搀扶,支持。引申为老。桑,像形字,形作三只手在树上采叶养蚕,称为桑。扶桑的原意是“老桑树”。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扶桑在先秦时代不是桑树的名称,它表述的是“桑树生态”。

  

  建木

  《海外南经》:“有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缨、黄蛇。其叶如罗,其实如栾,其木若蓲,其名曰建木。”

  考文字原意:牛,牛皮。引,延长。若,顺着。缨,系结。黄,黄色。蛇,委蛇物体。叶,犹时期。实,物资,器物。此指树皮。罗,网罗。栾,栾生子。蓲,和煦。建,建筑。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树木,它的树皮像牛皮,集中这些树皮,按顺序系结覆盖房屋,便成了黄色委蛇的覆盖物。成熟时期的树皮似网罗,它结实的物体如孪生子一模一样,树皮质朴顺从和煦平铺,名称建筑木料。”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建木在先秦时代不是树木名称,它表述的是“树皮功能”。

  

  枫木

  《大荒南经》:“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为枫木。”

  考文字原意:枫,合成字。由“木”、“风”组成。“风”,疯狂。通“疯”。“枫”字的原意是“风长的树木”。蚩,愚蠢。尤,罪过。弃,抛弃。桎,束缚。梏,拘禁。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树木种植在山上,称为风长的树木。风长的树木,是愚蠢罪过的种树人抛弃对山地树木束缚拘禁而形成,才造成风长之木。”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枫木在先秦时代不是树木名称,它表述的是“树木风长状况”。

  

  寿麻

  《大荒西经》:“有寿麻之国。”

  考文字原意:寿,长久。《诗•小雅•天保》:“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引申为古老、原始。麻,《说文》:“麻,与林同,从广从林。凡麻之属皆从麻。”这句话的原意是:

  “有原始森林地域”。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寿麻在先秦时代不是地名,它是“原始森林”的泛称。

  

  若木

  《大荒北经》:“上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

  考文字原意:赤,裸露。树,建置,设立。青,青绿色。叶,犹时期。华,半破。引申为砍伐。若,选择。《国语•晋》二:“(秦穆公)曰:‘夫晋国之乱,吾谁使先,若夫二公子而立之,以为朝夕之急。’”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山上有露天的砍伐场,青翠时期的树木露天砍伐,称为选择树木。”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若木在先秦时代不是神木的名称,它表述的是“选择树木”砍伐。

  

  枸

  《海内经》:“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皥爰过,黄帝所为。”

  考文字原意:九,汇合。通“鸠”。枸,合成字。由“木”、“句”合成。“句”通“勾”。“枸”字的原意为勾连一起的树木。实,指枸木。麻,同林。叶,犹时期。芒,茅草。皥,皥天。爰。爰田。过。过去。黄,黄土。帝,音通“地”,古“地”字。为,制造。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山下有汇合的勾连一起的树木,它的形体似森林,生长时期似茅草丛丛,广大天地爰田过去,是黄土大地造成的树木生态。”

  从考释的内容来看,枸在先秦时代不是树木名称,它表述的是“树木生态特征”。

评论
  • 作品很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给个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