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就要结婚吗?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太对了。

  说到这个理论,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王尔德,当然,介于他的同性恋身份,他的话确实没有什么说服力,但看看也无妨。他说:“结婚是误解的结果,男女因误会而结合,因了解而分开。”然后他说:“结婚是想象战胜了理智,再婚是希望战胜了经验。”我们再来看看《恋爱里的温度》里的这么一组数据:两个人分手后复合的概率是82%,但复合后能一直走到最后的只有3%,那97%再分手的理由其实都跟第一次一样。王尔德在悟出这些之后,最后还说了一句话,“心就是用来碎的。”

  有人说,真正的爱情,背后没有秘密。说这话的人,既不明白爱情,也不明白秘密。爱情确实有这种缺点,麻烦就在于,婚姻把他放达到了极致。让我们看看成功的例子。拉伯雷在巨人传中记述了这些:他们在修道院里曾经有过忠诚和友谊的生活,婚后只会更好地继续下去,一直到一辈子的末一天,还想结婚的头一天一样好。看到了什么?看到了美满的婚姻幸福的家庭完整的人生,可就是看不见爱情。所以我说,你要是就是想要家庭的稳定,你就去选择婚姻,要是你天生放荡不羁爱自由,还是不结婚的好。人经常会感受到内心的召唤,如果不去回应它,人就始终不能平静下来,如果去回应它,就意味着必须放弃很多心爱的人和物。那么允不允许我们为了自由,放弃婚姻?

  但是现在麻烦的是什么?是这个社会根本不给你选择的权利。中国最大的问题时什么:“生殖和房产。”我们为什么不允许有部分人,为了保护地球,为了有个愉快的青年,牺牲掉自己的老年,牺牲掉一生中生活质量最差的那段时间。他们孤独,他们无助,他们老无所依。他们得到了什么,得到了青年时代的无忧无虑,没有家庭的压力,能让他们更好的发挥创造力,帮助社会的进步。又减少了人口压力,拯救了地球。

  想想结婚的坏处,如果婚后出现灵魂伴侣怎么办,来的最早的,不一定是最好的,罐头是在1810年发明出来的,可是开罐器却在1858年才被发明出来,很奇怪吧。可有时候就是这样的,重要的东西有时也会迟来一步,无论是爱情还是生活。年轻时总以为能遇上许许多多的人。而后你就明白,所谓机缘,其实也不过那么几次。

  如果现在给我一个选择,永远不见你还是娶你,我会选择娶你。也许这有点浪漫过头,但好多人结婚的理由比这还少。你曾经对我说你永远爱着我。爱情这东西我明白,但永远是什么?我认为最好的爱情观是:我做好了要与你过一辈子的打算,也做好了你随时要走的准备,深情而不纠缠。因为任何事物的美都源于一个事实:它们终将消失。爱情也是这样,但是婚姻会将他万劫不复,开放的关系却能让它凤凰涅槃。我们可不可以爱的时候在一起,不爱的时候分开?如果能这样分分合合几十年,是不是更能说明我们之间存在爱情?

  说到这里,再来給大家普及一下这个词语:独身主义。

  先看看这三句话,独身主义者的至理名言。

  爱情从它的本质来看,必定是昙花一现的。……人类社会最神圣的纽带就是友谊。 ——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为女权一辨》

  让一个男性和一个女性持续不断地生活在一起……从生物学的角度看,是一种极其不自然的状况。 ——罗伯特·布里伏尔特《最与性》

  婚姻,名词。一个群体的状态或情形。这个群体由一个男人,一个主妇和两个奴隶构成,总数为两人。 ——安布罗斯·比尔斯《魔鬼词典》

  简介:在某种意义上,独身主义与泛性主义一样,曾经遭遇很大的歧视和不解,在血缘伦理,家庭制度牢牢主导生命传递的历史时代,任何的反叛都被认为是大逆不道,或者是一种变态。但随着社会的包容和开放,特别是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基因理论,生物工程的进展,人们认识在不断提高,独立生活能力的提升,社会保障的完善,独身主义越来越逐渐地认可,形成了一社会现象。广义的独身主义是指所有没有组建家庭或者不和家属在一起生活居住的人。狭义的独身主义是指他(她)们在生活能力上,在生理上完全可以结婚,但由于不愿意承担家庭的负担或感情上对爱情产生绝望或者厌弃,而自愿地保持单身。这是纯粹意义上的独身主义。而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一个中国的民间思想者进一步写出一个《独身主义宣言》 ,在网络上产生深远影响。

  出现原因:由于家庭制度的存在,并较好地承担了传宗接代,延续人类的重大社会功能,独身行为在历史上总是一种偶然的个别的行为选择,到了近代启蒙时代,个性得到推崇,个人主义大行其道,独身主义也成为其中的一个分支。

  有的人的独身只是一种无奈,比如没有钱无法建立家庭,或者因为种种原因导致孤独的个人生活,但那些主动选择独身,并感受到其中价值和意义的人们,开始提出独身主义的理念,“独身主义”这个文化符号就应运而生。中国文革后曾出现过非常活跃的思想主张,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当时就有一些人大谈独身与独身主义。

  实际上,人类个性空间一旦扩大,情感的方式也就必然会多元化。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虽说是当代中国独身主义的源头,但在此之前,中国的独身者也一直悲苦地存在着。中国社会经历过非常封闭和保守的年代,那时男女只要三十还未婚,便会遭受政治错误一样严重的压力。我就知道曾有一位年过三十的女性因未婚而遭受到各种压力,最后承受不了而自杀的悲剧。那时的社会不允许个性存在,一切都只能按共性行事,每天早中晚都必须给毛主席请示和汇报。

  独身和独身主义能在中国出现,最重要的原因是社会环境的改革和宽松,以及人们对个性化生存追求所致。独身可分为两大类:被动独身和主动独身。被动独身者大多是因为经济问题和选择无缘,主动独身者大都对婚姻进行过认真评估,认为婚姻无法与其精神和物质平衡,因此对婚姻特失望和反感。需要说明的是,独身或独身主义者仍普遍主张爱,他们多数认为:人一生可以不结婚,可以不要孩子,但不能没有爱。

  整体趋势:从中国社会看,由于竞争激烈、社会褔利相对滞后、个性化自由思想的普及等因素,独身和独身主义会有一个趋多的过程。当今时代,婚姻对大多数年轻人不仅不是幸福,反而是压力和包袱。我作过一次情感调查,80%以上的年轻人认为婚姻是他们难以承受的高消费。许多年轻人甚至说:在竞争劳累下勉强结婚,婚姻肯定不稳定,背叛随时都会因诱惑而出现,既如此还不如独身。

  勉强结婚的确不如独身更理性,因为勉强结婚害处很多,最大的害处就是容易污染人的爱。爱是人性中最重要的元素,如果一旦扭曲,心灵就会变得恐怖。独身对灵魂的护养比不幸婚姻要好得多,因为独身可以更多更好更人性地去选择爱。

  从本质上说,独身是人类在复杂的社会发展中对爱的原生态保护一点也不为过。在两性问题上,打肿脸充胖子勉强配对绝不是好事,社会应给予独身人更多理解和帮助。

  我有很多选择独身的读者朋友,其中有个女读者各种条件都不错,她一直独身,情感生活也很丰富。她经常参与慈善活动,其状态非常向上和健康。她对独身有很准确的评论,她说:美满婚姻确是人生极大幸事,但低质婚姻却是人生最大悲剧;独身是对生命质量的珍惜,是爱自己和爱社会的理智行为。

  对现代人而言,结婚或独身都只是一种生命形态的选择,能给你快乐和幸福的生活就是最好的生活。爱自己、爱和理解别人是为人的责任。因此,无论我们面对是否独身的选择,最重要的是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去理解和面对。

  再来看看什么是伪独身:

  早期现实生活中已有形形色色的独身与禁欲,但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独身主义产生,其中不乏虚伪与卖弄、蒙昧与邪气,这必须与今天提出的独身主义区别开来。

  有这种人,他们出于滥交的需要而提出纵欲式的所谓独身主义(以那些浪漫的所谓人文主义者、有钱有势的二世主们为主),这种独身仅仅是不要家庭的束缚,不要家庭的伦理约束,目的是获得广泛的、更充分的性自由性满足,这当然不是真正的独身主义,这是与独身主义是没共同点的享乐主义。当然,二十世纪西方社会掀起的性“革命”浪潮在客观上使传统家庭观念和性道德受到了巨大打击。

  还有一种人,由于贫困、生理缺陷而无奈地处于独身之境地。因为贫困而娶不到老婆,因为性别模糊而不知道该娶或该嫁,因为心脏病而不敢性冲动,因为丑陋或处女膜受损而无脸嫁人,这一切的独身,都是出于无奈或无知而不是出于自愿。这是很令人同情的,他们比起自愿的、基于信念而独身的人来讲,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悲哀,甚至引发对不公平命运的怨恶。那些想建立家庭而不得、想性生活而不能的人,很容易造成巨大的压抑、烦恼和精神创伤,进而会产生变态心理、精神分裂以至犯罪行为。

  当然,也不排除某种变态了的、具有某种缺陷的知识分子因此而产生独身主义思想、提倡独身的情况(可以用阿德勒的自卑情结来解释),这就是说,他们为了掩饰自己的性无能、性缺陷而假惺惺地提倡独身,就像尼采这样对女人恶言相加的人,(由于他还没有认识到性只是一种生理属性,)未尚不是出于心理变态、出于酸葡萄效应,到女人那里还要带上皮鞭,这表明他这种人内心的怯懦和恐惧。

  性,不过是一种由DNA设定的生理机制;家庭,不过是一种生养后代的社会制度模式,我们完全可以用新的制度取而代之;

  婚姻,就是为了维护这种模式的手段而已。愚蠢的人类啊,时代在改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