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想通了一个问题,在灵感状态下完成了《健康经济学道论》,搭建了“健康经济学”的逻辑框架。今晨(2013年8月24日),在朦胧中,又想通了一个问题,明确了“健康经济学”话语在当今世界的任务目标——回到农耕,唯此才是世界经济的根本出路
我迫不及待的起来打开电脑,先看时间,5时45分。我觉得这应该是一个载入史册的时刻。或者说,它以后真是载入史册的时刻,那么,你要从中看到人类真是被神灵(可以根据你的信仰以最高贵的名来尊称之)伟大的爱包围着、祜佑着,要感恩,像回头的浪子看到父母殷切期待的眼神那样感恩。这是我此刻的心情。
激动的心情稍稍平复,我现在可以用理性的语言来述说这个“发现”。
健康经济学捅破的窗户纸的:从整体来说,资金流通一次之所以能增值,来自商品上的文化价值——凝结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的人力。财富的增长来自人力的自消费,而不是来自物资的积累。这样,就把财富与物资脱钩,为物资消费型经济转型成人力消费型经济提供了理论基础。
最近二百多年来的世界,物资消费型经济已经使资源枯竭、环境严重污染,而且风险积累呈加快趋势,所以,提出“人力消费型经济”话语,有刻不容缓的救世意义。
但这一转型有个前提,就是确保生存消费品的供应,而且要把生存消费品的价格(也就是凝固在生存消费品上的人力价格)维持在一个相对的低水平上,这样才能使凝结在观念消费品上的人力价格有足够的上升空间。观念消费品(包括服务)的人力利率是相对生存消费品的支出而言的。怎么做到这一点,靠行政力量来调节吗?没有想好。
今天突破的正是在这一点上。
生产生存消费品的人力价格,一定不能在平均人力价格以下,要保持生存消费品的低价,只能在生存消费品的物资上动脑筋。今天想通的是要把物资分两类:一类是死的物资,一类是活的物资。
死的物资是自然界原来存在的矿产之类的质材。这类物资是越用越少。以物以稀为贵的法则,价格只有越来越高。而且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即使是取土造砖也会破坏耕地。而现在的工业经济就是把这类物资视为物资,离开了这类物资,工业经济就难以为继。提出观念消费品的最初动因,就是要减少对死的物资的依赖。但也许能减缓一点趋向恶化的速度,不能扭转恶化的趋势。但照此趋势,世界资源枯竭的末日为期不远。
还有一类活的物资,工业社会语境中的人虽然也一直在享用,但观念上对此视而不见。那就是农作物。由植物的天然属性,每年生长、成熟,产出的果实整体上一定比播下的种子多,人类就靠掇取果实与种子差的部分来养活自己。可以说动物是靠植物来养活的,而人能主动选取、培植植物,所以产量有一定保证。比开采矿产等所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较少,因此,从性价比说,比其它生存消费品要高。从环境角度说,有机农业几乎对环境没有负面影响。因此,农耕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中国社会几千年来靠农耕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因为农耕经济提供了生存消费品的坚实基础,所以只要没有战乱,观念消费就迅速发展起来,财富快速增长,出现太平盛世。中国近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除了政策因素外,也与农业因为品种改良(如袁隆平杂交水稻)等因素使粮食连续多年大丰收密切有关。
但活的物资也可能变成死的物资。如历史上游牧民族的放牧方式对自然草场的破坏,如现在对森林的过度砍伐。所以,不用农耕的态度去对待植物资源,一样会造成资源枯竭的后果。中国历史上,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斧斤以时入山林”,“不时,不食”(不用不到时令的农副产品)的明确意识。而游牧民族对自然物资不管死的活的,就是多多益善的撷取。因此,经济要想向健康方向转型,首先要观念转变。现在亟需要回到农耕经济的思维方式上。
由于工业产品与农业产品巨大的剪刀差(这是靠枪炮、殖民政策与丛林法则等话语营造出来的工业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不平等贸易造成的),使农业国家、农业国家里的农村以转向工业为前途、为经济现代化,结果是邯郸学步,弄得连路也不会走。或者像赌徒,初入赌场庄家可能给你尝到些甜头,上瘾以后,就叫你输得血本无归。
中国当下最堪忧的就是这种情况,世界其实也是这种情况。但中国有农耕文化的悠久传统,话语的深厚积淀,只要想明白了,转身也快,因为骨子里的东西,不是一百年多年时间能消耗殆尽的。而只要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的观念转变了,迷途知返了,何愁世界不走上正确的经济发展道路?毕竟这是逻辑推理能够证明其正确可靠性的经济模型,是建立在生生不息的物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型。在真理面前,所谓“工业社会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的谎言终将穿绷。托尔斯泰、舍伍德·安德森、卓别林都天才的预感到工业文化是个大问题,因此抵制工业文化。今天,工业文化的症结揭晓了。工业文化以它给经济带来高速发展、使财富迅速增长为立身之本。从经济发展的逻辑、规律上揭出了它的致命伤,它退出历史舞台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人是文化动物,人终究是讲理性的,所以,我相信这一听就懂的道理,应该是上天借我手赐给人类的福音。“天予不取,反受其咎。”人类没有那么傻,所以,我非常非常的兴奋。
及早的把这福音传播出去。我已经完成我的任务。现在就看众生的缘分了。借佛经的话说,“必有一大事因缘”。我的“发现”看上去是偶然的,但决不是偶然的。
我相信——
亲,我已经阅读并点赞,我的《同行》,欢迎回访支持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