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1节

  第二章

  1

  1944年8月,邵阳沦陷。武冈告急,洞口境内的国立十一中师生员工家属2000余人挑校具,背行李,犹如钢铁巨龙,高唱着校歌离开校门。沿途,人山人海,欢腾雀跃,西迁的师生们热血奔涌,斗志昂扬。他们沿着乡野泥路,经山门、桐山嘴、马颈骨、椒林、望乡山、高麻塘、老庵堂、鹅翅膀,西迁溆浦龙潭。全程30余公里,途经瑶区山界约10余公里,迁校工作为期约10天。出发前,中共地下党组织指示学生自治会派进步学生先入瑶寨办茶水站,同时布置了茶水站的三项任务:一,向瑶胞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争取瑶民支持,保证师生平安西迁;二,提供茶水,方便师生歇脚;三,上下联络。

  高年级进步学生廖德生,他个子高,单瘦。他和矮个挺结实的孙文忠同学接受了这次任务。他们两个人都是本县人,家境都较富有,廖德生是山门司缝衣坊主廖世仁的大少爷,而蓝文忠家在泡峒瑶岭寨,他父亲是瑶岭寨瑶王,他们俩是好朋友,在校时常常登台演双璜,配合得十分默契。那天,天刚蒙蒙亮,他们俩带着十名身强力壮的青年男女学生背着李行包和干粮早早地动身离开了学校,经山门、桐山嘴,来到马颈骨寨,马颈骨寨四面绕山,一条小溪穿过寨子而去,寨子不大,全是木架子屋,沿溪而建,稀稀落落,大约有三十几户人家,他们在马颈石拱桥上停顿了许久,廖德生观看了一下周围,不由地为这险峻的自然环境而摇头咂舌。他回过头来看了一眼同学蓝文忠。蓝文忠两眼正朝着溪流远去的峡谷发楞。沿溪而去的地方正是往望乡山去的方向。他是山里人。他能想像那山路的险峻。他想:西迁的师生都背着校具,就是两手空空,走过这段山路也是不很容易。此去望乡山全程约5公里,师生们在这里歇息,养足精神再上山,他主意己定,果断地对廖德生说:“在这里选个落脚点,办第一个茶水站,然后,再上望乡山办第二个茶水站。”廖德生也有这个想法,两人不谋而合。于是他们一齐朝桥东端的一座木楼房走去。

  他们走进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悄悄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有着细致花纹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陈旧的对联,他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家里有人吗”地喊,喊了几声,没有人应,但有响声。一会,门帘一挑,露出一个中年妇人。这妇人约三十七八岁的模样,寨里有名的大善人,瑶区自卫队一班副班长蓝克思的妻子。她在娘家奶名丁花,嫁到夫家后改为夫姓,叫蓝花。她缠着用丝麻青包头巾做的大包头,穿一身粗布长衫,衣服的襟边绣有彩色花纹图案,扎一根长腰带,人挺精神的。廖德生说:“我们是国立十一中学生,想……”她看着这群学生模样的不速之客,满脸堆笑,像招呼熟人似的说:“都进来坐吧。”接着,她对着里屋喊:“蓝妮子,出来给客人倒茶。”

  门帘一挑,蓝妮子出来了,她是蓝花的女儿,约十六、七岁,人挺活泼,长得很好看,缠着包头帕,穿圆领对襟上衣,束绣花围腰,鼻梁高,眉弯弯,见着都是一些和自已相差不远的学生娃,不好意思把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山里人好客是出了名的,廖德生他们这些学生娃听老师讲过。他们刚走进堂屋时,个个都显得拘束,慢慢地就自然了。廖德生和蓝文忠坐在同一根木凳子上,其他十位同学分别坐在他俩的两旁。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和蓝阿妈拉起了家常话,说家史,道国耻,谈抗日,控拆日军侵华罪行,传颂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日功绩,宣传全民族团结抗日的形势。深明大义的蓝阿妈深受感动,非常同情他们。蓝妮子被他们的言论吸引了,心里活跃了,像换了一个人,叽叽喳喳的和这些学生娃讲了很多贴心话,还特意招来寨里的瑶民来听他们的讲演。瑶民们听了他们的讲演后纷纷表示:愿意让出房屋、锅灶、并提供柴火为过往师生烧茶水。做为接待西迁师生第一茶水站,圆满完成,廖德生和蓝文忠等人十分高兴,旗开得胜。五名同学留下来。蓝文忠返回学校去汇报,廖德生带着另五名同学继续前往望乡山寨,建立望乡山寨第二茶水站。

评论
  • 已好玶,点赞


  • 吴小江 作者

    让人们永远记住了那个年代,记住了那段血泪史。 战争是人类的灾难。只有追求和平,世界才会安宁。


    回复 @吴小江: 很棒的作品!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