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宰相
我们在读宋代史书的时候,对其中的官衔常会如堕五里雾中。如仁宗、英宗时的宰相韩琦,罢相前的官衔叫“推忠协谋同德守正亮节佐理翊戴功臣、开府仪同三司、守司空、兼侍中、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兼译经润文使、上柱国、魏国公、食邑一万二千七百户、食实封四千六百户”,共67个字,内含功臣号、官、职、差遣、勋、爵、食邑等。如何从这个长名中判断韩琦是宰相呢?是“侍中”这个称谓。按照通常习惯,一般都认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平章事,为宰相。若以这一条去套韩琦,错误是显而易见的。据陈振等人的考订,应以侍中和同平章事为正宰相,而以同平章事为主。这样似乎更符合实际。
但这也不尽然。清代著名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将王钦若列入三次入相者的名单。该书卷二六《三入相》“王钦若”条为:“大中祥符中,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与马知节争论罢。寻又拜左仆射、兼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寻出判杭州。仁宗初,复拜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而实际上王钦若只是在后两次做过宰相,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他虽带同平章事衔,但实际只任枢密使,并没有当宰相。赵翼所说有误。差错出在同平章事并非一定是宰相。实际上,侍中、同平章事既可是实衔宰相,也可能是一种虚衔。这叫使相制度。使相制度唐即有之。宋初罢免节度使的兵权,仅保留节度使的官称,作为武官的官阶之一,又作为文武臣的一个荣誉官衔。《宋会要辑稿·仪制》三之一七等部分载,宋代以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京尹兼中书令、侍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使相。使相是从一品官,品秩相当高。每月俸禄料钱400贯,比宰相、枢密使还高出100贯;禄粟200石,为宰相、枢密使的两倍。使相的服饰等级与宰相同。后代恩荫与宰相也相当。其他礼遇也与宰相差不多。但使相不预政事,不签发文件,无宰相之职权。所以使相授予的范围比较大。北宋曾将使相的官衔授予羁縻国国王、逝世或在世的皇亲国戚、高级将领、朝廷重臣。有时大臣被贬,还给他个使相虚衔。如赵普、韩琦、王安石都带使相衔到地方任官。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六专门有一节《宋宰相屡改官名》。其中讲道:“宋承唐制,以同平章事为真宰相之任。初无定员。上相为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其次为集贤殿大学士。或置三相,则昭文、集贤及监修国史各除……其三师、三公则为宰相加官。神宗新官制,置侍中、中书令,而尚书令不设,即以尚书令之二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以行侍中之职,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以行中书令之职。政和中,改左、右仆射为太宰、少宰,仍兼两省侍郎。靖康复改为左、右仆射。建炎三年(1129年),吕颐浩请左、右仆射并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门下、中书二侍郎改为参知政事,废尚书左、右丞,从之。乾道八年(1172年),诏尚书左、右仆射可依汉制改为左、右丞相,删去侍郎、中书令、尚书令之职,以丞相充。此宋代宰臣先后名称不同之故事也。”这段简短的叙述,把宋代宰相称谓的沿革数列了一遍。我们在看宋史的时候可以略备一考,但决不能按图索骥。其原因就是这里头有个使相问题。元丰改制后,知制诰李清臣曾在奏章中说,本朝官制袭用前朝,但未充其实质,用起来实际上与古不合。官与职不相准,差遣与官、职又不相准。官阶、勋名、爵位、食邑、实封、章服、品秩、俸给、班位,都不相称。像前述赵翼提到的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集贤殿大学士都只是文官的“职”,与宰相并非同一回事。连赵翼这样的专家对庞杂混乱的官制,也只是雾里看花。我们要准确了解宋代的宰相情况,最好是查阅《宋史·宰辅表》。
那么为什么宋代要把官职搞得如此难懂呢?其一是为多设官位,以虚位、空位来笼络人心。这点已有另文介绍,不在此重述。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这些官位设得虚虚实实,可虚可实,非驴非马,便于权力调整。皇帝可以根据个人或时事的需要,随时将使相变实而为宰相,也可以让宰相退于虚位。所以检查宋代宰相之真与虚,当看其时他手中的权力。而这个权力是皇帝给的。皇帝还以台谏来制约监督他,宰相只是皇帝的谋士、秘书。这是封建制度的一大奥妙。
对“谁是宰相”这个问题,实际上可以回答:皇帝才是真正的“宰相”,皇帝是主宰。当今之内阁总理与宋代宰相有天壤之别。内阁总理是由议会代表、民众意志选举出来的,其施政多少可代表人民利益。宰相只能凭良心为人民做点事,他更多的是行皇帝的意旨。
我的作品《海东青之翼》已全新集录发布,希望得到各位前辈的回访支持,多谢!已赞
作品很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给个好评
佳作!已赞!我的《同行》,欢迎支持!
写的不错,希望回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