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之《耶稣受难记》相关影评

  在基督徒眼中,神爱世人,这是最大的爱,其中之一的体现便是降下独生子耶稣并以他的死救赎人类。

  1.《非教徒的震撼》

  不会写影评。

  

  看过了达芬奇密码后,对基督教的兴趣未减。

  刚开始时还抱着猎奇的心态,直到耶稣与大家分食面包时,心中肃然起敬。之后的种种遭遇磨难,使我更加不敢以一位非教徒的身份继续妄加评论下去。只是心里很清楚这并非仅是一场光影的历史再现。

  

  结尾的印象深刻,手心空洞的耶稣起身,走向光明的出口。

  一直记得那只手。

  2.《给所有基督徒,无神论者,不可知论者和认为它反犹太的人的电影》

  当被问到这部电影的争议性时,演员Jim Caviezel回答说,有争议是对的,因为耶稣本来就是个充满争议的人物。

  

  而关于这部电影的争议其实来自于很多方面,很主要的一方面来自于它所谓的“反犹太主义”。原因出自于彼拉多给耶稣定罪的那一幕,法利赛人率领着犹太民众定了耶稣的罪。“是你们把他钉上十字架的,不是我”,彼拉多这么说。

  

  对犹太观众来说,这无疑是把钉死耶稣的罪名加到了他们的头上。很多人也因此抵触这部电影,更是在梅尔吉布森的字里行间里找他反犹太的证据。导演的名声虽然向来不好,但我觉得他大概的确没有反犹太的意思,不管别的片段如何,这一幕他还是尽可能地遵循了圣经。

  

  饰演耶稣的Jim Caviezel后来说,有很多犹太观众看了电影以后发信给他说,“我们没有把耶稣钉上十字架”。他说不,把耶稣钉上十字架的不只是犹太人,而是全人类。

  

  还有一方面的争议来源于这部电影究竟有多遵循圣经和史实。这方面它可以算是两面夹击,一边有历史学家指控它偏离了历史上对犹地亚的描述,一边有教徒指控它偏离了圣经里对耶稣钉十字架的描述。导演自己的辩解是,他的目的只是要让它不违反圣经,除此以外,他还是有很大空间进行艺术发挥的。

  

  从电影看来的确是这样。很多细节都可以说是导演的添油加醋,为了让这个被传说了二十个世纪的事件更加丰满。对玛利亚的描述更是让很多基督教徒不满,认为它有美化天主教的嫌疑。但是这无非是草木皆兵。电影里的玛利亚,除了是一个儿子将要赴死的痛苦的母亲以外,再没被安排上别的角色。她和耶稣生活的细节在圣经里是没有提到的,在这部电影里它们也只是起到了渲染氛围的作用,其实无伤大雅。

  

  电影对于血腥暴力场景的刻画也是争议的来源之一。有评论家说这是他看过最血腥的电影,因为从头到尾都在讲述一个人的受刑。很多人也因此觉得这是无谓的“以血腥表现崇高”。但是我要为这部电影辩护。我认为导演无非是想尽可能真实地还原耶稣受难的场景罢了。所谓的崇高,并不是由血腥表现出来的,因为耶稣本身就是崇高的,他的受难本身就是崇高的。这个以自己的血赎万民的罪的概念,本身就是崇高的。这部片里的血腥成分,是它将耶稣的受难毫无保留的,赤裸裸的展现给我们看的结果。让人不好受是应当的。关于受难,有哪一部分是让人好受的呢?

  

  演员Jim后来回忆说,当他在演那些难演的镜头,比如说在十字架上的时候,他就更加能感受到耶稣有多爱他。耶稣的受难是有多痛苦,耶稣就是有多爱他。在演戏的过程中,他走过了难以言说的心路历程,作为观众的我们,在短暂的一个多小时里,大概也能体会一二吧。

  

  有很多基督徒觉得,电影的侧重点应当放在耶稣的生,而不是他的死,毕竟他的教导更加重要。可是在我看来,讲述耶稣生平的电影和电视剧已经够多了,大概是时候讲讲他的受难了。在拍摄后的访谈里,Jim Caviezel说,当观众转过脸去不愿看屏幕的时候,是因为镜头上把他们自己的罪赤裸裸地展现给他们看了。瞧,这就是罪,这就是罪的赎价,这就是耶稣的血和他的爱。对于基督徒来说,这难道不是一个更新信心的机会吗?

  

  而对于无神论者,对于不可知论者,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直面这样一个问题的机会。生存,死亡,和死亡的彼岸,这是些不管人类走过多少个千年也永远无法一直回避的问题。这部电影的目的是展现耶稣赎罪的沉重,让再怎么不严肃的世代都无法再将它轻描淡写,而被迫做一个选择。不管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总归都是一个选择。

  

  所以这部电影,以及围绕着耶稣本人的争议是永远也不会停休的。因为任何一个严肃的时代,在对待耶稣的看法上,都不会容许“中间立场”的存在。尤其是在如今,当有越来越多的证据和史实证明耶稣的存在的时候,我们的选择并不多了。他要么是个疯子,要么就是神的儿子。要么爱他,要么恨他;要么跟随他,要么拒绝他。

  

  于是,当它迫使你做出这么一个选择--任何一个选择的时候,这部电影就已经达成它的目的了。

  3.《从此往后,这世界还有什么资格叫我忧伤?》

  看前有点犹豫,因为那是个演员,他不是耶稣。甚至想:若以后祈祷都记着演员的样子怎么办?现在看来,没有问题。

  

  一路捏着手,有些地方实在看不下去,避开眼睛。

  鲜血淋漓的人背上压着那么沉重的十字架,我替他望望目的地,真远,真远啊。

  据说这片儿遭到美国各大教会抵制,可以理解。起初我想,拍得那么肉感,岂不落入“字句”而远离了精义?怎么能拍耶稣的脸,怎么能拍撒旦游走的样式,为什么耶稣说了四福音里的这句话,却不说那一句?拍片儿的人又怎么知道耶稣的痛是怎样的痛,他的背上要落下多少道鞭痕?若从一百人眼里有一百个哈姆雷特的角度看,教会的抵制完全有理由。正如人问我:你说信,你怎么知道你信得真?

  问得好。

  

  当时我想,这片儿一般,血腥得过分,简直像个噱头,连个联想余地都没了,不高级,好莱坞场面啊,看了就算了吧。

  退碟时眼泪却流了下来。祷告只能反反复复念一句:主啊,多痛啊。多痛啊。

  那一刻我算是真正明白了,为什么祂叫我们不要忧伤——不仅是不要,也是不该,不能。有什么伤痛大得过那第一个背十字架的人呢?难道那只是皮肉之痛吗?耶稣在客西马尼园对门徒说,你们就不能警醒片刻吗?是怎样的忧伤和孤单啊。祂知道他们要睡去,逃跑,背叛,祂知道因为深深了解他们的软弱。

  祂向父祈祷:若可以,叫这杯离开我,是出于怎样的恐惧啊。受难是祂唯一的路,是祂非完成不可的工。于是祂立刻说:然而只要照你的旨意,不要照我的旨意。

  客西马尼园之夜是前所未有的黑夜,耶稣一旦软弱屈服,世界即会随之沉沦。Gibson拍撒旦在耶稣周围游走,我能体会他想拍出暗夜的苦心。耶稣以人的肉身来经受这一切,是人痛苦的极限,忧伤的极限,孤单的极限,恐惧的极限。而祂是个无辜者。好比一颗晶莹剔透的水珠,其上有整个世界的血和土倾泻下来。

  

  以前我不能切身体会,主为我们死在十字架上的恩典有多么大。我知道祂是毫无罪愆,我知道所谓担罪是所有人类的罪,正如路德说,祂就是那小偷,盗贼,杀人的,奸淫的,但我不能感受这罪有多么浩大。当祂被挂在十字架上缓缓竖起,那一刻惊心动魄。在一颗并不比任何人更大更强壮的心脏里,汇聚了最深、最黑、最苦、最可怖的东西。杀人者和被杀者的血和灵魂在那里;抢夺者和被抢夺者的失丧之痛在那里;死了儿子的母亲的泪在那里;因爱而碎的心在那里;被撕裂的处女的子宫在那里;甚至,一个不怀好意的眼神、一句恶言、一个脚印、一道最小的伤痕——都在那里。我也在那里。最后耶稣的心房破裂,是被自己的血冲破的吗——你知道是被什么冲破的吗?

  主啊,请原谅我以前根本无法想象。

  

  起初我掩眼不看祂被鞭打的段落,不仅因为太血腥,还因为觉得没有必要。血腥不就是为了刺激人的感观吗?写实能真正表达出主的痛楚吗?

  可一鞭一鞭下去,一鞭,是一鞭。一步一步朝受难的山上走去,一步,是一步。十字架很沉,真的很沉,沉到我的背靠在墙上,都不能直起来。

  马太福音写耶稣诞生,说祂是头生的儿子。什么叫头生的儿子?那就是,祂亲身经过了每一道鞭打,祂亲身经受了每一块肌肉的破裂,祂亲身背起那架子,从山底走到了山顶,被挂,被铁钉穿透手掌和脚掌,被虐待、耻笑、背叛、伤害、杀死。每一个鞭打他的人都是祂的孩子,每一个朝祂吐唾沫的人都是祂亲手造的,每一个离弃祂的人都是祂的挚爱——而祂为他们祷告说:父啊求祢赦免,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知道。最后祂心脏迸裂死在十字架上,三日后复活,从阴间深处胜了撒旦和死亡的权柄,带着永生的灵魂回到父的身边。

  ——而祂是所有被生者中,头生的儿子,祂胜了,也就再没有什么东西能叫其他的孩子被虐待、耻笑、背叛、伤害,没有什么能成为撒旦的谎言说——“你不能担当”;没有什么能叫人中途跌倒;没有什么能叫人被阴间吞噬与永生隔绝。祂是头生的儿子,我是其后的,主啊,我跟随祢。

  

  《耶稣受难记》描述的正是一名决心追随主路的信徒,他个人的受难记。他那样实在地描画鞭打,因为这些鞭子也曾落在他身上;他毫不避讳地拍一场又一场皮开肉绽体无完肤的画面,因为他的心也曾像这样被撕裂;他从底下远远地拍各各他,每一步都艰难,因为那正是每一个信徒的信仰之路。那么十字架是什么?

  布道者常说:追随主的,各人要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这确实是主所吩咐的。然而何为十字架,许多信徒并不真正明白。有人以为是要摒弃一切拥有的,有人以为是要在生活中苦行,有人以为是要在患难中不弃善道——这都不是根本。十字架上挂着的,是我们自己,我的“自我”。耶稣说:“若可以,叫这杯离开我。”一旁的撒旦简直要眼前一亮。而从“只要照父的旨意,不要照我的旨意”起,祂就将自己完全地交给了上帝。每一道鞭子都是在抽打自我,体无完肤指的是——主要拆毁我们自筑的城墙,从新造一个完美的殿,这殿被生命充满。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血,为什么有那样直观的惨烈和痛楚,因为真正的信仰之路是——那充满了恶毒、嫉妒、纷争、淫荡、谎言、死亡和黑暗的“自我”,被一块一块地拆开,被挂、被钉、血流尽而死,我们得以从阴间脱离,带着永生的灵魂回到父的身边。

  这条路是漫长的,艰难的,充满了血和泪。人心的黑暗比一切的暗更大,人心的痛比一切的痛更大,人灵魂的活和死,比一切肉体的活和死更沉重。

  

  影片的结尾非常简洁,没有一句废话。基督脱去缠在旧体上的裹尸布,完好洁净一如初生。有光像温柔的吻落在祂身上,又像无边的水。祂安静、沉着、有力,就站了起来。过往的一切磨难毫无痕迹,就像未曾发生,因为祂是全新的了。祂从坟墓里走出去。

  

  我的长兄,祂痛过最痛的,走过最艰难的,胜了最可怖的,从此往后祂与我同在了。祂背十字架时,与祂同背的是一个战兢、无力、不知情并且随时要逃跑的人;然而我背上的十字架祂亲自托在手里。那落在坟墓里的吻和光也同样落在我身上。从此往后,这世界还有什么资格叫我忧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