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名片:圈子指具有相同爱好、兴趣或者为了某个特定目的而联系在一起的人群。
看到一幅摄影作品:一个男孩用粉笔在地上画了一个很大的妈妈,然后他走过去(这是我想象的)躺在妈妈的怀里。哦,他躺在圈子里了。他很安全。亲情是人们最基本最有归属感的圈子吧。这个圈子有一种天然的连接,也许连接得太紧密了,以至于让人们不由得觉着一种说不出的不自由来,有时像新买的来不及清洗就穿上的贴身内衣,一点点细微的棉丝就会弄得我们浑身不自在,痒痒的。我们常常不愿花更多的心思去经营,甚至想着怎样去远离它。只有当我们在人群中或另外的圈子中被挤得伤痕累累或身心疲惫时,我们才肯细细地看一眼这个圈子里总是固定的那几个人,那样一种关切、久久追随的目光。你逃不脱的,还是趁早觉得幸福吧。
可能人的一生中,朋友圈里最要好的始终就这么几个。那是一个很小众的圈子。就像小时候在树底下一起捉虫、玩泥巴、看蚂蚁的总是那么三、两个。最要好的朋友应该就是,你想喋喋不休地说话时他会默默地倾听,你不想喋喋不休时他也就这么定定地坐着。当年伯牙遇到了听琴的子期,留下了一段美丽的传说。然后,断琴,更凄美。最好的朋友始终就是一种心灵的连接,一种契合,一种窗口下看着天空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说的状态。如果一生中没有这样的一个朋友貌似有点悲哀。不过,不要紧,可以让一段音乐,一种你喜欢的声音伴着你。我认识一个人,是“菲迷”,只听王菲的歌。“菲”的歌总是很自我地哼哼唧唧,颇具掠夺性地把别人的歌词和旋律唱成自己的,于是我写了一首诗讥讽之,嗯嗯嗯嗯哦哦哦哦这天花乱坠的泡沫。当然,如果你很高雅,你可以独自一个人陶醉在林林总总的古典音乐和歌剧里。或者一本或几本书,一个作者或几个作者的书,都没有关系。总之,如果找不到知音,替代品可以有很多。现在流行“虚拟”,你不妨就“虚拟”一下吧,兴许“虚拟”还是一种更孤独、更物我两忘的境界呢。
更多的时候圈子是有着一种功利性的某种需求的“集合”。比如文学圈、美术圈或其他艺术圈,其他行业的圈。官场的圈就不说了。最早的时候可能一个人一生大部分时间都会沉在某个单一的圈里了。圈子里的人风格会相似,语言会相近,甚至相貌也会变得相似。时间长了还会形成一种磁场。像某些文学社团,艺术流派。但圈子太紧密又会让圈子里的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失掉自我。甚至,单一的圈子久之会从纯粹的诸如玩文结社,渐渐地渗透到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的因某种纠结而不能自拔,使得圈子成了制约个性和自由的“画地为牢”了。其人其时其地又惯于对“圈子”的依赖,弄得个心意迷乱,直至最后受伤,乖乖地躺倒在亲情圈温暖的怀抱。如果真到那时候,那个“圈子”你逃离也罢。
有一个朋友可算是评论界的资深人士了。她就是为了摆脱圈子带来的种种限制,宁可为了自由而隐身。伍尔芙说过,一个女人要写作,必须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她说:“她就是这样一间房间,走进去,关上门,面对的只有我自己,既没有任何可能得罪的人在旁虎视眈眈,也没有任何接近和示好所带来的人情困扰,我可以最大限度地自由在这个房间里写作。写完,走出房间,我继续作为社会人,充满妥协和忍耐的生活。”是的,写文章是搭建灵魂之途的过程,而一个人在与自己的灵魂对话之时,是不需要身份的,身份只是社会给予人的虚妄。我们不一定非得要有圈子,甚至我们不需要知道彼此是谁,只需要徜徉在兴趣中。做一条自由的、隐形的、脱去社会符号的鱼,唯有看世界的一张嘴、一双眼睛、一支笔。
在21世纪的今天,新浪圈子、畅想圈子、讯酷圈子……打开电脑,圈子铺天盖地,让人头晕目眩。以前我们习惯用MSN,对QQ不屑一顾,也许因为它太大众。现在QQ开始显露其强大的功能。网络为我们拓展人脉提供了无限可能性。人们可以认识更多的人,进入更多的圈子,甚至效率更高地从相爱到分手。因为不再有漫长的互相试探过程,古典主义的美感无可挽回地消逝了。
每天打开QQ,就会看到很多的头像在闪动。全人心理、人力资源、艺考合作社、恰同学少年、车友们、ILIKE女性沙龙,最咖啡、香榭邻居……有时被那些头像弄得心烦,想一一删去,但又迟疑。似乎每个群里总有一些信息是我想知道的,也许是因为好奇而浮躁,或浮躁而好奇,信息的海洋就像波浪一样一圈连着一圈,交叉着,重叠着,无边无际,似要将人淹没。
学着舍弃。如果你的心迷乱,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信息都是干扰,你终将成为你圈子里的囚徒。如果淡定,所有的信息都会闪着光,向你狂奔而来,你会在一圈一圈的波光中游走自如。
到了最后,很多的圈圈你都可以忽略不计。但总有些什么可以留下的吧。亲情的圈圈你是逃不脱的,你和三五知己的圈圈你是不忍放下的。然后还有更大的圈圈你不能不意识到它的存在:就是我们的存在和我们赖以觉着自己存在的这个世界。
是的,最核心的圈圈永远只有这么几种:我,孤独地舞(一个人);我和他(她)们(几个人);我抬头,我和我见(宇宙)。
谢谢
谢谢
有温度和深度的文章,非常值得阅读分享!
刚刚加入会员。先发一篇表达我生命观的散文。问候每一个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