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颂与郑声(1)
仁宗于天圣、景祐年间,在大臣建议下决定考订祭祀舞乐。首先碰到的是音律和乐器的改革问题。判太常燕肃等进宫,以后周王朴所造音律来校准。仁宗命直史馆宋祁、集贤校理李照等人操办此事,并向天下诏求精通音律的人才。范仲淹推荐时为布衣的胡瑗。胡瑗使人配合造出钟磬。但是有人认为不合古法。有个叫徐复的说:“圣人是把声律藏之于乐器的,怎么可以不先讲声律而改造乐器呢?”李照又向仁宗上言:“十二律声已备,余下的四清声是郑、卫之乐,请在新编律谱中只保留十二中声,除去四清声,那么哀婉邪僻的声音便不会有了。”冯元等人驳斥说:“前代圣人制乐取法不一,有13管之和、19管之巢、36簧之竽、25弦之瑟、13弦之筝、9弦7弦之琴、16枚之钟磬,各有其妙,怎么能全用十二数之声律呢?”这场争论持续了很长时间。而关于正雅乐一事直至徽宗时还一直在讨论。
从太祖开宝年间(968—976年)到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近百年时间里,北宋酝酿了一场诗文革新运动。前述音律的改革有百家言,各有追随,宋室兼容不独断,与这场诗文革新之命运相似。而李照欲裁四清声独取十二声之见解,与文学上扬雅颂抑风骚之观点也可类比。景祐二年(1035年),胡瑗经范仲淹推荐至朝廷更定雅乐不成,被封了个秘书郎,后又经范仲淹推荐至太学当老师。胡瑗与时在太学的孙复、石介等人创“太学体”文风。“太学体”在内容上的主要特征是一味高谈三皇太古之道,歌颂唐尧虞舜之德。这是接了庆历新政的遗续。范仲淹根据政治改革的需要,对自唐代韩愈提出、又经宋代王禹偁、穆修、尹洙、柳开、石介竭力宣扬的“道”进行全面阐发。他认为秦汉以来三代制度不存,才导致士民蝇营狗苟、骄奢淫逸之风流荡不返。他对文章与教化的关系十分重视,把文风革新看做政治更新的一个重要方面。早在天圣三年(1025年),他就提出“国之文章,应于风化。风化厚薄,见乎文章”,并请皇帝告诫文臣重风化以救“斯文之薄”。范仲淹以“三代”为理想,不过是托古改制,但为政治的原因过分强调文章关乎风化,批判五代以来“悲哀为主,风流不归”的文风,“吟咏性情而不顾其分,风赋比兴而不观其时,故有非穷途而悲,非乱世而怨”,认为“皇朝龙兴,颂声来复,大雅君子,当抗心于三代”(《唐异诗序》)。虽然他强调忧乐皆出于真情,既不应唱虚美的颂歌,也不应发盛世的怨叹,但实际上导致诗文的片面发展。“太学体”不仅在形式上怪僻生涩,而且于治世也并非良方。
从晚唐到五代,古文衰落,骈文复兴。宋初继承五代文风,柳开和王禹偁起而矫之。柳开由学韩愈而批韩愈,讲“道”比韩愈更迂阔,把“文以载道”发展成重道轻文。他认为韩愈非生而知“道”,所以把他归到“俗下”之流。王禹偁、张咏则将复兴古道和讽刺现实、补察时政密切联系起来,标举以风骚为本的诗道,融合中唐新乐府讽刺时事和古文运动推崇道德的精神。他们的诗词直陈民瘼,散文则广泛涉及社会现实问题。咸平年间(998—1003年),柳开、王禹偁相继去世。此后出现了西昆体。其领袖杨亿少年时追慕扬雄和韩愈,但诗词实际剽袭李商隐。从表面看,西昆体与五代体一样都华丽雕琢,但五代体有乱世衰飒之气,而西昆体则雍容华贵、典雅丰赡,为太平盛世雅颂之音。尽管景德元年(1004年)宋辽建澶渊之盟,宋以输出岁币换来太平,真宗还是大事粉饰。西昆体正合时宜。
范仲淹既倡盛世雅音,又贯之以三代王道,并未对庆历新政带来多大帮助。相反,社会矛盾进一步尖锐起来。曾活动在河南洛阳的尹洙、梅尧臣、苏舜钦、欧阳修等人,虽然政治观点与范仲淹一致,但文学观念与之有较大的差距。他们关心百事,忧念天下,确立郑声那样的风骚诗文在文艺上的正统地位,反对虚美的雅诗赋颂。不仅针砭西昆体,而且对晏殊、宋祁等人的诗酒酬唱也加以批评。晏殊在北宋盛时,日与诸名士诗酒唱和。宋祁则写了歌咏皇帝祭祀、燕射、巡幸的大篇,作品在仁宗朝是数量最多的。欧阳修把矛头指向他们是怀有相当的使命感的,他要用文学“忧治世而危明主”。这是他所倡导的诗文革新区别于唐代古文运动的主要特征。欧阳修对当代的文章有比较中肯的认识与评价。他说:“近世文章华丽,无如杨亿,使亿尚在,则忠清鲠亮之士也。通经学古,无如孙复、石介,使复、介尚在,则迂阔诞谩之士也。”(《宋史·选举志》)欧阳修对文学的把握比前面这些人都到位。欧阳修等人成功的文学创作实践证明了这一点。欧阳修在创作上自然地把“道”融进去,而不是外在地谈文章关乎治世。苏舜钦和梅尧臣因性之所在,各自形成了豪放雄肆和清切平淡的艺术特色,但粗豪的苏舜钦同样以“会将趋古淡”作为最终目标,而梅尧臣的平淡中又自有“古健写奇秀”的骨气。由于欧阳修等人开风气之先,北宋出现了几大家并峙的繁荣局面。宋诗的独特风貌在其影响下也才得以逐渐形成。北宋诗文革新虽然一开始就被纳入政治改革的轨道,然而欧阳修等人抛弃了“文章关乎教化”的旗帜,一方面在艺术创作的内部规律探索上有自由的深入,另一方面又小心地处理道学、政治、文学之间的关系。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他们的作品在纯艺术、人性一面上的表现还是相当欠缺的,但以社会政治改革内容来为文学灌注生命活力,确实开创了宏大的艺术格局。以风骚为本的文艺观,以及崇尚平淡古健的艺术标准,从此成为贯穿于宋元明清文论中的主导思想。不过宋之后的文学作品再也难见前朝气象了。
雅颂与郑声(2)
瓦子勾栏
宋代所说的瓦舍(瓦子)指“娱戏之地”和买卖杂货的场所,勾栏(勾肆)则是在瓦舍内搭建的剧场。《梦粱录》卷十九《瓦舍》称:“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不知起于何时。顷者京师甚为士庶放荡不羁之所,亦为子弟流连破坏之门。杭城绍兴间驻跸于此,殿岩杨和王因军士多西北人,是以城内外创立瓦舍,招集妓乐,以为军卒暇日娱戏之地。今贵家子弟郎君因此游荡,破坏尤甚于汴都也。”宋人对临安瓦舍数量的记载不一,《咸淳临安志》、《梦粱录》称有17处,《武林旧事》记有23处,《西湖老人繁胜录》记有25处,可见当时的繁盛景况。《武林旧事》所记23处,即城内清冷桥西南瓦、市南坊北中瓦、市西坊大瓦(上瓦、西瓦)、众安桥南北瓦(下瓦)、蒲桥东蒲桥瓦(东瓦)5瓦,其中北瓦最大,有勾栏13个。城外18处。东郊最多,有便门外北的便门瓦、候潮门外北的候潮门瓦、保安门外东的小堰门瓦、新门外南的新门瓦(四通馆瓦)、崇新门外章家桥南的荐桥门瓦、东青门外菜市桥南的菜市门瓦、艮山门外的艮山门瓦;城南嘉会门外的嘉会门瓦、钱湖门外的钱湖门瓦、龙山之麓的龙山瓦;北郊余杭门外的北郭瓦(大通店)、米市桥下的米市桥瓦、王家桥瓦;城西行春桥瓦、赤山瓦。城中5瓦归属修内司管辖,城外瓦舍大多在诸军营寨左右,为西北军所用。
瓦舍里表演的主要是说话、傀儡戏、皮影戏、杂技等,内容和形式多样,后来发展出宋杂剧。宋杂剧由先秦歌舞、汉魏百戏、隋唐戏弄和宋代的诸色伎艺综合演变而来,标志着中国戏曲的形成。杂剧在南宋和元代趋于成熟,杭州为其提供了发展舞台,因此可以说杭州是中国戏曲重要的发祥地。
宋代的“说话”源于唐代的“俗讲”,元明时称“评话”,今人称“说书”。“话”在唐宋人的口语中含有故事的意思,所以“说话”就是讲故事。唐代“俗讲”多半设在寺庙内,开场有一定日子。到了宋代,“说话”成为专门的职业演出。南宋时临安说话十分兴盛,瓦舍里天天开场,茶楼、酒肆里也可以卖座。人数众多的说话人还互相联络,成立行会,组织书会。书会中专门为说话人编写底本的作家称为才人。有的艺人把自己讲唱的故事记录下来,或请才人帮助整理出来,便由口头创作发展为书面文学,即“话本”。话本是最早的白话通俗小说。说话可分为小说、说铁骑几儿、说经、讲史四种,称说话四家。《都城纪胜》云:“说话有四家:一者小说,谓之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说公案,皆是搏刀赶棒及发迹变泰之事;说铁骑儿,谓士马金鼓之事;说经,谓演说佛书,说参请,谓宾主参禅悟道等事;讲史书,讲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最畏小说人,盖小说者,能以一朝一代故事,顷刻间提破。合生与起令、随令相似,各占一事。商谜,旧用鼓板吹《贺圣朝》,聚人猜诗谜、字谜、戾谜、社谜,本是隐语。”研究者对上述这段文字有不同的解释,元陶宗仪《说郛》曾对其加以改编节录,明确为小说、说铁骑几儿、说经、讲史四家。小说类似短篇评话。据南宋罗烨《醉翁谈录》所载,小说可细分为灵怪、烟粉、传奇、公案、朴刀、杆棒、神仙、妖术八类。灵怪讲妖怪故事,烟粉讲女鬼故事,传奇讲男女爱情故事,朴刀讲格斗故事。据《武林旧事》所载,临安较有名的说话人有蔡和、李公佐、张小四郎、夏达、仓张三、汪保义、王十郎、俞住庵、盛显、王琦、林茂、张训等52人,其中有史惠英等女流。经常出入于德寿宫、大内的有朱修、孙奇、任辩、刘和、方瑞等。《醉翁谈录》提到的话本有《钱塘佳梦》、《呼猿洞》、《花和尚》、《武行者》、《莺莺传》等107种。据近人考证,至今流传的古今小说,不少是南宋话本,如《金虏海陵王荒淫》、《错斩崔宁》、《碾玉观音》、《西山一窟鬼》、《西湖三塔》等。说经由唐代寺院和尚讲经发展而来,所“演说佛事”情节曲折生动,富有幻想。说经诨经的名家有长啸和尚、余信庵、陆妙慧、陆妙静等17人。著名的话本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其内容是今本《西游记》的来源。讲史即由艺人说唱历史故事,临安的北瓦讲史最有名。北瓦内有两座勾栏专为讲史设,为名艺人乔万卷、许贡士、张解元所占。此外较有名的讲史人还有戴书生、周进士、张小娘子、邱机山、徐宣教、檀溪子、陈一飞、陆进士、王防御等20余人。主要题材有刘项争霸、三国故事、黄巢起义等。又有说新话的,讲当代故事,如南宋抗金故事、水浒英雄故事等。有名的话本有《中兴名将传》、《薛仁贵征辽事略》、《大宋宣和遗事》等。
经过先秦两汉至隋、唐、五代百戏伎艺的长期演化和融合,中国戏曲到宋代开始形成。其最初的形态是宋杂剧,后来演进到南宋,又出现了地方性的温州杂剧,产生南戏。宋代伎艺演出的职业化、商业化和社会化,对于戏曲的形成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其显著的标志是演出的营业性和剧场化。当时瓦舍内的勾栏、看棚,大者可容纳上千观众。除瓦舍勾栏外,用于表演的还有露台、乐棚、舞亭、舞楼以及其他临时性剧场。从宫廷到民间,不论帝王、官僚还是士子、商贾,都可以出资雇用乐户艺人,随时演出。
雅颂与郑声(3)
宋代的声乐伎艺一方面上承晚唐五代而来,一方面又有许多新的发展创造。据《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梦粱录》等书记载,其名目多达50余种,远非唐代所及。其中与戏曲形成有关的,除传统的角抵、百戏外,可大致归纳为歌舞伎艺、扮演伎艺和说唱伎艺三大系统。
歌舞伎艺有大曲、法曲、曲破、队舞、转踏等。大曲是规模很大的舞曲,源出汉魏六朝的乐府相和歌。至隋唐燕乐,曾以乐章的长短多寡为标准,区分为大曲、次曲和小曲三种。发展到宋代,教坊所奏有18个宫调40部大曲,结构极为复杂。王灼《碧鸡漫志》载:“凡大曲有散序、靸、排遍、、正、入破、虚催、实催、衮遍、歇拍、杀衮,始成一曲,此谓大遍。”这种大曲变抒情为叙事,或寓抒情于叙事之中,又能以歌舞敷演故事。大曲表演人数众多,结构复杂,组织安排上有一定的规式,演出活动称队舞。《宋史·乐志》著录有剑器队、婆罗门队、玉兔浑脱队等十支队舞的规制和名目。另外还有一种与队舞相近的小型歌舞转踏,起源于民间踏歌,其体制是以勾队词开场,然后用一首诗和一首词来歌咏故事。法曲即唐玄宗开元年间梨园法部所奏的大曲,为不杂胡乐的华夏正声,最著名的有《霓裳羽衣曲》、《破阵子》、《春莺啭》、《堂堂》、《火凤》、《泛龙舟》、《云韶乐》等。经五代战乱,大多亡逸。宋初教坊只保留了两种,一为道调宫《望瀛》,一为小石调《献仙音》。曲破是截取大曲遍以下各遍而成的歌舞乐曲。大曲、法曲、曲破是宋代通行的大型舞曲,被杂剧吸取为常用曲式,南戏套曲的形成也与其有关。
属于扮演伎艺的有滑稽戏、傀儡戏和影戏等。滑稽戏由唐代的参军戏发展而来,继承了古代俳优装扮人物以资谐谑讽谏的传统。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称:“宋人杂剧,固纯以诙谐为主,与唐之滑稽剧无异。但其中脚色,较为著明,而布置亦稍复杂。”傀儡戏即木偶戏,起源很早。宋代以木偶扮演各种故事,变种很多,《都城纪胜》中即有弄悬丝傀儡、杖头傀儡、水傀儡、肉傀儡等记载。影戏即皮影戏,起源于北宋。据《梦粱录》所记,原以素纸雕簇,后来以羊皮雕形,以彩色妆饰。临安有贾四郎、王升、王闰卿等熟于摆布。傀儡戏和皮影戏都有剧本,能表演比较完整的故事,所以广义上也称杂剧。又《武林旧事》载:“或戏于小楼,以人为大影戏。”可见大影戏和肉傀儡一样,均已发展为艺人装扮表演,由叙事体向代言体过渡。
属于说唱伎艺或说唱文学的有说话、鼓子词、赚词和诸宫调等。鼓子词是以鼓伴奏的一种歌唱伎艺,始用于北宋文人宴会。原来只用同一个词调反复歌唱,后来插入说白,用以叙事,成为有说有唱的伎艺,对于诸宫调的产生具有促进作用。赚词是联用同一宫调内不同牌子的乐曲构成的一种套曲,比用一词牌单调叠唱的鼓子词又跨进了一步,而与诸宫调更加接近。《武林旧事》记,临安专业赚唱有濮三郎、媳妇徐等22人。诸宫调联用诸般宫调多种套曲来敷演故事,唱词之间又有散叙说白,是一种大型说唱伎艺。诸宫调始创于北宋,是说唱文学过渡到戏曲文学之间的桥梁,宋杂剧和金院本都加以使用。据统计,南戏的曲调从诸宫调中吸收了13支,北剧则吸收了28支。
宋代民间伎艺的繁兴,为戏曲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歌舞伎艺在声乐歌唱、舞蹈身段、服饰化妆和演出程序方面准备了条件,扮演伎艺在角色表演、脸谱形象、科诨念白方面准备了条件,说唱伎艺在剧目题材、乐曲联套和戏曲文体方面准备了条件。这些伎艺在装扮人物、叙事抒情、结构布局、曲白结合、载歌载舞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当这些伎艺在瓦舍勾栏间交流融合,又变叙事体为代言体时,综合性的宋杂剧也就形成了。
宋杂剧原是对含有故事内容的各种声乐伎艺综合演艺的总称,包括歌舞、扮演、说唱诸般伎艺以及汉唐以来传统的散乐、百戏的演出。由于这种综合性的演出在开创阶段比较混杂,所以称之为杂剧,含有兼收并蓄、多而且杂的意思。经历一个阶段以后,杂剧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规制,有了自身特殊的规定性,北宋后期已相当鲜明,至南宋时更显丰满,并确立了在散乐百戏中独占鳌头的地位,如《都城纪胜》所说:“散乐,传学教坊十三部,惟以杂剧为正色。”其他12部有关音乐、舞蹈、歌唱和参军戏的表演艺术都可为杂剧服务,其融合众长的优势地位得到了公认。据《梦粱录》所载,宋杂剧的体制结构分3节4段。第1个节次是序幕性质的艳段,演出的内容是“寻常熟事”,可及时反映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社会问题。第2个节次是正杂剧,分两段,表演含有鉴戒意义的故事,或滑稽嘲笑,或批评时政,“唱念应对通遍”。第3个节次是杂扮或杂班,即杂剧之后的散段,一般是以乡下人作为打趣对象的闹剧。杂剧演出时一般由4个或5个角色承场,后增加为末泥、戏头、引戏、副净、副末、装孤、装旦、次贴8个。北宋时即有杂剧专业演员,属官方机构教坊乐部、教乐所或钧容直(军乐班)的称杂剧色,来自勾栏的称露台弟子。现存文献中有记载的宋官本剧目共计296个,《武林旧事》著录的有280个。所谓官本,是教坊与民间的通行本。其中用大曲的103个,如《王子高六么》、《崔护六么》、《莺莺六么》、《裴少俊伊州》、《柳毅大圣乐》、《霸王剑器》。用法曲的4个,即《棋盘法曲》、《孤和法曲》、《藏瓶儿法曲》、《车儿法曲》。用曲破的1个,即《五柳菊花新》。用普通词调的29个,如《病郑逍遥乐》、《三教安公子》、《三姐黄莺儿》等。用诸宫调的2个,即《诸宫调霸王》、《诸宫调卦儿》。用其他杂曲的14个,如《四小将整乾坤》、《赖房钱啄木儿》、《王魁三乡题》等。其中以歌唱或舞曲形式表演故事的剧目有153个,超过半数。余下的127个是不带曲名的剧目,如《眼药酸》、《急慢酸》、《论淡》等滑稽戏,《相如文君》、《李勉负心》等正杂剧,《风花雪月爨》、《宴瑶池爨》等小杂剧。
我的作品《海东青之翼》已全新集录发布,希望得到各位前辈的回访支持,多谢!已赞
作品很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给个好评
佳作!已赞!我的《同行》,欢迎支持!
写的不错,希望回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