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时期从服饰方面看,随着服饰的文化功能的日益发达,一方面当时对服饰美的追求已达到相当高的境界,另一方面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不同场合、不同环境的服饰,风格各异,从而使服饰的等级性、民族性、时代性等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上层人士服饰的功能主要是表明身份、参加活动和追求华贵等,下层人士服饰的功能主要还是御寒、防暑和护体等。
中国的服饰习俗丰富多彩,中国向以 衣冠王国 著称于世。众所周知,服饰具有生理与文化的双重功能。在远古时代,服饰主要是为了御寒、防暑、护体和遮羞,生理方面的功能相对强些;进入文明时代后,服饰常被用来区分等级、职业、民族、年龄和性别,并出现了服饰的审美价值日益上升的趋向,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服饰的文化功能越来越发达。
秦汉时期随着政治格局的空前稳定,经济形势的蓬勃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人们的服饰较前代更为绚丽多彩。关于秦汉时期人们服饰的状况,不仅在有关文献中不乏记载,而且在近年来考古发现的壁画、帛画、画像砖、画像石和陶俑上也可窥其大概。
秦汉人的服饰常因场合和环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祭祀时应穿祭服,上朝时应穿朝服,参加葬礼时应穿丧服,结婚时应穿婚服,平常则穿常服。
秦汉人的服饰也常因等级和职业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张书光先生在多年潜心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墨笔单线描的手法,绘制出秦汉时期不同等级和职业人物的图像100幅①,其中包括帝王、贵族、士族、大臣、官吏、文吏、小吏、将军、将官、武将、武士、兵士、商贾、农夫、农妇、平民、胡人、艺人、贵妇、女官、民妇、使女等,形象直观,可以参考。一般说来,皇帝和皇后的服饰端庄华贵,武士的服饰威武壮观;仕女的服饰以高髻、穿花襦和褂裙曳地为特征,文吏的服饰以束带、穿裤裙和戴冠帻为特征,农民的服饰以束髻、穿草鞋和短袖长襦为特征,市民的常服以包发巾,加抹额、穿襜褕和束大带为特征,厨役的服饰以扎带、着褠、穿襦裤和戴小帽为特征,劳役人的服饰以束发、穿衫裤和加臂褠为特征①。当然,不同的个体会有差异,不同的地区和民族会有差异,同一个体在不同的季节和场合也会有差异。如1959年在新疆民丰县尼雅汉墓出土的一件身长133厘米的 万世如意 锦袍在形制上即具有比较明显的民族特色。
(一)冠 帽
帽主要是后来的称呼,秦汉时期的帽一般被称作 头衣 ,具体说来又有冠、冕、弁、巾和帻的区别。
由于冠、冕、弁都是上层男子平时所戴的头衣,所以有时又统称为冠。
据《礼记曲礼》载,男子在20岁时应举行冠礼,表明已长大成为成年人,冠礼是男子一生中的重要转折,仪式一般都比较隆重。
关于秦汉时期的冠,《后汉书舆服志》记载得比较详细,共提及19种名目,即冕冠、长冠、委貌冠、皮弁冠、爵弁冠、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进贤冠、法冠、武冠、建华冠、方山冠、巧士冠、却非冠、却敌冠、樊哙冠、术氏冠、鹖冠等。
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重大祭礼时所用的冠帽,汉代遵循不改,用作皇帝、公侯及卿大夫的祭服。《后汉书舆服志》载: 冕皆广七寸,长尺二寸,前圆后方,朱绿里,玄上,前垂四寸,后垂三寸,系白玉珠为十二旒,以其绶采色为组缨。三公诸侯七旒,青玉为珠;卿大夫五旒,黑玉为珠。皆有前无后,各以其绶采色为组缨。旁垂黈纩,郊天地、宗祀、明堂则冠之。
衣裳玉佩备章采,乘舆刺绣,公侯九卿以下皆织成。
①张书光:《中国历代服装资料》,安徽美术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29~57页。
①谢国桢:《两汉社会生活概述》,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49~53页。
长冠也称 斋冠 ,又称 竹皮冠.一般以竹皮作成骨架,外表漆C,冠顶的造型扁而细长。相传汉高祖刘邦未发迹时,曾戴过此冠,故谓 刘氏冠.《史记高祖本纪》: 高祖为亭长,乃以竹皮为冠,令求盗之薛治之,时时冠之,及贵常冠,所谓' 刘氏冠' 乃是也。 《后汉书舆服志》: 长冠,一曰斋冠,高七寸,广三寸,促漆C为之,制如板,以竹为里。初高祖微时,以竹皮为之,谓之刘氏冠……祀宗庙诸祀则冠之。 因为这种冠帽为高祖早年所造,所以后来被定为官员的祭服,并规定爵非公乘以上,一律不得服用,以示尊敬。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彩衣木俑,头顶大多竖有一块长形饰物,形制如板,前低后高,可以视为长冠的模型(图1)。
委貌冠又称 玄冠.其制以黑色丝帛为之,长七寸,高四寸,上小下大,形如覆杯。公卿、诸侯、大夫等人行大射礼时则服之。戴此冠时,必须穿着玄端素服。《后汉书舆服志》: 行大射礼于辟雍,公卿诸侯大夫行礼者,冠委貌,衣玄端素裳。 唐杜佑《通典》也记: 汉制委貌,以皂缯为之,形如娄縠之貌;上小下大,长七寸,高四寸,前高广,后卑锐,无算有缨。 皮弁冠的形制与委貌冠相同,也是 长七寸,高四寸,制如覆杯,前高广,后卑锐 ,所不同者在于委貌冠是以黑色丝帛为之,而皮弁冠是以鹿皮为之;委貌冠为公卿、诸侯、大夫等人所戴,而皮弁冠为 执事者 所戴。
《后汉书舆服志》: 执事者冠皮弁,衣缁麻衣,皂领袖,下素裳,所谓皮弁素积者也。 爵弁冠也称为冕,又称 广冕.其制较冕冠为次,形状与冕冠相似,惟冠上不用旒饰(图2)。一般多用木板作顶,外面表以细布,布色赤而微黑。戴爵弁者,必须穿玄色丝衣,下着纁裳。乐人、士人及低级官吏助君祭祀时则戴之。《后汉书舆服志》: 爵弁,一名冕,广八寸,长尺二寸,如爵形,前小后大,缯其上似爵头色,有收持笄,所谓复收殷冔者也。祠天地五郊明堂,《云翘舞》乐人服之。 通天冠是皇帝专用的礼冠,凡郊祀、朝贺及宴会则戴之。以铁丝为梁,正竖于顶,梁前有山,展筩有述。《后汉书舆服志》: 通天冠,高九寸,正竖,顶少邪却,乃直下为铁卷梁,前有山,展筩为述,乘舆所常服。 今从山东嘉祥武氏祠保存的画像石上,即能看到此冠形象(图3)。
远游冠与通天冠相类似,唯无山述之饰。为太子及诸王所服。《后汉书舆服志》: 远游冠,制如通天,有展筩横之于前,无山述,诸王所服也。 高山冠又名 侧注冠 ,原为战国时齐王所戴。其式与远游冠相类似,也无山述,以铁为卷梁,高九寸,冠体侧立。蔡邕《独断》: 高山冠,齐冠也,一曰侧注。高九寸,铁如卷梁,不展筩,无山。秦制行人使官所冠。
今谒者服之。 进贤冠是文吏、儒士所戴的一种礼冠。用铁丝和细纱制成,冠上缀梁,有一梁、二梁、三梁之别,以三梁为贵。冠式前高后低,前柱倾斜,后柱垂直。戴时加于帻上。以梁数区别等差(图4)。《后汉书?舆服志》:进贤冠,古缁布冠也,文儒者之服也。……公侯三梁,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两梁,自博士以下至小史私学弟子,皆一梁。宗室刘氏亦两梁冠,示加服也。 在山东沂南出土的画像石,河南荥阳河王村出土的画像砖上,都绘有戴这种冠式的男子形象。
法冠也称 柱后 ,又称 獬豸冠.原是楚人所戴。以铁为柱,隐喻为坚定不移,威武不屈。所以又称 铁冠.獬豸是传说中的一种神羊,相传它能辨别曲直,分清是非,在它头上生有一角,见人争斗,即以其角抵触邪佞。所以以其形为冠,汉代将其用于法官,是执法者所戴的一种冠帽。《后汉书舆服志》:法冠,一曰柱后,高五寸,以C为展筩,铁柱卷,执法者服之。 武冠原为赵武灵王所戴,秦灭赵后,即以此冠颁赐近臣,汉代袭用,一般用于武官。其制以漆纱为之,形如簸箕,使用时加着于帻之上。因其形制高大如弁,也称 大冠 、 武弁 或 繁冠.宦官、近臣亦可戴此,但须在冠上加以金铛,并插以貂尾,以示区别。《独断》称: 武冠,或曰繁冠,今谓之大冠,武官服之。侍中、中常侍加黄金铛,附蝉为文,貂尾饰之。 今从四川、山东等地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上还能看到这种冠式。
建华冠是乐人祭祀天地、五郊、明堂时所戴的一种礼冠,以铁为柱卷,贯大铜珠九枚,上以鹖羽为饰。《独断》: 大乐郊社祝舞者冠建华。 即指此。
方山冠的形制与进贤冠相类似,分别以青、赤、皂、白、黄等五色细縠为之,以象征东、南、西、北、中五方。凡祀宗庙,行《五行》舞时,舞人、乐者都可戴之。《汉书五行志》: 冠方山冠。 唐颜师古注: 邓展曰:' 方山冠以五采縠为之,乐舞人所服。'巧士冠是皇帝身边的侍者、宦官所戴的一种礼冠,形制与方山冠相类似。
平常一般不用,只有在郊天时用之。《后汉书舆服志》: 巧士冠,前高七寸,要后相通,直竖。不常服,唯郊天、黄门从官四人冠之,在卤簿中,次乘舆车前,以备宦者四星云。 却非冠的形制与长冠相似,上宽下促,冠下垂有缨蕤。专用于宫殿门吏及仆射等人,戴之执事,以防伺非。《后汉书舆服志》: 却非冠,制似长冠,下促。宫殿门吏仆射冠之。 却敌冠为卫士所戴之冠(图5),形制与进贤冠相似。《独断》: 却敌冠,前高四寸,通长四寸,后高三寸,监门卫士服之。 樊哙冠也是殿门卫士所戴的一种冠帽,因为是由汉代名将樊哙所创而得名。相传鸿门之会,楚项羽欲杀刘邦,樊哙常持铁楯在侧,事急,樊哙撕衣裳包裹其楯,佯作冠饰,直入羽营,力斥项羽背信,使刘邦乘机得以脱身。
后来刘邦执政,即照樊哙所包之楯制以为冠,颁赐于殿门卫士。《后汉书舆服志》: 樊哙冠,汉将樊哙造次所冠,以入项羽军。广九寸,高七寸,前后出各四寸,制似冕。司马殿门大难卫士服之。 ①术氏冠曾被赵武灵王所好,其中的 术 字,按蔡邕《独断》所说,为 鹬 的转音,不是指道术。《三礼图》说此冠画鹬羽为饰,其色绀。《后汉书舆服志》: 术氏冠,前圆,吴制,差池逦迆四重。 鹖冠为武士所戴,因在冠左右加插双鹖尾而得名。鹖属鸷鸟,斗时必至死才罢休,所以用其尾插于冠的左右以表示勇敢。汉代的五官、左右虎贲、羽林、五中郎将,羽林左右监,虎贲武骑皆戴此冠。
①周汛等:《中国古代服饰风俗》,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45~50页。
除了以上在《后汉书?舆服志》中所提及的19种冠之外,在山东嘉祥汉墓出土的《周公辅成王》图象(图6)中还有一种三个山形的冠,周成王所戴者即是。在浙江绍兴汉墓出土的画像镜上也有这种山形冠。另据明代瞿佑《剪灯新话》引《申阳洞记》中记唐大历二年(公元767年)陇西李生曾梦见一神,据案而坐,顶三山冠,冠作高冠,前面耸起三条直柱,中间一柱特高,左右二柱略低。三山冠之名虽在汉代文献中未见记载,但上述图象和说法似可证明三山冠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过,孙机先生认为可暂称之为王冠,并推测王莽即帝位时所戴的王冠可能与此相似①。图6中间一人所戴的是武冠,右一人所戴的是进贤冠②。
后代有的学者还将汉代的冠按不同标准加以分类,如日本学者原田淑人将冕冠、长冠、委貌冠、皮弁冠、爵弁冠、建华冠、方山冠、巧士冠等划归祭服类,而将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进贤冠、法冠、武冠、却非冠、却敌冠、樊哙冠、术氏冠划归朝服类③。
冠原是加在头顶的发罩,主要用来约束发髻,所以并不需要将头顶全部罩住,只是在冠圈上有一根较窄的冠梁,从前到后经过头顶。这与现代的帽子很不相同。此外在功能上也与现代帽子有所区别,即冠不着重于实用而着重于礼仪,所以《礼记冠义》说: 冠者礼之始也。 《淮南子人间训》也说:冠 寒不能暖,风不能鄣,暴不能蔽.戴冠前一般要先把束在一起的头发盘绕在头顶处(髻),用C把头发包住,然后加冠。C后来又写作縰. 这是一块整幅(二尺二寸宽)六尺长的缁帛(黑帛)。因为戴冠前必先以C韬发,所以当时人有时称C以指冠。例如,扬雄《解嘲》: 戴縰垂缨而谈者皆拟于阿衡 , 戴縰 即戴冠,阿衡是商汤的宰相伊尹,这句是说士大夫们都把自己比成古代的贤臣①。
戴冠是上层男子的特权,下层男子不能戴冠,只能戴巾或帻。《释名释首饰》: 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 《独断》: 帻,古者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所服。 巾就是包头布,秦始皇因自谓为水德,所以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上有所行,下必效之,一般秦人也尚黑色。他们常以三尺黑布巾包头,所以百姓又称黔首。到了汉末,此风大变,不仅百姓以幅巾包头,就是一些名儒雅士、王公大臣,甚至称雄一方的军阀都以裹巾为尚。汉末名士多服丝绦或葛制成的头巾,手持羽扇,习以成风。东汉名士郭泰,字林宗,他学富五车,博通经典,曾为太学领袖,名震京师,其一言一行都被天下儒士奉为规范。尝途中遇雨,郭泰将所戴头巾折一角,后时人皆仿效其法,将头巾折一角戴上,世称 林宗巾.再如宿儒郑玄、名士孔融、军阀袁绍等也以巾裹头,自命风雅。《三国志 魏志 武帝纪》裴松之注引《傅子》说: 汉末王公多委王服,以幅巾为雅,是以袁绍、崔钩之徒,虽为将帅,皆著缣巾。 不过,头著白巾,在汉代则是官吏被罢免为民或地位卑贱者的一种标志。《汉书?朱博传》载:被斥罢的官吏,皆著白巾走出府门。而当时在官府里趋走的贱人,如诸司亭长之属的官役,也头裹白巾②。
①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文物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232页。
②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78 ~81页。
③原田淑人著、常任侠等译:《中国服装史研究》,黄山书社 1988 年版,第 38 ~63页。
①许嘉璐:《中国古代衣食住行》,北京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4页。
②韩养民等:《秦汉风俗》,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0 页。
帻原本只是包发的头巾,后来演变为便帽的样子。沈从文先生在精心研究秦汉以前大量文物的基础上,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提出:在白玉雕和玉雕人像头上,一再出现近似汉代平巾帻式的平顶帽或帽箍,说明这种帽式源远流长,最晚在商代即已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在某些地区某些人头上还经常应用,并非像汉代史籍所说的,因王莽头秃无发才开始应用。但将帻纳于冠下,使之成为冠的衬垫物的作法,似滥觞于西汉。《后汉书舆服志》说: 秦雄诸侯,乃加其武将首饰,为绛帕以表贵贱。其后,稍稍作颜题。
汉兴,续其颜却摞之,施巾连题却覆之,今丧帻是其制也。名之曰帻,帻者,赜也,头首严赜也。主孝文乃高颜题续之为耳,崇其中为屋,合后施收,上下群臣贵贱皆服之。文者长耳,武者短耳,称其冠也。 这里说的 作颜题 、 高颜题 ,是指在帻的下部按额环脑处增加一圈介壁,这是帻脱离其 韬发之巾的原始状态之关键步骤。至于提出文、武官要使帻耳与冠相称,似乎意味着这时已有加帻之冠,但在考古材料中从未见过,所以这种作法在西汉时纵使出现,也绝不普遍。
帻分介帻和平上帻两大类。《独断》卷下说: 王莽无发乃施巾。故语曰:' 王莽秃,帻始屋。'屋状帻即介帻。东汉时文职人员所戴进贤冠之下衬以介帻,二者组合成为整体。由于帻是直接戴在头上的,冠附帻以为固,所以这时就将頍省去了。它的底部是一圈 颜题 ,颜题在脑后突起两尖 耳 ,头上是屋顶状的介帻。跨于介帻之上者,即称为 展筩 的冠体。展筩的前部装 梁 ,梁是用来表示身份的。有时在进贤冠的一侧还簪有 自笔 (图4)。不过这并不是说至东汉时帻已经和冠不能分离了,在这时的画像石中,许多供奔走使役之人仍单戴介帻(图7)。
文职人员于进贤冠下衬介帻,武职则于武冠下衬平上帻,即《晋书舆服志》所说: 介帻服文吏 , 平上服武官也.身份低的不戴武冠的士卒,则只戴平上帻。如山东汶上孙家村画像石中的持戟者(图8)、甘肃武威雷台汉墓中的铜骑俑,都戴着项部低平的平上帻。不过自东汉中期以降,有些平上帻的后部加高(图9)。《续汉书五行志》说: 延熹中,梁冀诛后(梁诛于158年),京师帻颜短耳长。 颜短即前低,耳长即后高,这种式样的帻又名平巾帻。河北望都光和五年(182年)墓所出石俑之帻可以为例(图10)。①此外,当时还有一种头衣称 帩头.帩头又称绡头、络头、帞头②、帕头、陌头,为男子束发的头巾。帩头与今陕北农民用羊肚手巾包头的方法十分相似,即由后向前在额上打结。《释名释首饰》: 绡,钞也,钞发使上从也。或谓之陌头,言其从后横陌而前也。 汉乐府《陌上桑》中有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戴帩头本是汉代一般农民或普通人之服,而一些桀骜不驯的儒生或隐士,常著帩头表示不愿入仕。如《后汉书独行列传》: (向栩)少为书生,性卓诡不伦。……好被发著绛绡头。 同书《逸民列传》: (周党)复被征,不得已,乃著短布单衣,穀皮绡头,待见尚书。 后来某些官吏也竞相仿效。如《三国志?吴志?孙策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昔南阳张津为交州刺史,……尝著绛帕头。
① 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文物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230~232 页。
② 扬雄:《方言》第四: 络头,帞头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郊曰络头,南楚江湘之间曰帞头。
秦汉时期不仅用来束发的巾或帻的形式多种多样,而且对发式也相当讲
究。秦人的发式从秦代兵马俑中可以窥见一斑,秦陶俑的发式变化颇多,大致可分作三种:第一种是将前长发从中间分开各拉向耳边与两鬓长发相交编成两条辫子,将后脑长发分作三股编成一条辫子;第二种是先将头顶长发束以小髻,次将额前和两鬓头发梳向脑后,由脑后将发分作六股,编成一条板形发辫,上折贴于脑后;第三种是无髻俑,将头上长发由前梳向脑后,再由脑后分作六股,编成一板形发辫,上折贴于脑后,发辫中间卡一发结,发辫上端打一绳结①。这是属于武士的发型。至于妇女的发髻,见于文献记载的秦代妇女有神仙髻、凌云髻、垂云髻、迎春髻、望仙九鬟髻、参鸾髻、黄罗髻。汉代妇女有堕马髻、瑶台髻、三角髻、三鬟髻、分髾髻等。如果说秦武士俑分作三股、六股是与秦 度以六为名 、 数以六为纪 ②的制度有关,那么,妇女发髻中神仙髻、望仙九鬟髻、凌云髻则是秦汉时期崇信神仙术的反映。当时未必有这些发髻,可能出于神仙家的幻想。但垂云髻、望仙双鬟髻却常见于战国至汉代的女俑中。三角髻见于《汉武帝内传》、河南密县打虎亭东汉壁画和山东汉石刻画像中(图11)。密县打虎亭壁画上还有三鬟髻的妇女的画像(图12)。分髾髻是发髻后垂的发式,见于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傅毅的《舞赋》等汉赋中。在汉代出土的女俑发饰中也常见。在这些发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堕马髻。堕马髻是一种偏垂在一边的发髻,初兴于东汉桓帝时代,为飞扬跋扈的外戚梁冀之妻孙寿 妖态 的表现形式之一。据《后汉书梁冀传》载:梁冀之妻孙寿长得十分漂亮,经常打扮得妖娆异常。她的头发梳成堕马髻,洁白的皮肤与黑发相映,更显得她妩媚丽艳,别有神韵,深得京师贵妇们的喜爱,竞相仿效,成为风靡全国的发饰,甚至流传后世,盛行不衰。南朝萧子显《日出东南行》中就有 逶迆梁家髻 之句,说明堕马髻成为美丽的发髻式的代名词。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罗敷的 倭堕髻 发式也是堕马髻的别名③。自然,发髻作堕马髻或在发饰上下功夫者,只是贵族妇女赶时髦者所为,而一般妇女发饰 大都作露髻式,即髻上不梳裹加饰,也不用其他包帞或戴冠饰之类的东西,其中以顶发向左右平分式最为普遍 ①。这种束发作髻而不加修饰的发髻,在陕西省临潼曾出土属于秦或西汉初年的女俑的髻式,就属于此类②。
当时各少数民族的冠帽形制和发式一般各有特色,如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上的乌桓人的头部无冠帽,清楚地表现出是剃了发的。免冠表示他们身受汉官屈辱,并不说明他们没有冠帽。关于他们的冠帽之制,晋郭义恭《广志》载:乌丸与匈奴同俗,丈夫、妇人为木帻,朱染之,如杆盆以沓头。 古代北方民族常用桦树皮所作之帻。《后汉书乌桓传》说乌桓人 以髡头为轻便 ,这里只说髡头,至于具体样式并不清楚。现在据壁画,知道乌桓人髡头是剃去除头顶以外的全部头发。有人头顶上似留一小髻,有人则竖起六、七寸长的发辫一根③。
①《秦始皇陵东侧第一号兵马俑坑试掘简报》,见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资料汇编》第 1集。
②《史记秦始皇本纪》。
③有关堕马髻的详情,可参见周汛等《中国古代服饰习俗》,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69 ~72页。
①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105页。
②韩养民:《秦汉文化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97 ~99页。
③吴荣曾:《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中反映的东汉社会生活》,《文物》1974年第 1期。
当时不仅冠帽形制蕴含着等级差别,而且发式也反映了等级差别。如秦始皇凌的陶俑是以头发是否 直上 作为区分奴隶与自由民的标志。跽坐俑的圆椎髻偏后,头发未 直上 ,其身份应是未被解放的秦代奴隶。而发髻偏左或偏右的武士俑皆属于头发 直上 的类型,按秦代尚右卑左的历史特点,可以推知发髻偏左的武士俑的身份要低于发髻偏右的武士俑的身份。前者应为庶子,拥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地位高于被视为奴隶的跽坐俑;后者应为秦代二十级爵中最下等的公士级爵,而其中戴帻者的身份又要高于不戴帻者的身份④。
(二)上衣
秦汉时期上衣的种类十分繁多,不仅存在颜色、图案和质地上的不同以及长衣和短衣、内衣和外衣、单衣和夹衣的不同,而且也随地位和职业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当时最为端庄华贵的上衣是帝王和大臣所穿的冕服。冕服的形制如冕冠一样,尊卑有别,颜色和图案(章纹)大不相同。皇帝的冕服是 衣裳玄上纁下 ,即黑色材料制成的上衣,赤黄色材料制成的下衣。皇帝冕服所用的图案为十二章纹(一章即一种图案)。上衣六章用绘,下衣六章用绣。十二章纹依次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山,象征稳重;龙,象征应变;华虫(即一种雉鸟),象征文丽;宗彝(祭祀礼器),象征忠孝;藻(水草),象征洁净;火,含义光明;粉米(白米),取其滋养;黼(斧形),象征果断;黻(常作亞形),象征明辨。皇帝在最隆重的场合必须穿十二章纹。诸侯、三公冠九旒者,衣裳则用山、龙以下九章纹。九卿以下冠七旒者,则用华虫以下七章纹,以此类推。
皇后及王后等的礼服都是深衣制,即上下衣相连的一种服式。往往是深青带红色的衣裳,头带步摇。如逢祭祀,皇后等穿的祭服上衣称 袆衣 ,上画五彩野鸡图案①。公卿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等级别官僚的夫人, 入庙佐祭者皂绢上下,助蚕者缥绢上下,皆深衣制。 ②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上有一贵妇(图13),身穿属于深衣制的袍服,袖极宽大,服色为黑褐色,又近于绀色,上有织绣云纹,未见有野鸡一类的纹样。服色上下相似。
因缥色是淡青色,此像中色泽不似缥色。因此该妇人的服饰,似属于助祭之服,只是不见有带缓等附件的装饰。也有可能此服不是《舆服志》中的入庙、助蚕等鞠衣类。因为西汉早期对于冕服及后、妃服等制度未定。谒庙、蚕服等也是后汉时才开始制定。所以此服可能为西汉时一般的朝祭服,而且服式又与一般出土的汉俑相似①。
秦汉时期上衣中的长衣包括袍服、禅衣和襜褕等,短衣包括襦、袭、衫等。其中袍服、襦、袭是有里的夹衣,而禅衣、襜褕和衫是无里的单衣。在秦都咸阳的遗址发掘中曾发现已经炭化的丝绸衣服一包,其中既有单衣,也有夹衣和绵衣,只是其具体形制已难搞清②。
④王玉龙等:《秦始皇帝陵发现的俑发冠初论》,《文博》1990年第 5期。
①释名释衣服》: 王后之上服日袆衣,画翚雉之于于衣也。 ②《后汉书?舆服志》。
①韩养民:《秦汉文化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100~101 页;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106页。
1。深衣长衣中的袍服、禅衣和襜褕都是在深衣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并逐渐成为当时最流行的长衣。所以在介绍袍服、禅衣和襜褕之前,有必要了解深衣的有关形制。关于深衣的形制,博采众长、考证精审的当首推清代学者江永的《深衣考误》和任大椿的《深衣释例》。一般说来,前者发其大凡,后者则作进一步推演。据二者的研究,深衣的形制大致是:上衣用布二幅,共二尺二寸;两袖(即袂)各用布二幅,共用布四幅。袖口(即袪)一尺二寸,袖肩用布二尺二寸。因此两袖的前端下面,因斜裁的关系而成为半圆形。襟分内部和外部,两襟相交,便成方领。腰围全长七尺二寸,下摆(缝齐)周长为一丈四尺四寸。自腰至下摆为裳的部分,前后各用布六幅,共为十二幅。
每幅宽为半幅布,在腰部和上衣连处用布四幅,两旁左右又各缀布两幅,谓之 袵.袵上宽四寸,下宽一尺八寸。裳在腰带以下的约四尺五寸,下距地约四寸。衣裳各有缘边,称之为 纯 ,衣裳的缘边均宽一寸半,领的缘边则为二寸。可见深衣是一种既臃肿又费料的长衣①。据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实物(图14)进行的模拟剪裁,发现制作一件曲裾的深衣要用帛32米(以幅宽0。5米计),比直裾长衣多用料40%②。所以深衣逐渐被袍服、禅衣和襜褕所取代。
2。袍服袍服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那个时期的袍服只是一种纳有絮棉的内衣,《释名释衣服》: 袍,苞也。苞,内衣也。 所以穿着时必须加罩外衣。
及至汉代,不论男女均可穿着,特别是妇女,除了用作内衣外,平时也可穿在外面,时间一长,袍服就演变为一种外衣。既然用作外衣,形制就不那么简便了,一般多在衣领、衣袖、衣襟及衣裾等部位缀上衣边。《释名释衣服》:妇人以绛作衣裳,上下连,四起施缘,亦曰袍。 说的就是这样的情况。自此以后,袍服的制作日益考究,装饰也日臻精美。一些别出心裁的妇女,往往在袍上施以重彩,绣上各种各样的花纹。甚至在隆重的婚嫁时刻,也穿这种服装。《后汉书舆服志》: 公主、贵人、妃以上,嫁娶得服锦绮罗縠缯,采十二色重缘袍。 一般妇女婚嫁时也穿此服,只是在袍的颜色及装饰上有所不同,以示区别。
袍服由内衣变成外衣,正值曲裾深衣淘汰时期。由于袍服中纳有棉絮,不便采用曲裾,所以较多地采用直裾。袍服取代深衣之后,用途变得更为广泛,不仅妇女可穿,男子也可穿着,并且将其用作朝服。上自帝王,下至百官,均可穿此。《后汉书舆服志》:皇帝 服衣,深衣制,有袍,随五时色。袍者,或曰周公抱成王宴居,故施袍。……今下至贱更小吏,皆通制袍,单衣,皂缘领袖中衣为朝服云。 这时的袍服在领、袖等部位,一般都缀有花边。花边的色彩及纹样较衣服为素,常见的有菱纹、方格纹等。袍服的领子则以袒领为主,一般多裁成鸡心式,穿时露出里衣。山东沂南汉墓画像石及四川望都汉墓壁画所绘男子即穿这种服装。另外还有大襟斜领:衣襟开得很低,领、袖也用花边装饰。
袍服的下摆则打成一排冚裥,有些还裁制成月牙弯曲之状,这种形式的服装在壁画、石刻及画像砖上都有反映(图15)①。
②《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129页。
①劳干:《汉代常服述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 24期,1953年 6月。
②《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上集,文物出版社 1973 年版,第 68 页。
秦汉时期作为军服的袍服尤为引人注目,秦始皇兵马俑坑、徐州狮子山兵马俑坑和咸阳杨家湾汉墓等出土的兵俑都穿中、外二重衣服或内、中、外三重衣服,这从兵俑的领口、衣袖或下摆处可以看出。陈春辉、蔡革等先生认为中重衣为袍服,因为从衣下摆测量的数据看,中重衣比外衣厚得多;刘占成先生则认为外衣为袍服,因为袍服内有粗丝粗麻类物质,能起到防御箭镞穿射的作用。作为军服的袍服在秦代的特点是:衣内夹絮,下摆齐膝,腰间束带,交袵紧袖。西汉变化不大,只是将向右交袵绕至背后直下改为在胸前交袵不到腹部即斜下,并将中重衣的圆领改为同外衣一样的右袵交领。东汉变化较大,表现在衣袖变得较宽博,上衣下裳已经分开,显然这更方便于骑马和作战。总括而言,作为军服的袍服源于春秋,行于战国,定于秦代,相沿于汉,东汉以后逐渐走向颓废,至晋代已彻底被淘汰。在敦煌二八五窟壁画看到的南北朝时期的军服已为单衣,步卒挽袖,与秦汉时期作为军服的袍服完全不同①。
3。 衣襌衣是单层的长衣。《说文》载: 襌衣不重。 《大戴礼记》载: 襌,单也。 襌衣又称为单衣,《后汉书马援传》载: 公孙述更为援制都布单衣。 襌衣往往作为上层人士平日所穿的常服,假设进宫时要穿须经过特许,如《汉书?江充传》载:江充被召入宫, 自请愿以所常被服冠见上。
上许之。充衣纱縠 衣,曲裾后垂交输,冠 C步摇冠飞翮之缨。 也有人认为 衣常作为一般官吏所穿的公服,并认为文人穿的 衣长,武人穿的衣短。衣的衣襟掩腋下,系以带条,腰中束革带②。汉武祠石刻画像中 荆轲刺秦王一图(图16)上的荆轲身穿短 衣,秦王所穿者也应为 衣,因为据《燕太子》卷下,荆轲刺秦王时,秦王要求听琴声后再死,于是召姬人鼓琴,琴声说:罗縠单衣,可掣而绝 ③。长沙马堆汉墓曾出土一件轻薄透明的素纱 衣(图17),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仅重49克,还不到一两,如除去衣领和袖上较厚重的缘边仅重半两多。据计算,每平方米衣料才不过12- 13克重,真是薄如蝉翼,轻若烟雾。因为这件 衣的衣料是纱,又没有颜色,所以称作素纱 衣。
衣与深衣比较接近,但又有区别。《急就篇》: 衣蔽布母僔.颜师古注: 衣似深衣而褒大,亦以其无里,故呼为 衣。 任大椿《深衣释例》认为, 布单衣上下通直,不别衣裳,故得通裁之名。后世单衣与通裁同制,若深衣则犹别衣裳,特缝之不使殊耳。此布单衣与深衣又大同而小异耳。 可见,古人服装原本是上衣而下裳,后为方便起见,衣与裳相缝接而成为深衣;再后来则衣与裳上下相通,不再裁断,成立完整的长衣,这就是 衣。所以, 衣与深衣与其说是服装标准的不同,还不如说是在服装的设计中为了便于裁制和穿用的一种自然的演进①。
①周汛等:《中国古代服饰习俗》,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51~52页。
①参见刘占成《秦俑战袍考》,《文博》1990年第 5期;王学理《秦俑军服考》, 《考古与文物》从刊第 3号;陈春辉:《秦俑服饰二札》,《文博》1990年第 5期;蔡革:《浅论西汉前期军队的服饰特征》,《考古与文物》1990年第 3期。
②张末元:《汉代服饰参考资料》,人民美术出版社 1960 年版,第 92页。
③《北堂书钞》衣冠部和《太平御览》兵部所引《燕太子》皆作 可裂而绝 ,可见秦王所穿 衣较薄。
4。襜褕襜褕又称 褣.扬雄《方言》: 襜褕,江淮南楚谓之褣,自关而西谓之襜褕。 许慎《说文解字衣部》: 直裾谓之襜褕。 它与深衣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衣裳相连, 被体深邃 ;不同之处在于深衣多用曲裾,而襜褕则用直裾。襜褕是在人们内衣得到完善的基础上产生的。从湖北汉陵凤凰山汉墓出土的女俑身上可以看到由前折后,垂直而下的直裾之衣。另外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还发现三件直裾衣的实物,衣襟前片接长一段。右掩之后,尚有余出一截,呈垂直之状,穿时折向身背,形成直裾。这种服式在西汉时已经出现,但并不作为正式礼服。《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元朔三年,武安侯坐衣襜褕入宫,不敬。 司马贞索隐: 谓非正朝衣,若妇人服也。 可见在西汉时期,襜褕多为妇女所穿,男子偶尔穿此则会遭到人们的非议。说明这种服式在当时还没有普及。到西汉晚期情况有所变化,这时不拘男女都可穿着襜褕。《汉书隽不疑传》: 始元五年,有一男子乘黄犊车,建黄,衣黄襜褕,着黄冒,诣北阙,自谓卫太子。 至东汉时这种变化更大,据《东观汉记》记载: 耿纯率领宗族宾客二千人,皆缣襜褕絺巾迎上。 二千名宗族宾客在奉迎皇上时全部穿着襜褕,反映了襜褕在当时的流行程度。张衡《四愁诗》中有 美人赠我貂襜褕 的诗句,说明襜褕中也有高档的时装。河南密县打虎亭汉墓画像石中的人物即穿着宽大的襜褕(图17)。
制作襜褕的材料似不受限制,既可用缣帛,又可用锦罽,还有以兽皮制成的。除了祭祀之外,常朝礼见及平时家居都可以穿之①。襜褕与 衣类似,只是一般说来比 衣要宽大和厚实,常用来御寒。
5。襦与袭襦与袭都是短外衣。襦是一种及于膝上的绵夹衣。《说文》:短衣也。 但这里所说的短是与长袍之长相对而言的,与稍稍过腰的短衫则不能等量齐观。《急就篇》颜师古注: 襦自膝以下。 则襦之下摆刚及于膝盖。正因如此,襦只能作短外衣用。另外,颜师古还说: 襦衣外曰表,内曰里,著。 则襦当是绵夹衣,所以古诗《孤儿行》曰: 冬无複襦,夏无单衣。 ②《释名》: 反闭,襦之小者也。却向著之,领反于背后,闭其襟也。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释名》所言 如襦而无絮 的单襦, 其袂半襦而施袖 的半袖,形虽似襦,而实际是衫,断非外夹衣之属,不可混为一谈。
汉高祖刘邦是楚人,好楚服,而楚服多短制。叔孙通穿儒服,褒衣大袍,刘邦看了十分反感。叔孙通见势不妙,顺风转舵,改服短衣楚制,于是刘邦转怒为喜。因此汉代宫廷中崇尚短衣,襦自然也成为贵族子弟中最受欢迎的便服。据《汉书叙传》记载: 班伯为奉车都尉,与王、许子弟为群,在于绮襦纨袴之间,非其好也。 这些显贵以白色细绫作襦,所以称绮襦。而襦短仅至膝,因而下面必须穿裤子,即所谓 袴.在河南洛阳汉墓出土的空心砖上曾发现身穿襦与短袴的武士图象(图18)。
袭是没有著棉絮的短夹衣,又称作褶。《释名》: 褶,袭也,复上之言也。 《礼记玉藻》: 帛为褶。 注曰: 谓有表里而无著。 这是褶和襦的主要区别。又《急就篇》颜师古注: 褶谓重衣之最上者也,其形若袍,短身而广袖。一曰左衽之袍也。 据此,袭不仅是短外衣,而且其形制当出自左衽之袍的胡服。
①劳干:《汉代常服述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 24期,1953年 6月。
①周汛等:《中国古代服饰习俗》,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54~55页。
②《古诗源》卷三。
6。衫是短内衣。衫是无袖的单内衣。《释名》: 衫末无袖端也。 《方言》: 汗襦,陈、魏、宋、楚之间或谓之禅襦。 郭璞注: 今或呼衫为单襦。 因为汗襦为单衣,所以又称作单襦。又因为衫与其相近,所以在晋代将衫也称作单襦。
《潜夫论》: 裙衣被,费缯百缣。 《广韵》:,短夹衫。 《居延汉简》中有 複一词。《释名》: 有里曰複.据《广韵》所载,还可知源出于衫,因为外形相同,所以又称作 短夹衫 ①。
(三)下衣
秦汉时期的下衣如笼统说来称作 裳 ,即所谓 上衣下裳 ;但如具体说来,则有裈、袴、裙、蔽膝等的差别。
裈有两种:一种形制短小,称作犊鼻裈. 孙机先生认为犊鼻裈只是一块布,用来缠于腰股之间;周汛等先生则认为犊鼻裈与今天的三角裤有点相同,只用于农夫仆役。在山东沂南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中有一位全身基本袒露的男子身穿犊鼻裈(图19),在通沟发现的高勾丽古墓壁画中也有类似图象。《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相如身自著犊鼻裈,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 集解引韦昭《汉书注》: 犊鼻裈以三尺布作,形如犊鼻。 司马相如身为文人,按理说不该穿着犊鼻裤,只是因为他爱上了富贵家之女卓文君,而卓文君之父卓王孙又竭力反对这门亲事,并断绝了对卓文君的供给。于是司马相如便和卓文君一道,买一酒舍酤酒,让卓文君当垆,自己涤酒。为了使其丈人出丑,司马相如干脆脱去外衣,在大庭广众面前只穿一条犊鼻裤,最后弄得老丈人非常尬尴,不得不承认这门亲事①。
裈的另一种是合裆裈. 《释名释衣服》: 裈,贯也,贯两脚上系腰中也。 《急就篇》颜师古注: 袴合裆谓之裈,最亲身者也。 即指这种裈. 黄文弼先生在新疆罗布淖尔发现的汉代合裆裈长68厘米,腰围59厘米,裆高40厘米, 有两脚,……上通于腰,与裆相连,左右缝之,……前后不相通也。 山东沂南画像石中有这种合裆裈的画面(图20)。
袴也有两种:一种是合裆袴. 《汉书上官皇后传》: (霍)光欲皇后擅宠有子,帝时体不安,左右及医皆阿意,言宜禁内,虽宫人使令皆为穷绔,多其带,后宫真有进者。 颜师古注: 服虔曰:' 穷绔,有前后裆,不得交通也。' 绔,古袴字也。穷绔即绲裆袴也。 一般而言,合裆袴和襦相配合,在西汉的空心砖上曾出现穿短襦与短合裆袴的武士(图18)。但在更多场合中,武士皆穿长袴. 长袴又名大袴. 《汉书广川惠王越传》说: 其殿门有成庆画,短衣,大袴,长剑。 在汉画像石上见到的大袴则常与长襦相配合(图21)。
①林剑鸣等:《秦汉社会文明》,西北大学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177~179 页。
①周汛等:《中国古代服饰习俗》,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59页。
袴的另一种是不合裆袴. 《说文系部》: 袴,胫衣也。 《广雅释亲》王念孙疏证: 凡对文则膝以上为股,膝以下为胫。 由此可见袴仅着于腿部,甚至只着于膝以下的小腿部分。清代宋绵初《释服》卷二说:绔 即今俗名套袴是也。 《释名释衣服》说: 袴,跨也,两股各跨制也。 正是此意。这种袴的两端(或名绾,即裤管)并不缝合,所以在汉简中,袴的单位名 两 ,和履、妺(袜)相同,而与袍以领计、裙以腰计者不同。
在汉画像石中所见男子之袴,多掩于上衣之下,莫能明其结构。但四川宜宾翠屏村七号东汉墓石棺上雕刻的百戏中有作倒立者,此人虽穿袴,然而由于倒立以致上衣翻垂,于是下体外露,可以反映出这种袴的不合裆特点。所以《礼记曲礼》说: 暑毋蹇裳。 又说: 不涉不撅。 都是因为袴不合裆而避免揭开长衣。《墨子公孟篇》说: 是犹裸者谓撅者不恭也。 简直将揭衣与裸体等量齐观①。因此,在汉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可不穿袴. 《后汉书?吴良传》注引《东观记》: 良时跪曰:' ……盗贼未尽,人庶困乏,今良曹掾尚无绔。' (王)望曰:' 议曹惰窳,自无袴,宁足为不家给人足邪?'《北堂书钞》卷一二九引《东观记》: (黄)香躬亲勤劳,尽心供养,冬无袴、被,而亲极滋味。 又《后汉书廉范传》说,廉范治成都,改革积弊, 百姓为便,乃歌之曰:' 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
平生无襦今五袴.' 成都人以袴相夸,可见当时的袴还不是绝对必备之物①。
制作裈或袴的原料很多,以织造较为细致的生绢为原料的纨袴一般为上层人士及其子弟所穿,后来纨袴专指上层人家不务正业的子弟。以毛皮为原料的皮袴或韦袴一般象征着艰苦朴素。如《后汉书马援传》: (援)至有牛马羊数千头,谷数万斛……乃尽散以班昆弟故旧,身衣羊裘皮绔。 《后汉书祭遵传》: 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赏赐辄尽与士卒,家无私财,身衣韦袴布被。 为了御寒,裈或袴还可以制成夹的或棉的,如在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的汉墓中发现一具男尸身穿棉布袴,这是我国迄今所见到的最早的棉织品②。武将所穿的袴常绣有纹饰,称为虎文袴. 如《汉官仪》: 虎贲中郎将衣纱縠 衣,虎文绵袴.在河南洛阳汉墓壁画的上林苑斗兽图和洛阳汉墓出土的空心砖画面上都出现有武将身穿虎文袴,形制与纹饰基本相同。
裙是秦汉妇女常穿的下衣。汉乐府《陌上桑》中罗敷的服装是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辛延年《羽林郎》诗也说: 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 ③《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下衣则穿的是 绣裌裙 ,即绣有花纹图案的里面两层的裙。这种裙不仅工艺精美,而且作料和款式也十分讲究。据诗中描写,刘兰芝穿上这种裙子,腰际纨素的光彩像水波流动一般潋滟生辉。
她在房中走着纤纤细步,使人看来美不胜收,精妙绝伦。繁钦在《定情诗》中也说,当时妇女最喜欢的馈赠是情人送给的 纨素三条裙 ,即装饰着三条花边的裙子。至于宫中妃嫔美人所穿的裙子则更为精致。曹植在《洛神赋》中描写:洛神膝下拖着轻薄的绢裙。这种绢裙用生丝帛织成,曳在身后轻薄如雾,给人以飘然欲仙、如行雾中之感①。
①尚秉和:《裤子考》,《国闻周报》第十卷第 33 期,1933年。
①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文物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237~238 页。
②新疆博物馆:《新疆历史文物》,文物出版社 1977 年版,第 17 页。
③古诗源》卷三。
劳动妇女如穿长裙,在劳动时需要将长裙撩起,约在胯间使其短些,以便于操作,称作 缚裙 ,这如同穿长袴的男子在劳动时,需要将袴脚提起并约在膝上以便于操作一样,只是后者称为 缚袴 ②。
蔽膝是一种从大腿至膝部的下衣。《方言》: 蔽膝,江淮之间谓之袆,自关东西谓之蔽膝。 《说文》: 袆,蔽膝也。 《释名》: D,蔽也,所以蔽膝前也,妇人蔽膝亦如之。齐人谓之巨巾,田家妇女出自田野以复其头,故因以为名也。又曰跪襜,跪时襜襜然张也。 《礼记玉藻》孔疏: 他服称D,祭服称韨(同绂)。 这样看来,蔽膝、袆、是同物而异名(有人认为D是蔽膝的合音字)。可以想见当时蔽膝的形制与现在的围裙相似,所不同的是:蔽膝稍窄,而且一定要长到 蔽膝 ;并不像围裙那样直接系到腰上,而是栓在大带上。是一种装饰。如将蔽膝放在帝王的冕服上,以表示不忘古制的意思。又如《汉书王莽传》: (莽)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问疾。莽妻迎之,衣不曳地,布蔽膝,见之者以为僮,使问,知其夫人,皆惊。 ③但从当时的陶俑和画像看,身系蔽膝的妇女大多在进行某种操作,说明蔽膝的重要功能是保护衣服,以免劳动时擦破或弄脏。
(四)鞋 袜
秦汉时期鞋的种类很多,主要有履、屦、舄、屐、舄、靴、麤、靴、鞜等。
履是单底鞋。《急就篇》颜师古注: 单底谓之履。 以丝制作者居多,《方言》: 丝做者谓之履。 可以制作得很精致,或饰以银珠,或绣以花纹。马王堆一号墓所出遣册之第261号简所记 青丝履一两,扁楮(绪)掾(缘).可与实物相对照。此墓出土的青丝履呈菜绿色,履面用丝缕编织而成。方口,口沿前部缘宽边,扁绪或指这一部分而言。履底则用麻线编结而成(图22)。这双丝履的头部翘起两尖角,其名为絇. 《仪礼士冠礼》郑注: 絇之言拘也,以为行戒,状如刀衣鼻。 正式场合一般要求穿履,《释名释衣服》: 履,礼也,饰足以为礼也。 秦代限制一般平民穿丝履,《睡虎地秦墓竹简》的《法律答问》中有 毋敢履锦履 的禁令。汉代逐渐放松,《汉书贾谊传》: 今人卖僮仆者,为之绣衣丝履。 《孔雀东南飞》中也有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的诗句。可见当时穿丝履者已较多。
屦有时与履相同,有时又相异。屦常用多股的粗线编成。《荀子富国篇》说: 布衣紃屦之士。 杨注: 紃,绦也。谓编麻为之,粗绳之屦也。 在新疆古楼兰遗址的一座汉墓中出土了一双用红、绿、淡黄等色毛线编的屦,圆口,无絇,口前沿的屦面上编出一条醒目的花边,其位置正与马王堆一号墓中发现的青丝履上的扁绪缘相当,这是一双不同于履的屦。
舄是有木底的屦,用于久立的礼仪场合或走泥湿地。《周礼屦人》郑注: 复下曰舄,下曰屦。 《方言》卷四: 中有木者谓之复舄。 《释名释衣服》: 复下曰舄。舄,腊也。行礼久立,地或泥湿,故复其下使乾腊也。 乐浪彩箧冢出土的东汉革舄(图23),外涂黑漆,底很厚,内装木楦,楦当中有凹槽,当时应在里面填以松软之物。武氏祠画像中一持节之使臣穿的就是舄,其隆重的服饰显示出他正在从事庄严的使命。但舄的底子太厚,行走时会不太便利,沂南画像石墓中室西壁刻出的舞剑者,竟将舄脱置一旁,可能即基于这种原因。
① 韩养民等:《秦汉风俗》,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42 ~43页。
② 张末元:《汉代服饰参考资料》,人民美术出版社 1960 年版,第 167页。
③ 许嘉璐:《中国古代衣食住行》,北京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30 ~31页。
屐是用木制作的,下有两木齿,形制与今天日本木屐相似。但也有以帛为面的,称作帛屐。其所以下置两齿,以其 可以步泥而浣之.屐较舄更轻便易用,多用于走长路。如《汉书?爰盎传》载,爰盎曾 屐步行七十里.其鞋头之形据《搜神记》载,男者方头,妇女圆头。但实际上往往通用,并无严格规定。屐之贵者作彩画漆饰,鞋面以五色丝为之。《续汉书五行志》: 延熹中,京师长者皆著木屐,妇女初嫁,作漆画屐,五色采作丝。 麤又作蔍,式样很像现代的草鞋。《说文艸部》: 蔍,草履也。 《释名释衣服》:屦 荆州人曰麤,麻、韦、草皆同名也.《急就篇》颜注: 麤者,麻枲杂履之名也。 可见它多用麻结成,方法是底版用两根并排的主绳编成脚版形状,再在底版边缘结上鞋耳,并留出系带,供穿时紧固于足上。这种鞋的别名叫不惜。《孟子尽心篇》: 舜视天下犹弃敝蹝也。 赵注: 蹝,革履也。敝,喻不惜。 崔寔《四民月令》: 十月作白履,不惜.因为它制作得粗糙,所以又名搏腊。《释名释衣服》: 齐人谓草屦曰……搏腊。搏腊……粗貌也。 搏腊音转为薄借。《周礼?弁师》郑注中将草鞋绊称为 薄借綦。 音再转则为不借。《释衣服》把它解释成: 或曰不借,言贱易有,宜各自蓄之,不假借人也。 但 不借 这个名称已见于《急就篇》。《齐民要术?种麻篇》引谚: 五月及泽,父子不相借。 则不借本是恒语,所以不惜、不借二名可以两存。其实物曾在甘肃金塔金关遗址出土。
靴最适宜于骑马,《释名释衣服》说: 靴,跨也,两足各以一跨骑也。本胡服,越武灵王服之。 靴最先在欧亚大草原地区的游牧族中出现,它是同胡服一道传入中原的。靴有长筒与短筒的区别,长筒靴多为军官所穿,装饰华丽,绘锯齿纹、草叶纹、卷云纹等;短筒靴多为骑兵所穿,浅帮圆口,后绕较浅,并向后伸出如舌形。在汉代遗物中,长筒靴仅见于咸阳杨家湾所出军官俑脚上(图24)。
鞜为革制的扁头方口鞋,《急就篇》颜注: 鞜,生革之履也。 其实物曾在长沙楚墓出土。山西阳高汉墓所出者,式样稍有变化。河北望都1号汉墓壁画中伍佰所着者,看起来更加轻便紧凑,则应为鞮(图25)。《急就篇》颜注: 鞮,薄革小履也。 以柔皮做成的 头深而兑 的平底鞋则被称作靸①。
袜在秦汉时期又称足衣,或以革、或以丝、或以布帛制作。《说文解字》韈 字下云:足衣也,从韦。可见当时以皮革作袜者更为普遍。袜高一般有一尺多,上端有带,也称 妺 ,穿时要用带将袜束紧,谓之 结袜.《汉书?张释之传》载:西汉时有一处士王生,善讲黄老之道,曾被召至朝廷。一日,士大夫云集朝廷,王生说: 我的袜带开了。 于是看着廷尉张释之说: 你给我结袜! 张释之立即跪下给王生老人将袜带结上。后来,有人责怪王生说: 你为何要在大厅广众之中单单侮辱张廷尉呢? 王生说: 我老且贱,自己揣想终究不能给张廷尉什么好处。张廷尉是当今名臣,我故意让他给我当众结袜,想以此加重他礼贤下士的名望。 由此可见,当时给人结袜多为仆役卑贱者所为。
① 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文物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255~256 页;林剑鸣等:《秦汉社会文明》,西北大学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192-193页。
当时人所穿袜多为白色。但《后汉书礼仪志》载,人们在祭祀时,所穿袜则为红色。即穿绛色袴、绛色袜,以示对神灵、祖宗的尊敬。皇室、贵族所穿的袜多用绢纱制成,且绣有花纹。长沙马王堆汉墓曾出土绢袜(图26),新疆民丰汉墓曾出土绵袜。
秦汉人因有席地而坐的习惯,所以入室内形成脱履的习俗。 《汉书隽不疑传》中有 胜之 履起迎 之句,是说暴胜之在室内,见到客人隽不疑走来,连鞋也来不及穿,立即起身趿拉着鞋迎接客人。当时人进屋脱鞋后,多穿袜行于席上,而要出屋则须穿上鞋。暴胜之因为猝不及防客人已经到来,急于出户迎客,才有此狼狈状。秦汉时人不仅平日入室脱履习以为常,而且上殿朝会也要去掉身上带的剑和足上穿的履。官吏能被皇帝赐给 剑履上殿 的寥寥无几,在汉代仅有萧何、曹操等人能享此殊荣①。
① 韩养民等:《秦汉风俗》,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45 ~46页。
儿子好棒
很有欣赏价值,好书
中国服饰文化汇总,参考价值大
好书,强烈推荐
好书
受益无穷的一部书
中国服饰文化,博大精深,好书
开阔眼界的好书,推荐给大家分享
多姿的服饰,多彩的人生,赞
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