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故事的诞生 第一讲 为什么写作?

  第一讲 为什么写作?

  有了网络以后,尤其是移动网络,有了自媒体以后,包括早期的博客、QQ空间,后来的微博、微信朋友圈,越来越多的人,都在写作。也许,我们在座的小伙伴当中,就有人是大V。谁知道呢。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因为发表平台的门槛越来越低,我们发现,原来,有倾诉欲望的人,竟然那么那么地多。

  而且,根据我的个人经验,从一个人在朋友圈上发布的内容,我们基本上可以判断出他是个怎样的人。比如说,有的人喜欢转发一些高大上的帖子,在转发的时候,他可能也不加任何导语,但是,从所转发的帖子本身,就是一种暗示——我是能够看得懂这样帖子的人,我是喜欢这种腔调的人,我品位不俗。再比如说,有的人喜欢展示生活中的各种细节,比如买了一束鲜花,自己亲手插到花瓶里,收拾好了,拍下来,晒到朋友圈,要和大家分享一下这美好的瞬间,虽然在朋友圈上面我们看到的也就是几张照片而已,可能连一句话也没有。但是这其中是有潜台词的——看,我是一个多么懂得捕捉生活美好、生活情趣的人。

  从一百四十字的微博,再到更加便捷的微信,以及不限字数的博客文章,或者,在各大文学网站上匿名发表小说——写作正在变得随时随地。可以说,这是一个狂欢的时代。不管是大V大咖,或者,屌丝,都有发出自己声音的平台。

  你为什么要写出来为什么要倾诉?为什么要在微信或微博以及QQ上与人分享你的所见所思所得?

  关于创作的动机,究竟是为了“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了感动和教化读者、乃至引导读者去思考而创作,还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比如说,现在有一个名词,就是“职业写手”,或者“职业作家”,他们的创作,很多时候,可能就是“为了写作而写作”,他们在乎作品有没有比较好的销量。

  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载》中,就提到过,写作这一活动本身所能够产生的作用,近似于宗教的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作用。他认为:

  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希望每个人能完成圣贤的责任,才能成为伟大的政治家。从事政治碰到人生的烦恼,西方人就付诸宗教;中国过去不专谈宗教,人人有诗的修养,诗的情感就是宗教的情感,不管有什么无法化解的烦恼,自己作两句诗,就发泄了,把情感发挥了。[ 南怀瑾 著述《南怀瑾选集第一卷:论语别裁》,第68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版]

  南怀瑾先生的论述,其实也很好地回答了“职业化写手”和“艺术家”之间的异同。两者的行为模式是有共同点的,就是——都要创作,而创作这一行为背后的动机及其可能达到的效果,则各各不同。

  最初只是为了作品好卖而去写作的职业写手,同样可能在写作过程中“发现自己”进而“净化心灵”,而“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家在名利双收的时候,想必也不会介意自己的读者太多了、还清高地坚持声称丝毫不愿意“迎合”读者的需求——何况读者的需求未必都是“低俗”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为饭碗(销量)而创作”和“为艺术而艺术”在本质上没有显著差异,都需要调动创造性(或者称之为“人的主观能动性”)。

  过去,我们习惯于从动机的角度评判艺术家的创作,而我们今天要讲的是:我们应该从创造性的角度去评判作者。“创造”、“创意”的冲动,才是创作的惟一标准,所以,我们的词典里,写作是第二位的,创意是第一位的,创意是本体,写作是实现这个本体的手段。在我们这个时代,“艺术家”并非高高在上的“称谓”,“艺术家”可以是一种职业,是在“创意经济”整个产业链中一名“工人”,和别的那些希望在世界上找到立足之地的人一样,就像水管工、护士、股票经纪人必须要谋生,艺术家在本质上,和他们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他们的创意性,创造性思考和呈现的动机,却是不一样的。

  大家都是参加过高考,对于中学作文的那种魔鬼式训练模式应该也很熟悉,但在这门课的开始,我必须和大家强调的是:这门课程,不是一个作文课,这门课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创意”,一个是“写作”,其实,这两个词是有轻重之分的。我们强调的是创意能力的训练,而“写作”,只是实现我们创意能力、开发我们创作潜能的方式。如此而已。其实,人人都有创意潜能,只要我们通过合理的方式去激发、或者说催化,把它释放出来,大家都有可能成为了不起的作家。作家并不是一个神秘的职业。

  在这个思路下,同学们在中学里面接受过的那些训练方法,可能在我们这里都用不上,我们这里真正要训练的是和读者吵架、和读者谈恋爱,说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想象,包括在这里说自己家,让你们充分的释放潜意识。记得有一次训练,我让大家大胆地把自己描述成某种动物,结果,我们的同学很有意思,有的同学会在课间描述自己是只老虎,而且被剪掉爪子,牙齿也掉了,但有一天,他得眼睛会通过一种武功变成千里眼,利爪就会回来,所以很有意思。实际上,所有的训练都是自我暗示,自我训练。

  当初,当我还跟各位一样,还是学生的时候,我为什么要写作。回忆我成为作家的过程当中,到底什么东西让我成为今天这样,我想,可能是自信。我在初三开始写诗歌,投给我们县里广播台,有一天报了,我邻居听到了。后来我想我要成为一个作家,等到我初中毕业以后,到了中等师范学校时,一直写诗歌,考大学一定要学中文系,那时候可以选苏州大学的政教系,但是我选扬州大学的中文系。到了中文系以后我就遇到了毕飞宇,现在已经是茅盾文学奖的获得者,我就想,我再努力十年也写不到他那么好,所以后来我成为了评论家。等我真的成为评论家以后,我发现我还是可以写,但是让我真正有作家勇气的是信念——相信自己的信念。关于这段心路历程,我在自己的一部探索小说里面写了很多。

  今天,可能我已经成为一个作家,我所有的小说加起来已经七八本,随笔十几本,也有作品影视版权,拍电影电视。

  我首先要给你们两个心理暗示,第一个心里暗示是,我就是要成为那一个,我就是。像韩寒那时候那样,没有人可以帮他,《三重门》投了好几个地方都不能出版,一个编辑看到了,说里面只要删除几个敏感的地方,就可以出版了。韩寒写信给这个编辑,说自己要休学写作,编辑急了,告诉他别这样,好好读书,去考你的大学。韩寒如果没有特定的信念,他就放弃了,成了一个“普通大学生”。所以韩寒“反作家”的那些话,我们要学会辩证地去分析,说的正是与内心相反的东西,他相信自己是作家。后来,该书的编辑说,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这本书我编定了,因为韩寒非常自信。我当年写小说,到处投稿不中,最后把退稿信当奖状,我三十岁的时候,就写了十几个短篇而已,但是,信念救了我。

  第二个,我要说的是,你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功。所有人都有可能成功,但是百分之九十的人在路上,他只愿意走在路上,走百分之九十的地方,只剩下最后的百分之十了,他不走了。我的直觉告诉我,我们这里的很多同学,写出来的东西都可以让人震惊,不亚于郭敬明在你们这个年龄写出的东西,甚至超过我在你们这个年龄段写出的东西。我最担心的不是你们的潜能,而是担心你们走到九十的地方,突然停止了。有人想我去恋爱吧,去找白领工作吧,或者想我是不是不行,汗水流到百分之九十,但是最后的十不愿意流了。

  现在我向你们揭示两个写作真相。第一个是写作的珍珠定律,这是我自己在佛教里悟到的。当年印度的王子悉达多对于生死问题很困惑,到处拜师,找了很多老师,到最后他发现这些人都不能彻底的帮助他。后来自己在树下静坐,向着自己的内求,才开悟:“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皆堪做佛,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这句话什么意思?众生其实都有可能成佛,这里要注意啊,在印度的语言里,“佛”是“觉悟者”的意思,也就是说,本来,人人都可以做个明白人,但是,很多人因为有妄想有执着,不懂得开发内心的宝藏,所以成了糊涂人。

  这也是我在三十岁写《我的N种生活》时候的体会,三十岁之前,我特别喜欢读书,觉得世界上所有的作家都是我的大师。三十岁以后,我就是我的大师。我的内心其实有无数的宝藏,我要深入地了解自己,挖掘自己内心的宝藏。我认为这条定律我已经悟出十年了,成就其实就像珍珠和蚌的关系,实际上珍珠就在你内里,你把内心打开了就能找到。

  第二个是写作的“林中空地”定律,这个启发是海德格尔给我的,他用林中空地比喻真正的“敞开”状态。我们多数人会走在林间小道上,但害怕走到林中空地去。因为我们被各种观念左右,前天还有一同学给我写信,说他玩微信,上面有个功能,叫“发现附近的人”,有个女孩主动找到他,和他招呼,他们时刻在400米范围内,后来发现他们是邻居,女孩在上大学,但是他说所有在网上这样玩的女生都不是好东西,还主动要求看电影,我才不去呢,让别人知道了还不笑死,二十多岁的男孩有这样的想法到底是可爱还是可气呢,我们被社会的陈规左右了,带着偏见看所有的事物,不敢突破陈见,不敢越雷池一步。

  我们常常不敢认定自己是对的,不相信自己的直觉,把自己等同于一个普通人,或者把自己放到一群人里面。

  我经常鼓励我自己的学生留学,好好学习英语,努力出国。在异文化中生活,你才能反观自己那些视为天然的东西是否合理,我们中国人女孩十六、十八岁不谈恋爱,大学不谈恋爱,毕业了再谈恋爱,这是正常的,而在外国,如果十五六岁的女孩对异性不感兴趣,会认为她是精神可能不正常,学校老师会为她担忧,找家长谈谈她有什么心理疾病,这就是异文化。这个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现代史上的文化名人,鲁迅、周作人、胡适,等等,都是留学回来的。

  写作有很多种,有知识性写作、智慧型写作。我们这个国家的作家多数是知识性和智慧型写作,官场小说都是这一类,讲人与人怎样斗争。但是更高写作只能是一种觉悟性写作,要站在人类的眼光上看问题。如果只站在中国人的眼中看问题,我们永远把日本人看成敌人,所以要以人类的眼光。再往上,就像我们像哲学家抬头看看星空,看看宇宙,宇宙到底什么来的,我们人类为什么要灭亡啊,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去生活啊,眼光不一样,写出来的东西也会不同,这种写作是觉悟性写作,就是用无声的眼光去看世界。佛教经典里面很多话都是这样,比如说空性、放下的观点,都有启发的意义。

  到底我们为什么写作?开始可能是为了日常感情纠葛写作,证明才华;为父母,为金钱写作,这些都不是问题,但是如果是止步于此的话,我们的写作是没有出息的,所有人都会为了金钱,荣誉、情感写作,比如说没有发表的情诗千千万,为什么有的发表了,有的没发表,为什么海子成为了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海子的诗那么简单,《春暖花开》,但是他内心世界里有中国,有中华民族,还有宇宙,还有世界,甚至于在“世界”之上,亲近“众神”的东西,比如《亚洲铜》。我们一想到《亚洲铜》这样的呼喊,我们就知道海子不是在地球上看我们,而是在上帝造物主的眼光看我们,内心对我们的命运充满同情和怜悯,包括他描写麦子,我们所有人都在赞美玫瑰花啊、牡丹啊,而海子恰恰是把麦子歌颂得那么神圣,他是真的想为人类找个出路,为人类找个真理性的归宿。

  这是我要教给大家的,你要成为作家,如果你真的想放开你自己的话,最后你肯定先奉献你自己。作家会经历很多折磨,就是因为你想有一种利于社会,利于众生的想法,因为你揭示了大众不愿意看到的真理和现象,所以才受到种种折磨。但是只有以这种牺牲和奉献意识而写作,才能走到最后的百分之十。

  【训练】

  有一个练习:角色扮演。

  由一位同学到导演,其他同学做演员。

  我们每个小组大家在一起的时候可以做这个小游戏。我做导演,我要有这样一些角色:一个父亲,一个母亲,大女儿、小女儿,然后小女儿的男友。父亲的第一句话是“你要嫁给他就是让我们全家去死”。然后小女儿开始说话,男友开始说话。要求是:你说出来的每一句话要引起现场更激烈的反应。不能说:爸爸,那我不嫁给他了,我们好好过日子吧。不行,懂吗?要把这个故事一步步继续下去,往前推,推到最后大家崩溃,要生死抉择。好不好?如果扮演的话,不允许把这个故事终结掉,要让故事越来越紧张,最后要兵戎相见。十分钟左右。

  【习题】

  1.给自己的“角色”列一张表,“儿子”、“恋人”、“学生”、“孙子”、“作家”,?“同学”、“打工者”等等,然后,在我们同学中,找人,用你的直觉,把这些角色分配给你的同学来扮演,你做导演,把这些角色都统一到一个舞台上,让他们在一起发生关系。

  2.介绍你最喜欢的作家和作品,写一下你喜欢的理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