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1

  月亮太阳和母亲——序《世界60位作家和他们的母亲》阎纯德

  1990年春风初度塞纳河畔,卢森堡公园已是绿意鲜花满眼。

  一次难得的聚会之后,一群中国人结伴走上巴黎街头,在拉丁区的圣米歇尔大街闲逛书店。

  那一带是最著名的文化区,书店画店林立,塞纳河畔的小书摊更是人类文化艺术长廊里独有的奇观。在那里游逛,就是翻翻书不买书,也会有异样的享受,那种惬意,那种心态,将成为永不消失的文化磁性,牢牢附着在美好的回忆里。

  那一次,一个重要的收获,不是购买法兰西人的名著,而是得到一册1988年出版、在法国甚为畅销的当代世界著名作家谈母亲的好书《世界60位作家和他们的母亲》(原书名为《献给我的母亲》)。

  母亲和作家,作家和母亲,这中间有一条终生走不完的路,这条路象一道长虹,似一条剪不断的脐带。

  人人都有母亲……我们不能没有母亲。

  母亲,是爱,是仁慈、善良、温柔的代名词。

  母亲是我们精神的支柱、生活的主宰,是人类的一部通

  -- 6

  2序

  史。

  从睁开眼来到世上,跳出襁褓,到唱着歌或抹着泪,闯过青少年最后一道门槛,从自己变成母亲或父亲,直至两鬓霜白,我们仍然需要母亲,记忆里最美的女神仍然是母亲。

  母亲之爱陪伴我们走过一生……

  月亮是母亲,太阳是母亲,母亲是养育我们的土地,是江河,是高山大海,是歌,是诗……

  我们离开那个母系氏族社会已经很久,但是母亲还是母亲。

  母亲是伟大的永恒。所以,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许多作家和知识名人,都爱在自己的处女作或重要著作的扉页,深情地写上:“献给我的母亲”。

  现在,我们把法国、瑞士、美国、加拿大、巴西、苏联、日本、朝鲜、伊朗、德国、比利时、意大利、南斯拉夫、黎巴嫩、苏格兰、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瓜德罗普岛、马提尼克岛及华裔作家韩素音等数十位当代著名作家谈母亲的这本书献给读者。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部使人如身临其境、耐人寻味、感到亲切的异国文化意识浓厚的好书,是中国的父亲母亲和作家艺术家们的必读之作。

  本书由法国作家马勒塞尔·彼兹奥和卡特琳娜·雅劳莱合著。

  他们利用到各国旅行的机会,专门采访了几十位作家。

  关于母亲,他们的提问是自由式的,与作家的交谈完全无拘无束,在写作上也尽可能保留其口语的特点和顺序,使文章显得简明逼真。作者说写这本书没有任何特殊目的,也没有进行心理、思想分析的企图,他们只对作品的问世感兴趣。

  而

  -- 7

  序3

  译者则不然,一开始我们就是怀着一种“功利主义”来译这本书的。中国有一句古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这里作为一种了解、交流、借鉴、启迪,总之于我有益。本书里作家的回答五花八门,色彩纷呈,他们向这两位法国采访者介绍了各种文化背景和环境中的母亲——去世很久的、刚刚去世的或仍然健在的。作者深“被一个个幸福、精采,特别是充满坎坷与艰难的奇遇故事所感动”。

  作家们几乎都向他们提供了母亲的扣人心弦的照片,于是便有了这本《献给我的母亲》。

  在世界文学史上,不少大作家都为自己的母亲立过传,作为精神遗产留给人类的文化宝库。

  维龙、雨果、普鲁斯特、兰波、波德莱尔、高尔基、塞万提斯、鲁迅、郭沫若等,都在他们的作品里留下了母亲的形象和性格。

  事实上,许多作家,虽然在作品里没有描写自己的母亲,但他们的成长、习惯、精神、品格和观念,无不“先天”地打上母亲留下的深刻烙印。

  母亲——不管是“好”母亲还是“坏”母亲,她都在我们的生活里和人生道路上扮演一个重要角色,这种“血缘”的或后天的影响,人们几乎无法避开。作家,不管有母亲,还是无母亲,都会有个母亲的影子跟随他进入创作的过程。

  读完此书,我们会发现西方作家谈论母亲的直率,他们不为自己的母亲扬善隐恶。

  本书的作者说:“我们注意到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读完这本书,您会感到人们深深了解的传统的母亲形象已不复存在。理想的母亲存在吗?面对千姿百态的母亲和作家谈话时的强烈反映,有时会让我们瞠目结舌。

  这数十位作家,年轻的只有30多岁,年迈的已经90高龄,但

  -- 8

  4序

  在母亲面前,他们都是孩子。我们被他们充满感情、真诚坦率的话语深深打动,有时也使我们大惊失色。这些儿女回忆的是过去的爱或痛苦、愉快或悲惨、撕人心肺或宁静恬淡,以及与母亲共同度过的幸福或伤心的时光,也有他们带给母亲的安慰。“一言以蔽之,母亲是一个伟大的存在,其影响深入灵魂,且直到永远。本书里的作家,一是因为母亲成为作家,二是为了反抗母亲成为作家。其实生活里还有一种情况——因为没有母亲而成为作家。总之,许多人是因为母亲才成了作家。

  我们深信中国的读者会从这本书中获得启示,读了之后,都会想想自己,想想孩子,想想母亲。这样,自己便会努力做一个好儿子,好女儿,当一个好父亲,好母亲,作家们也会提起笔,开发属于东方的那片浩荡的母性恩泽,净化我们的文化和社会。

  本书绝大部分篇章都为刘和平女士所译。真正的翻译是灵魂的转生,而她的译笔凌厉、缜密、传神,相当成功地体现了信达雅的精神。

  在结束这篇小序时,我要提起作者的一句话:“这几十位作家中的大多数,在数年后仍感到自己是失去母亲的孤儿。这难道不令人奇怪吗?”

  我的回答是:不奇怪!因为我们人人需要母亲,生活和历史不能没有母亲。但是最终,我们自己都要沦为孤儿,不过我们又要做人父人母……

  1991年8月15日于北京

评论
  • 作品很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给个好评


  • 佳作!已赞!我的《同行》,欢迎支持!


  • 母爱真伟大呀!在了不起,最大还是母亲大。是母亲赐予了生命.是母亲的方向.是母亲的爱.是母亲的“绝招”苦口婆心。母亲是了不起的人,把我们从暗地.危机.宝宝养大,是多么辛苦.劳累。我多么想对母亲说:“妈妈我爱您,您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