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入调
李清照写过一篇《词论》。其中有这样的话:“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熄。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奇甚,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者也。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语词尘下。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这段话的大意是,李煜词文雅但为亡国音,柳永通音律而词语低俗,张子野等人写出些妙语但支离破碎,晏殊、欧阳修、苏轼学问大但缺乏词语功夫,后来的晏几道无铺述,贺铸少典雅厚重,秦观词像贫家美女无富贵气质,黄庭坚厚重但毛病很多。李清照把词之祖宗全都数落了一通。有人用韩愈的话骂她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也有人说李清照侈谈声律,而宋人只有说苏词有时不合律,没有说晏殊、欧阳修的,况且她自己还不如柳永,所以这一评判是不公的。(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三)冯金伯《词苑萃编》卷九称这是妇人开大口,“其妄不待言,其狂亦不可及”。
我用这么大的篇幅来铺叙这件事,是想说明一层意思:无论如何,从其中可见出李清照的心气,而且总的来说点评得不无道理,最重要的是,点出李清照重声律的观点。李清照是词体的最后完成者,其标志是词语声律的成熟。这一项是前述词人无以出其右的。
北宋人的词多继承花间、南唐词派的衣钵。早期的晏殊、欧阳修未脱此窠臼。苏轼独创一派,所谓豪放,其门下的陈师道却指出他“以诗为词……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我觉得陈师道比李清照评苏更中要害。苏词之豪放多少失真。李清照认为,囿于花间、南唐词派的传统,再以唐诗格律来捆绑,或像苏轼那样生硬地制作,词的题材和内容便不可能拓展,其形式也发展不了。能够突破词的形式限制充分挖掘艺术性的,非但晏、欧、苏未能,连李清照自己也未能做到。但李清照看出了这个问题,所以她多少有点儿特别的发挥。
她的作词技巧,有人说新,有人说奇俊。《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云:“‘绿肥红瘦’,此语甚新。”黄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一○谓:“‘宠柳娇花’之句,亦甚奇俊,前此未有能道之者。”这等所谓新或奇俊,颇多词人擅长,何况像李清照这般语言锤炼得特别讲究的。这不算什么特色。张端义《贵耳集》卷上有这么一段评判:“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这里说了两个要害,即“平淡”和“入调”。“平淡”不易,但“平淡”得之者不少;“入调”是合律,大半是技术问题,更易得法。前述有人就说柳永还超过李清照。但关键是两者要融会在一起,这可只有李清照操办得最好。张端义举了《永遇乐》的例子:“于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像这类例子,尚可列出许多,如“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人称这是一种白描法,只把最平常的物象陈列出来,或者以生离死别等常情常理之事铺出,不落痕迹地嵌入声律音调之间,意象俱出。王士祯曾评断婉约词的要旨是“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符合这一条的,以李清照为最。
李清照之词语锤炼,首先得自于她特殊的天分,特别是对声律的极度敏感。这份敏感,通过她的学习以后,又大大加强为精熟的技巧。这是先天一面。后天方面,首先得自于她的家庭。她父亲李格非做过大官,又是名重一时的“后四学士”之一。母亲王氏也善文章。丈夫赵明诚是太学生,当过太守,又是金石学家,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曾任右相。李清照博学多能,于文、诗、词、金石、书画都有鉴别力,就连书法也很好。在她的词里,像“载不动、许多愁”,“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绿肥红瘦”,“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等,都是经数次锤炼,而自出新意。其次是,李清照吸取了花间、南唐和北宋诸家的长处。像“蹙金结绣、而无痕迹”,“红藕香残玉簟秋”,“梦回山枕隐花钿”,“香冷金猊,被翻红浪”等,都是熟练的花间、南唐派笔法。晏殊《浣溪沙》“去年天气旧亭台”只将唐人郑谷诗句由“池”换了“亭”字,没有说追忆去年,而回忆去年的意思已出,其末句“小园香径独徘徊”不说自明地说出了一个人的情怀。李清照继承了这一风格,但又加以变化发展。用夏承焘的话来说,是变化、发展了婉约派。夏承焘又说,李清照是北宋婉约词派最适当的代表人。
李清照完成了婉约调,使词一体真正在文学史上得以确立,影响后世。清末沈曾植这样评价李清照:“堕情者醉其芬馨,飞想者赏其神骏。”我想这是数百年来人们的共同感觉吧!王士祯号称词坛盟主,对李清照推崇备至。还有个沈谦更以李白、李煜、李清照三李相称。清代刊出《三李词》。但是尽管如此,婉约词还是有相当局限的。比如李煜、李清照都生存在国难之际,这些“绝妙好词”更多的只能用来表现个人情怀与命运,在表现宏大的历史场面上,则陆游、辛弃疾、陈亮、刘过、刘克庄更见长处。不惟婉约派,其他词派要表现后来的社会内容,也都难以施展。这也许是词之不盛于后世的原因之一吧。
我的作品《海东青之翼》已全新集录发布,希望得到各位前辈的回访支持,多谢!已赞
作品很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给个好评
佳作!已赞!我的《同行》,欢迎支持!
写的不错,希望回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