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宰业、酿酒业、歌舞妓院、毒品业等,佛教认为都不是正业。所谓正业,就是正确的行为,要符合佛陀的教导,而杀生、偷盗、邪淫等都是恶行。所从事的行业要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他人,能推动社会积极向上发展。这样的行业才是正业。
一个行业或一个企业能数百年持续发展下来,肯定是因为它能不断地有利于社会,所以才会立于不败之地。相反,有的行业对环境、对社会有害,那么它就是夕阳企业。你看品牌老店往往是药店,要么是出版社,这就是因为它们都能长久有利于社会和大众。
佛教要求我们选择的行业,一定要符合正道,一定要有利于社会,这样就会真正利益自己并利益别人。
人我和同的销售之道
在进行关于销售之道的分享之前,我们先来简单说一说佛教何以可以言商。众所周知,出家人要修行的正果自然是要六根清净的,那么追求六根清净的修行与言商、言世是不是冲突的呢?
其实在佛教看来,只要是正业,都是敬重而且圆融的。因为佛教从来不是独立存在于这个世间的,要弘法利生,一无农民种地,二无工人织布,三无商人促进社会的发展,试问我们如何立身?如何修行?如何弘法?那么既然我们接受四众的供养,就应该用善知识来回报四众,大家有生活、工作、学习、婚姻中的困惑或问题,当然可以与我们互动。正是由于大家的共同努力,才成就了弘法的事业,佛教也才得以生生不息,绵延至今。
佛陀曾经接纳迦陵长者与频婆娑罗王共建的竹林精舍以及须达多与祇陀供养的祇树给孤独园作为弘法的道场。在竹林精舍中,佛陀宣说“布施”之义,收得舍利弗、目犍连等重要弟子;而在祇园精舍中,佛陀更是广说佛法。佛涅槃后,他的弟子还聚集于此,集结佛经多部。由此可见,佛商渊源有自,从不是以分裂或抗衡的关系相处的。
既然是这样,那么今天我们从佛教的理念来谈销售之道,也是可取的。
《逐步销售》这本书的作者,曾经来我们寺院。我跟他沟通过几次,当时作者的初步想法是想在书中阐述如何销售,如何与人沟通,如何让人成交等实用技巧,这诚然是非常有益的做法。但是我跟他讲,如果你想让这本书得到其它行业的认可,甚至连哲学家、文学家看了也有启发,那仅仅停留在“术”的层面还是不够,应该要提升到“道”的层面来分析。
你们可能要问了,所谓的“道”又是什么呢?在最高的意义上,道当然是形而上的,但是沉降到人生的层面上,“道”就是规律,就是“德”。我们做销售的时候,有没有符合人性的规律呢?有没有符合道德律令呢?这才是我们应该在更高的层面上思考的问题。
我曾经给安利讲过课,那一次我分享了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销售以前,首先要问一问自己对这个产品有没有使用过,自己对这些产品的性能了解多少。如果这个产品是对你有益,然后再由己及人,给别人送去福音,这样就自然会有许多的回头客了。
理想的销售应该是长期的,应该是不断辐射的。但是在实践中,多少人就是在做一次性的销售呢?多少人在销售中,总是不遗余力地卖了一件产品就再也卖不出第二件呢?为什么现在销售培训那么火爆?从业人员既然需要被培训,就说明他们在实践中还是产生了诸多问题,因此才有培训的诉求。
在销售业中,有多少人真正“相信”自己所做的产品呢?如果自己都不相信自己销售的产品,那怎么能够做到多次销售甚至累积型的销售呢?
在最高的销售境界中,销售者应当与销售物之间形成一种“对话”关系的,甚至两者应该是混融的。产品在销售者的生命之中具有至深的意义,销售者才能自然地将产品推介给更多的人,而产品的使用者又会成为产品的二次、三次推介者,使产品深入到家家户户的生活之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大家来到香海禅寺,看见这里朱楼错落,道路畅达,水流依依,诸佛庄严相好,仿佛从来便是这样。殊不知当我刚来到这里的时候,只有一个残破的殿堂,此外尽是荒芜,断垣残瓦,狼藉一片。有人会疑惑:你们又没有销售,除了政府的扶持,是从哪里得来的捐款造起今天的寺院呢?其实,我们只是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不断地把爱与我们的理念传播给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不论是谁来到香海,我们都会想着如何去为他服务,能从思想上去关怀他,或者站在他的角度上,去为他做一些事情。
当你把自己的人生定位在奉献和付出上,虽然刚开始的时候,的确是我在付出、给予、布施,但到最后往往得到果报和福泽的也正是自己。这不是一种权谋,教你怎样去获得,而是要学会付出,心地一尘不染地付出。至于果报,那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强求如此,不强求也是如此。
如果总在种地的时候拼命想着要收获多少庄稼,那精神就不能集中在耕耘上,最后收获的,就自然是非常少的粮食了。
除夕之夜,我收到了几百条祝贺新年的短信,但是在这几百条的短信当中,真正能让我好好看下去的却不超过十条。可以说,如果这也是一种自我销售的话,那么只有百分之一的人成功了。你在发这个祝福短信之前,先要想一想自己的手机里存的都是什么样的短信,删掉的又是什么样的短信,那些写着新年快乐、恭喜发财、日进斗金什么的,是不是很快就被删掉了呢?为什么删掉这些?因为这种问候没有任何价值。一不能教人开怀,二不能教人义理,三不能给人温暖,那留着它们有什么用呢?
从这里就可以解读到一个关于销售的基本规律。就是以客户之需求为出发点,如果客户求的是鱼,你不往水里去寻找,反而爬上树去,那你说这样的销售能成功吗?
在此基础上,你给客户怎样的第一印象,可以说就是“术”的问题了。闹市中每条街上都有那么多的店铺,如何把行人的眼神吸引到你这个店里,这是你要下功夫做的;你跟客户打电话的时候第一句话怎么说,用什么样的语调,也是值得研究的。你必须先要了解你的客户,他们是什么样的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在什么时间段心情比较好,他们能够接受怎样的话语方式等等。
很多人认为销售很难,那只不过是你还没有把握好要点,不得要领而已。很多人印宣传品,往往喜欢非常详实地印上这是某某公司什么产品,放上照片,还要加上很多专家的宣传词,印上很厚一本,又找很多人去发,但结果往往收效甚微。这是为什么呢?你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想一想,当你那么热切、那么急迫地去宣传一样产品时,说明了什么呢?只能说明这个东西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好,所以才要不惜重金去宣传啊。
一些外国的药妆品牌,从来不在国内做广告,但是他们的产品卖得非常好。他们的口碑已经在消费者的使用中被无形地树立起来。他们的宣传册上只是印着这个产品是怎样生产的,从哪里取样等等,看上去像一本科学手册,但就是非常有说服力。他们从不吹嘘自己的产品,也不找人代言,但是每一个用过他们产品的客户都自愿地成为他们的代言人。
我们寺院的所有宣传品,很少有人把它随便扔到垃圾筒里面,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在我们的小册子上,有90%都是对四众很有裨益的智慧故事或者短语,看了以后真的能够使他们得到收获。很多人跟我讲:你们的小册子我已经拿到了,我一天到晚放在口袋里,随时随地拿出来看,有的故事读过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乃至读了几十遍以后还在读,每读一遍都有受益。当他看了前面90%的内容以后,再来瞄一眼后面10%关于“下蛋的鸡”的宣传,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你的产品,你对客户的服务是他们所重视的那个“鸡蛋”,只有鸡蛋好吃,人们才会顺便来看一看这只“下蛋的鸡”,不是吗?
我刚到濮院镇的时候,问三轮车夫知不知道香海禅寺,得到的答案都是否定的。但是就在这几年的时间内,我敢说濮院大部分的三轮车和出租车肯定都知道香海。这就是因为我们不断用感恩、奉献的精神来感染更多的人,让他们尊重甚至接受了我们的理念。
不要认为销售很难做,或者客户很难弄,问题就出在市场、客户的身上,实际上从佛学的角度来讲都是由于我们的内在还没有降服自己,所以自然无法去降服别人。当你把内心当中的思想境界修炼到圆满、喜乐的状态之后,只需站在他们面前,你所展现的那种笑容和姿态,自然而然地就能让别人折服。
传说佛陀曾率千余弟子往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闻之,在城外竹林迎接。君臣远远见到佛陀徐徐而来,法相庄严,态度安详,便受到震慑,心知这释迦族的王子已修成正果,于是趋前顶礼佛足,敬问安康。这就是圆满的状态和从容的形貌所展现出来的内心了,外表只是内心世界的显现,因此,我们想要度人、劝人、说服人,首先就要修自己的内心。
以心书写自己的历史
这个世界上,到底什么生活是最舒服的?其实这个根本没有止境。反而因为比较,你的内心永远都得不到平衡。
在日本,很多人并不想当老板,而想当员工。因为员工很轻松,没有那么多负担。五天班上完,工作一撂,就可以开着车去旅游。不要认为当老板很风光,那是因为你没有体验过老板的滋味。可能赚了十年的钱投资进去,最后却变成泡沫,那时哭爹喊娘都没用。
找一个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去生活吧。也许我只适合扫地,那我就好好把地扫好,每天按时上班下班就行了。这样也可以养活自己,不用去操心股市风波、房地产的行情,不用每天提心吊胆的,不是也很快乐吗。生活要快乐,就是那么简单。
所谓“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中国的企业平均寿命只有3.5年,就是因为很多人不安分:我要创业,我要当老板,我要干嘛干嘛。于是就把老妈的钱借了,把亲戚朋友的钱借了,能借的钱全部借来,胡乱投资,结果破产了。
所以当你不能正确定位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的时候,人生就会出问题。但是反过来讲,如果这件事情因缘成熟了,那你也不要害怕,可以去尝试一下。
就像我原来在普陀山教书,后来下海跑到这里来。当时跟我一起来的还有一个师兄。那时有个老人家整天管我们。他是抽签算命看卦的,说是政府派他来这个寺院管我们。我们出门还要向他请假。我的师兄才来没几天就跟他吵了七次架,最后很生气说再也不来了,就走掉了。
当你有着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方向的时候,这些纠纷其实都是小事。你如果把这些小事当作一个天大的事情来面对,那驱赶你的永远是你自己,不是别人。
比如我现在管理香海禅寺,但是我不觉得自己就是寺院的主宰者,只不过是带领大家共同去完成一件伟大的事业。
这就是对自我的正确定位,正确的定位就是“安住”。禅修就是让你时刻能够觉察自己,任何时候知道自己的位置,知道该提起什么,该放下什么,这样你的心就能安住。当你的心能安住,生活处处都充满着喜乐。
禅修结束以后,大家回到社会上去,走路、吃饭、工作、交谈,随时随地都要让自己安住下来。当你发现你的心游离失散的时候,就赶紧提醒自己,要收回来,专注眼前。
所以从现在开始,就要培养这样的觉察力,时刻觉察自己的身体、情绪、行为等等。当你不断这样去做的时候,你会发现,我们的身心在某个层面上其实是可以掌控的,我们可以主宰自己的身心状况,乃至主宰自己的命运。
“义工银行”的思考
首先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企业责任的问题。
企业规模很小的时候,领导人不考虑社会责任的问题,对社会也不会有多少消极影响;但企业做大了,企业的决策和领导人的风范常常会成为新闻的焦点,这时你考虑问题就一定要站得高,看得远。
就像一个塔尖,越是顶端的人,底下辐射的面就越大。所以企业越大,你的德行就要越厚,才能承载这么大的事业。就像一艘万吨游轮,需要很深的水去承载它。这水就是我们的德行,德行就是我们的人格魅力,文化修养,我们内在的素质和高瞻远瞩的品质。
浙江有很多私营企业为什么会走入瓶颈?不是他们不聪明,也不是没有魄力,其实就是格局问题。他们不愿意放开原有的经营模式,不愿意让企业的利益面对社会,只是局限于自己家族的利益和个人的得失。
那怎样放开手脚让企业进一步向前发展,就是要我们不断地把思维格局打开。我建议在座的各位企业家,有空读一读《孙子兵法》和《道德经》。带兵打仗跟我们领导企业有很多共通的地方,因为真正的智慧在人类的所有事业上都是适用的。
前几天国家统战部在复旦大学做关于未来佛教的调研工作,复旦大学宗教研究所就在全国选了四个寺院来做研究,分别是北京的龙泉寺,苏州的西园寺和东林寺,还有就是我们香海禅寺。香海禅寺名不见经传,原因就是我们提出的很多理念突破传统,具有现代意义。
前段时间,我们在上海成立了一个“义工银行”。理念就是,人在年轻的时候做些公益事业,把服务作为资本存下来,等到我们老了,就可以支出来让别人来服务我们。
我们寺院旁边有个敬老院,那些老人每天就搬张凳子坐在门口晒太阳。其实他们还可以做些事情,还能力去帮助别人。所以“义工银行”的理念,只要我健康,我就是社会的一个资源,就不应该浪费掉。
企业家如何学习六度
佛教的思想能给我们智慧的启示,需要我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不断地去总结和超越。我们可以用佛教的“六度”思想来修正自己的人生。这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
如何从最初的愿望抵达目的地呢?佛教讲,一个修行人从发心开始,直至最终达到觉悟,中间就要做这六样功课。
1、布施
不求回报的付出,就是布施。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无畏施就是宁可舍掉自己的生命去帮助别人。企业家真正能做到这点的时候,你的事业和人格魅力,就会让人刮目相看了。
中国有两个字叫“舍得”,舍掉越多,得到的就会越多。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去奉献自己,最好把人生就变成一个不断付出的人生。
“打开心量,放下自我,活在当下,奉献真爱”,这是我曾经在交大和同学们分享的主题。心要打开,像虚空一样没有局限,不管是丑、恶、染污、清净,都能包容和接纳。作为一个有愿景、有大格局的人,他的心胸一定要像虚空般宽广。这样才能将各种各样的人凝聚在你的身边。
物质的布施,其力量反而是最小的;布施知识、精神、理念、技术,会有更大的功德。古人说,给人以鱼,还不如教会他钓鱼。所以我们要学会把爱、包容、智慧传播给他人。
文化是有足够的力量来管理我们的企业,但是我们没有那么大的凝聚力让他们凝结成一股绳。我们有很多顾虑,很多东西放不下,自私自利堵在我们的心中。
佛陀在因地修行的时候曾经“舍身饲虎”。这在我们听起来是很不可思议的事情,佛陀之所以勇于舍弃自己的身体,就是他认为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也正是这样,才成就了佛教延续几千年的思想传承。一个能屹立几千年的组织,不是简单的事情。我们的企业能不能做到这点?
台湾星云大师说,一生当中,如果你有那么一两次把自己所有的财产,把身上除了进监狱可以带走的东西,都能全部舍下,重新再来的话,你的人生境界就会跟之前截然不同了。
所以我们第一个就要学会布施,不断地把我们最爱惜的东西看淡,放下。放下不等于放弃,放下是将你内心当中腾空,然后以更大的力量去面对他。
2、持戒
人应该要树立一些不可触碰的戒条。比如要遵守国家的制度,遵守自己道德的底线,遵守什么东西是可做的,什么东西是绝对不能碰的。
佛教有最基本的“五戒”。“杀生”,佛教的不杀生是指不杀人,杀人是犯了根本戒。当然并不是鼓励大家去杀小动物,只是有主次之分。“偷盗”,人家没有答应给你的东西,拿走的话那就属于偷盗。“邪淫”,夫妻之外的性关系属于邪淫。“妄语”,就是讲谎话,不诚实的话。“饮酒”,佛教为什么倡导不饮酒呢?因为饮酒会迷失自己的智慧,佛教特别注重智慧。酒喝得迷迷糊糊,就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了。
戒律就是保护我们的慧命。
3、忍辱
忍辱并不是懦弱,而是最高的人生境界。当你的心量足够大,才能包容别人,这种包容就是忍辱。
在团队中,你想让团队和谐,关键就是修忍辱,接受别人、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包容别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点,真正的领导者应该引领大家往同一方向走,何必斤斤计较细枝末节。
4、精进
精进就是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精神,就像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不需要太聪明,重要的是坚持向一个方向前进。我们寺院有块六十多亩的地,准备要盖一个禅修学院。要办这么大的禅修学院,那就要从现在做起,坚持举办禅修。禅修学院的架设,就是要从现在一点一滴做起来。因为任何一个伟大的梦想,都如聚沙成塔,一点一滴做起来的。
5、禅定
禅定就是静虑。让自己安定下来,思想做个过滤,把不好的东西过滤掉,好的沉淀下来,成为我们的能量。
《陋室铭》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静下来身心才会柔软。刚才有位同学问如何轻松自如的微笑,身心处于柔善的状态,自然就会流露出动人的喜悦。
禅定就是调伏我们烦躁不安的心。我们时刻都能享受禅修。第一,全身放松。第二,把心收回来。坐在这里,就不要去想别的东西。我的心、我的身体、我的呼吸融合在一起。第三,做几次深呼吸,深深地吸气,吸到尽头,憋住几秒钟,再慢慢吐出来。当感觉到很疲惫的时候,用这个方法很快就会恢复精神。深呼吸一定要吸到气一点都吸不进去为止,吸到全身绷紧;吐出来时要做到轻、长、细、缓。
6、智慧
智慧就是“道”——事物存在的最基本的规律。佛教讲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变化的、生灭的,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当你以短暂、生灭、幻化如泡沫的这样一种认识去面对一切的时候,你就会珍惜现在,活在当下。一切俱在变化生灭之中,唯一能够把握的就是我们现在所拥有的。
《功夫熊猫》中讲到功夫的最高境界是一张白纸。人生也是这样,我们要懂得如何通过一张白纸去描绘自己的人生,可以有无限的空间去想象,在这里面你可以尽可能地去创造发挥。
吃亏是福,这也是一种智慧,自己姿态很低,很包容,就可以站在别人无法理解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古人有句话叫“大智若愚”,真正智慧的人都很木讷。
很多人会把各方面算得很精,其实你算得再精也总有失算的时候。佛教中有句话叫“贪欲之人如仰天而唾,反唾己身”,就说贪心的人就像对着天空吐一口口水,最后口水没有吐到别人身上,而是掉到自己头上;“贪欲之人如执火炬,逆风而行”,最后也是反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