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散两依依,此情绕丝三千难尽诉,多少相思成泪滴。何处寻爱的踪迹?为何,相遇时间总不对?待相爱时,难以真正拥有对方。有时,相聚只是近距离的遥望。盼云渴望的那种偎依,只能深藏心底,聚也依依,散也依依,高寒与盼云再见竟是无期。
少女时已懂儿女之情,看着琼瑶的影片《聚散两依依》,听那一句歌词“过去已过去,未来可期,别把心中门儿紧紧关闭,且开怀欢笑莫迟疑”。我伤心地想,痴情是世间最苦的事吧?放不下便成重伤。至今思量那聚散依然心戚戚。时隔多年,《聚散两依依》旋律响起便仿佛看见影片里的两个可怜恋人,近在咫尺却远如天涯,相见更相思,争不如只怀念。
若非在青春爱情懵懂时看过如此缠绵的情节画面,听歌时,也许只觉得卿卿我我得腻味。情,写绝了,一个痴字,再悲凉一点,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吧。故事也好,歌曲也好,写尽了人生的种种悲欢离合、乡愁情爱,不过都是一个空。今天是聚,今世是聚,明天来世,各分东西,谁也不记得曾经的山盟海誓。为国为家为情,聚散依依,无常是常态。这便让思想深刻的艺术家有了更广阔高远的思想境界,从他们的作品中,你看到的、听到的或许只是情,但背后却是那个忧伤的故事、不完美的结局。
不论歌曲主题的大小,通俗流行歌曲表达的是情感的共鸣,不需要复杂的旋律便足矣,看此曲的曲谱便可知。曲式简单,由几句乐句组成,对歌曲主题进行严格反复、变化反复,有点像儿歌的写法,但其中有两处出现色彩性调式变化音,使歌曲的情绪更加细腻温柔婉转。这是对情感的润色,否则旋律就显得平淡无奇。这首歌曲是台湾著名作曲家左宏元的作品。我看过他写的许多曲谱,旋律结构大多都严谨、集中、简洁。为何我们百听不厌呢?正是符合那条不变的审美规律,朴素简洁而不简单的,蕴含的道理愈深。
台湾的音乐制作水平至今依然超过大陆,原因从最初的大陆作曲家不善于抒情转变为如今的编曲师不善于编曲了。当然,也并非是大陆编曲师不善于配乐,编不出比台湾好的伴奏带。大陆人才济济,可是能脱颖而出的却是屈指可数,不似台湾弹丸之地,一个周杰伦可独领风骚多年。不记得哪个台湾音乐人说的,周杰伦这样的人才,大陆非但不缺反而很多,只要给他们机会就可以。但人人追名逐利,不愿甘当孺子牛,所以作曲的一定比编曲好。作曲的可流芳千古,编曲的籍籍无名多年,连赚钱解决温饱都成问题。而一首好的歌曲配乐可让一首歌曲的成功率提高百分之六十,演唱只能占百分之四十。因为歌手演唱时会被旋律带动情绪,没有好的配乐,歌手演唱没有激情,后期制作把歌声修饰得再好,歌曲总体效果依然显得单薄。
台湾不仅有好的音乐人,还有好的编曲师,总是不断地创作新的独特配乐方法。比如S.H.E,她们的演唱再好多归功于那些歌曲的编曲好,连旋律好都算不上,主要还是整体制作效果好。但是某一天,我听着童丽演唱的《聚散两依依》很欣慰。她唱的这首歌曲不知是大陆何人编曲制作,真是读透了这首歌曲的柔情,配器多使用长笛,复调更丰富,编曲水平上完胜当年这首影视歌曲的编曲不少。当然,我以为大陆演唱者童丽的嗓音更适合这首柔情的歌曲。而原先是台湾李碧华女声独唱,副歌部分男声仅仅和声,如今改为童丽和王浩的男女二重唱,男女声此起彼伏完美无瑕,让我百听不厌。而许茹芸也翻唱了这首歌曲,但编曲上重新演绎,引入了法国的配乐风格,比较失败。新的节奏,许茹芸唱起来感觉很怪,失去了那种古典的韵味。所以中国很多早期歌曲不能用现代新手法重新配乐的,会失去本土风格的独特性,变得不伦不类。
台湾的许多流传多年的音乐都和影视剧相关,所以听着这首歌曲,我想起那影片里纯情的男女爱情,很感慨那个时代、那时的人内心怀有如此纯洁美好的爱情,不亵渎不糟蹋,为的不只是恋人好,还因为爱惜自己。这样的情怀在那时一定不是传奇,而是平常的,所以大家心甘情愿地坐在影院里看琼瑶这样千篇一律的纯情故事,相信着这童话般的纯纯的爱,并非怪事。人是需要童话的,尤其成年人更需要爱情童话。这是因为那个时代的环境,人的心更单纯吗?那个时候的台湾政治文化背景如何呢?其实对文艺作品是处于高压严控状态,除了谈情说爱、风花雪月,真的也不允许你谈思想、自由、个性。所以,琼瑶的纯情作品在那时便可以很轻松地通过台湾新闻署的审查,顺利搬上荧幕,配合这样缠绵的歌曲是符合当时的政治环境的。如果你要在电影里演唱什么“今天不回家”,哪怕一点点叛逆情绪的,与传统主流思想有点悖离的歌曲,那一定要遭“枪毙”的。艺术家们无可奈何,只好吟咏着风花雪月,也算是一个发挥自己才华的机会。这便使我想起北宋的奉旨填词的柳三变。他混迹在勾栏瓦肆,天天写那些俚俗的歌词,并非他真实意愿,也是怕“厌弃”他的皇帝老儿生气,连填词的机会都不给他,不许他留在京都谋生,才无奈被迫“沉沦”底层为草根而已,同时避免了排挤他的士大夫们的彻底打击。一旦当官了,他仍然是一副忧国忧民的愁肠,写了很多纪实性的词以抒发对底层苦难人民的同情。只是那样的词却得不到流传,也少有人肯真正去体察柳永之苦,可见自古人心都一样,别人的苦难高高挂起,灯红酒绿、鸳鸯蝴蝶方能吸引俗众的兴趣,对纵情享乐的向往之心可见一斑。
当然,上世纪七十年代台湾人民的爱情观还是相当朴素的,所以琼瑶创作的纯情故事还是可信。如今却不是这样了,琼瑶再演绎纯情时,也只能写一个穿越类的《还珠格格》了。这样的现代女孩炮制清朝的自由主义爱情,大家权当笑话来看,现代影视的娱乐功能也就更加明显了。而相关的影视歌曲也发生了变化,不再讴歌纯情了,只是孩子般的闹哄哄而已,所以也无法流传下来。可见思想观念的变化多么重要,可让一件平凡的事变成传奇。因为当时有那样的观念,所以当时写那样的歌曲就是很自然的事。可如今的音乐人很不屑于写这种纯情的歌曲,即使写了,也没人想听。而且台湾的特殊环境造就了当时那样一种心情,大陆这边同时代,即使写爱情歌曲也是像电视剧《渴望》那种写的都是对人生的思考,很少直白地谈情说爱,即使谈情说爱也绝不是小调歌曲,比如《金粉世家》的主题曲《暗香》。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作品因此千差万别。
因为福建离台湾很近,台湾文化更是受到闽南文化的影响,而福州又受到台湾影响,所以此三地的文艺作品风格特别相近。如今两岸创作的清新的、温婉的歌曲依然不少,可惜不能像当年那般流行了。我创作歌曲之初也是颇受这个影响,偏向于清新风格,后来逐渐意识到大陆正在“去港台化”的风潮中,或者说是因为我们大陆的经济这些年已经远超港台,所以大家不再羡慕模仿港台了,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更大气厚重。曾有歌手向我反映,他不想唱港台风的情爱了,对大陆著名音乐人三宝写的《暗香》特别倾心。我便暗暗记住了,而编曲人则告诉我,摇滚是现在的风尚。我便也写摇滚。台湾七十年代初也是腻味了甜蜜的柔情歌曲,受欧美之风影响,追求电吉他那种狂躁的摇滚风,甚至是灰色摇滚也颇受欢迎。这即是审美规律在作用的缘故,此一时彼一时,甜腻了就想吃酸。但我坚信,只要是好作品,不论风格是否过时了,依然会永久流传。这是一条历经几千年不变的真理。所以曾被认为曲风过时的巴赫作品依然流传至今,已经耳聋老去的、认为思想已过时的贝多芬写出了辉煌灿烂的《第九(合唱)交响曲》攀上了音乐的巅峰,后人再也难以企及。
那么,清新柔情的、小女子才喜欢的《聚散两依依》,也许有人说它曲风已过时,它纯情得可笑,千万不要再听再重复模仿,我则坚定地说不!我以为艺术家不可随波逐流,不可跟市场风潮走,不可太着重于现实当下的需求,要超现实,要坚守自己的独特性,才能抵达艺术的彼岸。
作品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指点我的作品《小城故事》
佳作!已赞!我的《同行》,欢迎支持!
适合学写词的人适合疑惑的人旧的疑惑解了新的疑惑又会随之而来,人生也是如此在不断探索中成长的吧
非常好,对写词,自我突破,都非常有帮助,赞👍
我没有找到原因,也不曾理解其奥妙,希望在你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音乐是精神灵魂,也是灵丹妙药,更有时是孤独者的罂粟。曾经有首歌曲让我在几天之内反复听了不下千遍。咋一听其旋律,就仿佛中弹一般无法自拔,沉醉其中,如生似死!它叫《天边》。像《布列瑟农》、《斯卡布罗集市》,初听都有类似的情况发生。
新视角,奇方位,巧表达!
华章!
很喜欢音乐,受教了!
美的表达,艺术的陈述,感觉妙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