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作家不管写什么,归根结底是在写自己。
《日夜书》中的“我”,是陶小布,还是韩少功?应该说,陶小布身上有韩少功的影子,甚至很大程度、很多方面,很接近韩少功。但是,“接近”不等于“就是”。这不是部自传体小说,剖析、解读自己,不是作者的责任,也不是作者试图做的努力。《日夜书》中,更让我们感到韩少功的,是作者的目光,作者的思维,作者的理解认识。读这书,感觉中,我们一路跟着他,在他的眼光中,在他的思维中,他的理解认识中,看世界、看人生,看周围发生的事、身边出现过的人。很过瘾。
《日夜书》中的人物,或许大多有原形,但绝非百分之百的原形。根据原形创作的好处是,有了可供参考基数,不易走形,不至犯很多作家易犯的毛病,将不同人的不同事拼凑到笔下人物身上,拼个四不像,经不起推敲。原形和作家心目中该有的形象、或说意欲塑造的形象,往往有一定距离,通常,作家会将之放大,缩小,加上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这方面,韩少功做得特别出色。
《日夜书》写的人物较多,涉及面广,铺得开,画家,作家、医生、教授、政治家、农场人员、失业工作者,国内的,国外的,都有。这是作者为自己的才能提供的一个全面发挥机会,当然,更是作者的布局,为的是更全面展示社会,展示这样一群人的各种各样的生活。这书的好处是,不说教,不装,不写不熟悉、缺了解、少感悟的人和事。小说写得很家常,却碎笔中不见多余,扯谈中不乏机敏,闲聊中多有智慧。生动、幽默、风趣,比比皆是;讥讽、调侃、挖苦,俯首可拾;恶毒的玩笑、友善的促狭,不时失控冒出;五光十色,丰富多彩。
(我)在他家沙发里闷闷地睡了一觉,睡前我听他们正在谈论人的肠子;中途醒来一次,听到他们已谈到肺了;不久后再一次醒来,发现他们已谈到真菌性皮癣。直到我告别出门,他们还意犹未尽地探讨餐前血糖和餐后血糖......他们惜时如金......健康知识武装到牙齿......
如此情形,生活中常遇,是生活的常态。文学作品,尤其长篇,尤须这样让人贴近生活,让人感受其中三味的文字。读到几分亲切、几分会心。
大甲在朋友中吹嘘自己阅尽人间春色......用他的话说,不就是搞体力劳动吗......他出差外地时,遇到一中学同学......是位资深护士长,特别讲究卫生,事前要求他洗澡,刷牙,剪指甲,剪鼻毛......他好不容易呼哧呼哧地体力劳动了,卫生专家还让他把地上废纸巾捡起来......火中烧掉......
大甲是个画家,通过这个画家,作者写出不少对绘画、尤其是现代艺术的看法,生动、有趣,一家之说,不乏见解。大甲年轻时的这段言说,怎么也算得上精彩,读来忍俊不禁。
马涛,无疑是个鲜明而独特的形象,这个人物身上有着极其的社会政治敏感性,是我们以往的阅读经验中,从没碰到过的。这一点,也让人佩服作者的勇气和智慧。撇开马涛身上的敏感性,不谈,光从写作角度看,那么,这个人物的塑造也是格外成功的。不管是过去带点狂妄却确实有点了不起的他,还是在国外继续运用以往经验表现得有点滑稽可笑的他,或是返国时依然不自量力地摆出伟人气派的他,作者都写得入木三分、极为形象,既不忽视、排斥他的才华,又紧紧抓住他自尊、自傲、自私、自卑的特征,予以淋漓尽致的刻画。
马楠,是作者着墨较多的一个。她深爱着丈夫“我”。 一次看过一个婚外恋题材的电影,哭湿一堆纸巾后,她与陶小布如此对话:
“婚外恋也有好美的故事。我真没想到,小布,我是不是太狭隘?是不是像个狼外婆,是不是像个母夜叉?是不是成了一个好坏好坏的家伙?”
.......
她停了停,“你要是碰上了那样的好女人,我不会怪你........”
“是吗?你要是碰到了这样的好男人,我也不怪你。”
“你还会帮我吧?”
我一时语塞。
“你说,说呵。”
“也许吧........”
“'也许什么?你的意思是会帮我?”
“你一定要把我整得那么高尚吗?戴个绿帽子还得争先恐后?”
“你爱我,就不能太小气........你要帮我,我肯定会更爱你。小布袋,到那时我可怎么办?我不能把自己劈成两截吧?我不能把一只手缝给你,把另一只手铰给别人吧?
——哑然失笑。
尴尬,真实,有情有趣。尴尬在于,这是个很难正面讨论、真实回答的问题。这“趣”在于,一个在影片的余音中深人想象,沿着想象勇敢地假想逼问;一个在应付中躲闪,躲闪中或有“要是碰到了”也能被宽松对待的微微兴奋。这“情”就在于,很少夫妻间会这样对话;对出这样的话的,一定是对生活情感已有通透了解,相互笃好、信任的夫妻。
然而,这段对话最可贵的是,看似随意、不经意,却这随意、不经意间,将一个人类或许永远无法解决的矛盾,呈现给了大家。情理中说得通的事,假想中可说的事,现实中很难正大光明地“行不通”。尽管西方世界一直有配偶加情人的模式,认其为人生合理需要,但整体人类一直被这个问题上出现的道德观念、情感需要的冲突所困扰,难找最佳方案。
文学的微妙,往往也就存在于生活夹缝中挣扎的微妙。
马楠是家中最小的一个,却是为家付出最多、贡献最大的一个。但是,她为之付出的姐姐、哥哥给了她很多委屈。她明知委屈,却如同不知,依然无怨无悔。
“假如有来世,我还会找他们,满世界地找他们......因为他们脸上有爸爸的影子,有妈妈的影子,还有我的影子......”
善良的女人。善良得发傻、傻得让人不得不举手投降的女人。
“脸上的影子”,这一特征的捕捉不寻常,需要感性的想象和体会,理性的思考和归纳。“影子”的联系,相对“血液”,太虚、太微,太难让人重视。却这里,意外读到,印象极深。
作品很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给个好评
佳作!已赞!我的《同行》,欢迎支持!
好书,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