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俗当个山东人

  满天下都称山东人为“山东大汉”,都知道山东人说话办事痛快,我要 提醒我的读者,切不可忽视山东人一腔子豪气之中,更有温温的人情。 见面叫二哥 在山东,见了素不相识的男子,和他打招呼,开口要称“二哥”,而不 是象在别处那样叫“大哥”。 这种习俗的来源,并不象有根有据的学术问题那样,可以确切作答,所 有的,只是有趣的传说。 说来也凑巧,有两个家喻户晓的山东人,在自家兄弟中都是老二。这两 个人一文一武:文的是儒学创始人孔丘,武的是《水浒》小说中人物武松。 孔丘因为后来被尊为圣人,没有人敢再直呼其名,世上只知有孔子,除 了个别年代称他为“孔老二”,大多时候总叫他“孔圣人”,而且,他的大 哥是怎样的人物,也没有人知道,因此,山东人见人叫“二哥”和孔圣人的 关系比较淡,只有文人们作这样的附会。 武松虽是个虚构的人物,但他的言语行为处处合山东大众的脾味,因此 在山东人的心目中,他比活人更有生气,称名道姓还不足以表示和他的亲近, 便象称呼自家兄弟那样,叫他“老二”,喊他“二哥”。因为和他相亲相爱, 便离开《水浒》的本本,更编了许许多多说书的回目,敲两片梨花板说起来, 直令山东老乡废寝忘食,搞得说书也不叫“说书”,叫做“说武老二”。人 们是那样崇爱武松,却并没有认识到,武松的高大形象,在不少方面是靠他 的兄长武大郎的反衬而成立的。在武松成为英雄而深入人心的同时,武大郎 作为一个其貌不扬,言行缺少英雄气概的男子,也被人牢牢地记在了心中。 日久天长,这兄弟二人强烈对照的形象,在山东男子汉中就成了一种约定俗 成的标准,叫“大哥”,心中浮起的是武大郎的影子,叫“二哥”精神上升 起的是好汉武松的豪气。 既然这样,见了山东的朋友就响亮地喊他一声吧: “二哥!” 秃尾巴老李 秃尾巴老李是个神话人物,但他也是山东人的代表。 传说老李的父母都是庄稼人,他一出生就是一条龙,被他的父亲砍去了 尾巴,成了一条秃尾龙,他长大之后,经常变作一个能干的人,帮着乡亲做 了许多好事,乡亲们和他相处得极好,不见外,亲切地喊他“秃尾巴老李”。 “秃尾巴老李”后来下了关东,听说关东的黑龙江被一条作恶多端的白龙霸 占着,就奋勇前去与白龙争战,在乡亲们的帮助下终于打败了白龙,使黑龙 江沿岸人寿年丰,“秃尾巴老李”从此住在了黑龙江。这老李极重乡情,只 要有山东人在江上乘船行走,他总要使江水风平浪静。所以从前黑龙江上行 船的都守一条规矩:船将启航,船长必高呼发问:“船上有山东人没有?” 不管有没有山东人,乘客必高声回答:“有山东人!”俗传,这是喊给“秃 尾巴老李”听的。 们一代又一代辛勤劳动,对于开发东北作出了有声有色的贡献。他们早已扎 根在乌金一样的黑土地上,但他们的思乡之情,寻根的心却总象野火一样燃 烧。大家留在了关东,却幻想有“秃尾巴老李”这样一个呼风唤雨的乡亲, 能够自由自在地来往于东北与山东之间,“秃尾巴老李”每年回老家扫墓的 传说,在东北,在山东一样地十分流行。 “秃尾巴老李”的家乡,各地传说不一,遍布山东数十处地方,这正好 说明山东人下关东十分普遍。所以,到山东旅游的人,要和山东人交朋友, 最好的办法是先和传说中的“秃尾巴老李”交朋友。交了这个朋友,在齐鲁 大地上先就有了几十处故乡。 山东的文艺工作者也都重视“秃尾巴老李”这个传说人物,这几年,他 们下工夫搜集老李的故事,开过专门的学术讨论会,出过厚厚的一册故事集。 在文登市城边河畔,新立起一尊汉白玉石雕像,一位年轻的母亲,怀抱着天 真活泼的男孩,孩子的下身幻变出一条长长的龙蛇之尾,亲密地绕在母亲的 腿上,尾巴无尖,显出截然的刀痕。乡亲们走过石像,悄语互告: “那就是秃尾巴老李,他小时候把尾巴缠到梁头上,探身到他妈妈的怀 里吃奶……” 其实,山东人是按他们自己的心目中的形象塑造了老李。

评论
  • 作品很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给个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