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篇巨制
宋代的君主终于没能完成他们的武功大业。这自有他们的种种失误,但我们不能不为其气度而折服。宋代君主每做一事,都像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的鸿篇巨制一样,规模宏大。中国现存15万部之多的古籍,使中华文化宝库之大盖过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它最早的大编者便是宋代君主和他的臣民。
其大手笔之一是向全国征集图书。据《新唐书·艺文志序》载,历代藏书之盛莫过于唐代开元年间,著录53 915卷,唐人写的28 469卷,再加上整理的佛、道经典9500卷及其他,计有9万余卷。但经过“安史之乱”、唐末五代战乱,至宋太祖掌政,朝廷三馆藏书才数柜,计13 000余卷。一开国,太祖便十分注意收集保存图书,征服荆南、后蜀、江南、吴越、北汉诸地后,他遍收府库图书。从太祖乾德四年(966年)至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150余年间,曾下诏和派员到地方征集图书十五六次,几乎平均每十年一次。这些诏书中大多明确征集范围、奖励办法、给予赴京献书方便等内容,并鼓励访求散逸域外的中国图书和外国著作。太祖于乾德四年赏沙门157人每人3万钱,使游西域访求佛典。到北宋末,图书量增至6705部、73 877卷。
大手笔之二是组建宏大的编纂、校勘、注疏和著录队伍。开宝年间(968—975年),太祖命开封各寺院的高僧编纂了6000余卷的《开宝大藏经》,这是继唐代开元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佛经编纂。太宗命翰林学士贾黄中等收集民间遗方,辑成1000卷《神医普救方》,又命李昉、扈蒙等编纂《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命李昉、宋白等编纂《文苑英华》。真宗命王钦若等编纂4359卷的道藏《祥符宝文统录》,命王钦若、杨亿、钱惟演等编纂《册府元龟》。分门别类地编纂这样的丛书、类书,并校勘其中的讹误、脱衍,使之接近本来面目。编纂的主要场所集中于崇文院。宋初承袭唐和五代在朝廷设秘书省,置监、丞管理图书文物。又设史馆、昭文馆、集贤院、秘阁“三馆一阁”,收藏图书。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建崇文院,先后搬迁史馆、昭文馆、集贤院、秘阁于其中。后来崇文院的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修得像“蓬莱道山”、“群玉之构”(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
大手笔之三是全面校勘。在编纂过程中,总结出不少校勘古籍的经验,丰富发展了校勘学。如当时的史馆修撰、集贤院学士宋敏求,主张“校书如扫尘,随扫随有”,必须“重复校正”,反对“务在速毕”(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一八之四)。在校勘的基础上,又编定检索目录,发展了目录学、文献学。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崇文院图书刚刚整理完毕便毁于火灾。真宗一方面重修崇文院,一方面命枢密副使王钦若、翰林学士陈彭年等重新抄写校勘,以正本副本分设三馆秘阁和太清楼。这一次继修一直到仁宗时。仁宗动用了张观、李淑、宋祁、王尧臣、宋庠、聂冠卿、郭稹、吕公绰、王洙、欧阳修等一大批大臣,直至庆历元年(1041年)才完成,共整理图书30 669卷,编出了一部66卷的《崇文总目》。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进行了北宋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图书整理。这一次既补由于使用造成的缺损,又增补新著图书,在此基础上增补《崇文总目》,但改名为《秘书总目》。《崇文总目》是三馆秘阁收藏书籍的联合目录。这部书目采用唐代开元年间的四库法著录,佛、道经典纳入四库子目,使所有图书都划进分类。它不像《隋书·经籍志》只注存逸,也不像《唐书·艺文志》只注不见经传的作者,而是每部书的作者、要旨、源流、价值均有著录,为汉代刘向父子《七略》体例中断近千年后第一部完备的提要目录。惜其真本已不复见,现存清末本可能据南宋征集逸书公布的一个删本辑佚而成,远非本来面目。
如今莫说《崇文总目》,即便一部宋版书也堪可珍贵,缘悭一面。如今中华图书之大器局全由之来,读书人时时都可以感到有宋人伴读,诚如我们看“宋体字”的书。这“宋体字”实际是清代的变体,但其神韵取之于宋。
皇帝亲自主持编书,向天下广致收罗图书,以重臣任专职来整理图书,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远去的梦了。而儒、释、道三教九流之文化尽收无遗,不以文字狱恣意裁剪,此等胸怀也可惊可叹。有时我想,宋代的皇帝那么重视编书,还要校勘得那样精确,是不是因为他们自己偏爱读书?答案是肯定的。宋太祖说自己最大的爱好是看书,神宗还是小学童的时候就痴迷于读书,连常被后人骂的徽宗、高宗,他们都自称平生最爱读书。那么有人要问,皇帝读了那么多书,为什么宋朝还那么弱呢?是书生意气太重了吧!若说这话,他肯定读书不多。宋代绝非如所说的那般“贫弱”,宋代的经济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达到了最高峰。至于宋为何会亡于金、亡于元,这是历史大势,非宋人可以逆转。这原因复杂得很。依我看,宋代君主之所以有整理图书这般大器局,之所以样样来大手笔,与他们爱读书大有关系。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些最根本问题——至今都未能解决的问题,宋代的君主多半提问过了。
我的作品《海东青之翼》已全新集录发布,希望得到各位前辈的回访支持,多谢!已赞
作品很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给个好评
佳作!已赞!我的《同行》,欢迎支持!
写的不错,希望回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