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是一则很著名的历史典故。其最早记载见于宋初二度入相的王曾所写的《王文正公笔录》:“太祖创业,在位历年,石守信、王审琦等犹分典禁兵如故。相国赵普(此时未任相)屡以为言,上力保庇之。普又密启请授以他任。于是不得已。召守信等曲宴,道旧相乐。因谕之曰:‘朕与公等昔常比肩,义同骨肉,岂有他哉?而言事者进说不已。今莫若自择善地,各守外藩,勿议除替。赋租之入,是以自奉,优游卒岁,不亦乐乎?朕后宫有诸女,当约婚以示无间,庶几异日无累公等。’守信等咸顿首称谢。由是高、石、王、魏之族俱蒙选尚。寻各归镇,几二十年,贵盛赫奕,始终如一。前称光武能保全功臣,不是过也。”王曾的叙述比较平实,司马光在《涑水纪闻》里开始铺张,南宋人的描写则有点儿文学化了,像戏剧故事。有史家看了这种戏剧化的记载,再加上考证,认为“杯酒释兵权”可疑。但查北宋的官方档案《国史》、《实录》,以及被当做疑证、未录“杯酒”的《丁晋公谈录》,均有罢免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的“释兵权”一节。宋太祖在酒席上的那些承诺,也有事实印证。他将寡居的妹妹燕国长公主嫁给高怀德,女儿延庆公主、昭庆公主分别嫁给石守信、王审琦之子。后来的正史也都采录“杯酒释兵权”。前人可能信之有据。至少我们据此可以判定“释兵权”的真实性,即使没“杯酒”那么简单、浪漫,也可推断“释兵权”是在一种宽容、平和的气氛中完成的。

  “杯酒释兵权”的本意是解除开国军臣的权力威胁。中唐之际,各地节度使拥兵自强,朝廷尾大不掉,致使藩镇割据。五代时,各国中央禁军的实力大增,藩镇势力变弱,但政权为禁军把持,原来“兵骄逐帅,帅骄叛上”的局面发展成“废置天子,变易朝廷”。太祖“黄袍加身”便属禁军卖主求荣。太祖对禁军虽有防范,但又认为与他结成义社兄弟的禁军统帅“昔常比肩,义同骨肉”,不会危及自己的统治。文臣赵普则以为不然。他出身小吏,精通吏道,又在节度使幕府达十余年之久,看过后晋石敬瑭的开国功臣刘知远、后汉刘知远的佐命功臣郭威在新朝建立后久握兵权、养成势力、夺得政权的历史戏。同时,作为文官来说,他也不愿意看到武将权力的膨胀和持久。所以,他多次向太祖建议,要求解除石守信等人的军权。太祖不听,赵普解释说:“我也不担心他们背叛,但是这些人都没有驾驭部下的才能。如果不能制伏部下,则军队中万一有人暗算,关键时刻没法控制。”太祖醒悟,迈开了制置武将、改革兵制的步伐。太祖先后几次对禁军进行调整。“陈桥兵变”后一周进行过一次,建隆元年(960年)秋又搞了一次。建隆二年三月进行大调整,罢侍卫亲军都指挥使韩令坤,代之以石守信,罢殿前都点检慕容延钊,代之以王审琦,随之撤去殿前都点检这一最高军职。建隆二年七月再行“杯酒释兵权”。这一次太祖“杯酒论心”,根本不讲什么政治大道理,只论“人生几何”、儿女情长,使得“大将解印”。罢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点检王审琦、殿前副都点检高怀德、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侯张令铎、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罗彦瓌、殿前都虞侯赵光义。至此,原来禁军中的八位高级将帅全被解职,只有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韩重赟改任殿前都指挥使。撤去他们的职务以后,太祖或以联姻或以其他手段安抚他们,果真使他们过上了太祖所承诺的悠闲生活。他们都积极地调整好各自的社会角色,而没有“弓藏狗烹”之疑虑。在一种很有保障的、充满人情味的优裕生活之中,他们淡化了政治权欲。如石守信“积财巨万,尤信奉释氏”,高怀德“自为新声,度曲极精妙,好射猎,尝三五日露宿野次”,王审琦则在节度使职位上颇有政绩。(《宋史》各本传)“杯酒释兵权”开创了宋代文治靖国的格局,建立了一种较为文明和理性的治国原则,并最终形成“未尝轻杀臣下”、“不以文字罪人”、“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等政治传统。

  “杯酒释兵权”标志着唐末以来武人干政的结束。唐末特别是五代,基本上是长枪指挥政治,各政权都崇尚武治,中央核心以武人居多,治理国家的能力较弱,统治集团的内部危机及社会的不稳定性都很大。以武人开创的宋政权,重武轻文与生俱来。石守信、王审琦这些武将随即任禁军统帅,“官爵勋阶并从超等”,而作为兵变主要谋划者的文臣赵普,只被授予四品的枢密直学士。“杯酒释兵权”后,开国武将调守外藩,第二代武将资历便无法与赵普等开国文臣相比,权力自然转移。赵普随即出任枢密使,执掌军事,后又“独相十年”,总揽朝政。后来不惟中央,即便边藩,宋朝也多以文臣主军政,开国家启运立基之机。

  南宋人曾经这样概括说:“本朝自古所无者三。艺祖皇帝受命之日,市不易肆,一也;祖宗以来,传世仁厚,虽甚威怒,未尝妄杀,故论者谓不嗜杀人,惟本朝有之,二也;徽庙光尧两行内禅,皆出自睿断,三也。”(《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受命之日,市不易肆”,不只是“黄袍加身”的那一日,还在于政权建立、权力转移之危险关头,未见喋血宫门、兵连祸结。而“不嗜杀人”、“不杀大臣”、“不杀谏官”,威怒有度,孕育了较理性开明的政治。“杯酒释兵权”之所以为历代所传诵甚至渲染,寄寓着政治家和百姓对文明政治的愿望,尽管政治总是在血雨腥风中飘摇。

评论
  • 我的作品《海东青之翼》已全新集录发布,希望得到各位前辈的回访支持,多谢!已赞


  • 作品很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给个好评


  • 佳作!已赞!我的《同行》,欢迎支持!


  • 写的不错,希望回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