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小说中,韩少功经常将他具有韩氏特色的,混有个性、学识、机巧、智敏、幽默、深邃、尖锐的观察、感受,随笔、杂感式地用以介绍、叙说、议论、剖析。这样的写法,风险不小。传统写法中,作品是通过形象说话的,作家语言的直接介入,与故事、情节紧靠不够,极易引起阅读疲倦和分心。
然而,他的文字涉及面少有的宽广,过时的、新潮的、民间的、殿堂的,街头的、流氓的,无所不通。他的文字还少有的精准,少有的保质保量,不管语言“走”得多远,都能走得透彻、到位,走得文学化。
一个浅笑,一个微偏的回头,一次轻盈的跳跃,一回生气时的撅嘴,一条腰身线条的妖娆,一种
悄悄拉扯衣角的羞涩,一种下蹲时的大腿挤压出来的丰满曲面......
一段颇有特色的文字。如果说,前面的“浅笑”,“回头”,“轻盈”,“撅嘴”,“腰身线条”,“悄悄拉扯衣角”,尽管提取精巧,还不能说多么出跳,那么,“下蹲时的大腿挤压出来的丰满曲面”这句,则太不一般。这是个太易被忽视的“镜头”,但实在却是个扎扎实实能对视眼、心理产生微妙深远影响的镜头。捕捉这样的镜头,谈何容易。这,也是韩少功实际是个观察细致、感觉丰满、归纳到位的作家的又一佐证。
“文集胜篇,不盈十一;篇章秀句,裁可百二”。作家乃至作品的高低成败,往往也就取决于这似乎微不足道的“十一”、“百二”。、
一个将要死于车祸的人正在碰杯,一个将要死于癌症的人正在购物,一个将要死于衰老的人正在给女友鲜花,一个将要死于水源污染的人正在奉承上司......
这段论说,看似寻常,其实呢?死亡,是件每人都感困惑、恐惧的事。通常大家总说:昨天还活着,今天却已死去;今天还活着,明天就将死去;按的是时间顺序。然而,这样的文字已不出新,容易读来麻木。《日夜书》中倒了过来,“一个将要死去的人”放在前面,然后是他正做着的某件事,这一下,感觉不同了,因画面不同了,我们“眼前”出现的,是个死人......无疑,这荒诞的画面醒目、震撼得多,对心理的冲击大得多。作为作者,制造这一画面,既靠理性又靠感性。感性表现于,作者的想象更深入,“走”得更远、更悲凉、也更本质;理性则体现在,能将自己的感觉准确表达出,准确地对读者产生预谋的效应。——一个优秀作家,一定清楚自己文字所能传递的感觉,知道这一感觉所能产生的影响。一定!
作品很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给个好评
佳作!已赞!我的《同行》,欢迎支持!
好书,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