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出这一点的意义
1,建立“文化价值”的概念,不仅要区别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流通过程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更是要区别“产品”与“商品”的本质属性。这是苏联计划经济理论的错误所在。计划经济的构思就是要消灭商品,变商品为产品,变商品流通为产品分配。这样虽然保证了生存消费品的基本需求,但使人力资源不能充分利用,人力不能在市场上实现其价值(既然“价值”只是商品的属性,商品只有在市场上才能实现其价值,才有意义,所以,离开了市场,人力就无所谓价值)。相对于市场经济对物质产品的浪费,计划经济对人力的浪费是更大的浪费。
劳动力的价格是再生产劳动力的成本,这不错,但这价格相对与生存消费品的价格是有涨有跌的。涨的部分是劳动力创造出来的文化价值,以货币形式体现出来,也就是可以用GDP表现出来。但只要GDP的增长速度与人口增长速度、对生存消费品需求量的增长速度基本持平,劳动力的价格相对于生存消费品的价格,就可以保持不降,也就是社会生活水平与购买力保持不降(类似恩格尔系数这类指标可以反映这种状况)。这就是日本连续十多年GDP几乎零增长而日本人的生活水平没有下降,在西方发达国家谋生的日本人纷纷回到日本来工作、生活的原因。而中国这十多年GDP高速增长,被称为世界奇迹,但这些年的劳动力价格的增长率远低于GDP增长率,一个重要原因,就是GDP中有很大比重是靠抬高生存消费品的价格,包括水电煤油交通运输的价格来实现的。加上房地产、医疗、教育费用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被称为新三座大山,以储蓄型经济、量入为出为消费习惯的中国人,自然未雨绸缪,压缩观念消费的开支,这样,人力消费就提前主动的萎缩了。因此。恩格尔系数之类的指标才是经济健康度的指标。在社会主义中国,要使经济的发展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生活的需要,促进幸福指数的提高,相对GDP,应该更重视反映劳动力价格的一类指标,重视人均GDP与人均生存消费支出之比。
2,文化价值与物资脱钩。非生存消费品的物资品质其实大多是人为标准,非物资的自然价值。鸡血石的价格比青田石高,是人为定义的,其实就是一种人力的凝结,只不过这种凝结比较复杂隐蔽,而被误认为是物品的自然价值。
3,文化价值还可以直接通过服务来实现。服务可以收费,就表明了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性。
文化价值也不是科技带来的。芯片用于军事设备,它没有什么文化价值。用于民用电脑与手机,就带来了巨大的附加值。关键还在民用电脑与手机主要是观念消费品。
但西方有本事把观念消费品变身为生存消费品,使人须臾不能离之。关键在培养消费习惯。而培养消费习惯还是要消费大量人力,所以,高附加值还是由消费人力带来的。
4,因为是消费人力,所以大规模机器生产其实不能带来真正的经济增长,因为机器制造品的高利润是由缩减人力消费来获得的,终究要降低社会的购买力水平。因为拥有大量用货币来标志的财富的富人群体,他们的消费毕竟是有限的,这样资金就在他们的“财富”里沉淀凝固,资金的流量就逐渐减少了。就像糖尿病人血糖高了,含有葡萄糖颗粒的血供应不上微循环的毛细血管,后果就如总血量减少,造成肌体坏死。这在相对封闭的社会里比较明显。但尽管发达国家可以利用开放与全球的大循环来“洗血”(就像糖尿病引起严重肾病,用血透机器来洗血),结果终究是造成两极分化的全球化,使消费人力的资金极度萎缩,经济危机爆发。
而因为中国的文化经济一直是重在消费人力,所以,在太平盛世,通过观念消费品与服务的买卖,资金快速流动,使劳动力的平均价格相对生存消费品越来越高,个人用于生存消费品的支出占总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少,这样,社会的富庶度就越来越高。一般来说,资金流动一圈就会增值,一定量的资金流动越快,资本增值就越快,奥秘就在商品实质上消费的是人力而不是物资。
西方资本主义是在工业革命(大规模机器生产)后诞生的,用科技改进机器,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人力消费成本,以超平均生产水平来获得超额利润的思路,只能用于局部,在宏观经济上其实是此路不通。
亲,我已经阅读并点赞,我的《同行》,欢迎回访支持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