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代》与《白日焰火》

  由中国文联组织编写的《2013中国艺术发展报告》26日在京首发,其中的电影艺术发展报告直截了当地痛斥了电影《小时代》的“伤风败俗”。报告指出,《小时代》以物质与欲望架设的“伪现实”,发散着充满商业气质的主观化、个人化情趣;影片以物质化梦幻的“现实”替代了厚重复杂的真实现实,以扁平化、符号化、庸俗化的人物形象肤浅地诠释友情、爱情和青春,而其中诸如对唐宛如种种夸张语言、动作的设计,以及女性对男性非理性情感冲动等,还使影片以某种恶搞式的“审丑”快感,引发带动年轻受众的庸俗情感与心理“共鸣”,这些都使影片内涵呈现了某种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上的偏颇。

  《报告》基本指出了《小时代》作为电影的种种不足,但中国文联作为一个大型官方组织,此番举动便带出几分“文艺霸权”意味。与中国文联一样,党报《人民日报》也曾多次撰文批评《小时代》,甚至带有激烈的“文革式”文艺批评话语。

  《小时代》作为电影,固然有它的诸多致命缺陷,然而,它却能堂而皇之的获得官方许可,并取得骄人的票房成绩,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若借用邓小平同志“黑猫白猫”理论来验证《小时代》,它确实能算得上一只“好猫”,因为太多“老鼠”心甘情愿的为它贡献票房。然而,核心问题是:观众是否有足够的判断力,能够用手中的票选出真正的好电影,而不只是成就“好猫”?对于这种“伤风败俗”的“好猫”是否该一棍子打死?若不就地正法,这样的猫多了是否会误导集体价值观?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关注下另一部仍在上映档期电影——《白日焰火》。我个人并不认为这是一部好到足够能拿“双熊”的电影,但换一个角度来看,它确实中国电影制作、发行、推广的一个典范。

  作为一部偏文艺风格的电影,《白日焰火》在国际上得到最高肯定——柏林电影节金熊、银熊双料大奖;在国内取得近年来同类型电影较好票房成绩。难怪有网友说,投资人看到这部电影会觉得“原来赚钱的电影也可能获奖”,创作者看到这部电影会觉得“获奖的电影原来还可以赚钱”。不论我个人喜好如何,这样叫好又叫座的电影,必须给赞。

  《白日焰火》在国内上映宣传时,片方极力规避其文艺片特性,而主要就其“悬疑”“爱情”因素做文章。这是投资方为争取票房的无奈之举,《三峡好人》《图雅的婚事》就已有前车之鉴。电影作为商品投入市场,投资方极力争取创造更大商业利益,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片方否认《白日焰火》是文艺片,而大力宣扬“悬疑”“爱情”(或说“暴力”与“性”)等商业元素,却是中国电影市场的悲哀。

  《白日焰火》与《小时代》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创作初衷不是迎合而是引导观众的。作为一部成功的艺术电影,它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追求;作为一部有商业追求的电影,它在艺术追求基础上添加了一定的商业元素。在电影市场运营模式下,《白日焰火》坚持艺术标准第一,商业标准第二,走的是一条不卑不亢的艺术与商业结合的道路。

  《小时代》在市场运营模式下能够一部接一部的上映,并取得极佳的票房成绩,这是中国电影观众的抉择,行政力量不该做出任何干预。国家意志如果真正想在电影方面“引导”价值观,推动中国电影整体艺术水平发展,就应当放宽政策,扶持优秀电影创作者,然后将审美选择权完全交给观众。

  允许《小时代》们进入院线,同时鼓励更多的《白日焰火》们异军突起,这才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电影发展正规。作为一名持续关注中国电影艺术发展的电影爱好者,如果一定要在《白日焰火》与《小时代》之间做出选择,我定会毫不犹豫的给前者贡献一份票房,而绝不为后者浪费一分钱。这才是中国电影市场良性发展之正道。

  前几天看凤凰文化一篇文章《2014——中国文艺片崛起元年》,文章说的有些夸张,期望有些天真,但也算电影人的一种集体诉求。在当下审查制度与市场价值取向夹缝中步履维艰的中国文艺片何时迎来真正的春天,仍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2014.4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