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泽芸《曾经的远方,如今的家》

  这个温煦的阳春四月,一封只有短短十个字的辞职信,却打动了无数人的心。那位河南女教师可能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她的十个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仿佛是早春一缕杨柳风,将无数人麻木冰封的心之河,吹开了一个小小的坼裂。那坼裂下面,汩涌着的,是想挣脱羁绊、奔向远方的生命春水。

  是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十来年前,一位刚刚走出校门,参加工作仅仅半年多的女孩,面对日复一日感觉没有激情的工作,萌生了去意。

  她对父亲说:“我想辞掉工作,去远方,去上海。”

  当了几十年中学教师的父亲反对,父亲说:“你这可是铁饭碗,砸了就再也没有了。再说上海那么远,那里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没有工作,你一个人去举目无亲,怎么生活?”

  妈妈更是反对,妈妈说一个女孩子当个教师稳稳当当,挺好。

  她也知道挺好。

  但那种完全可以预见的安稳,那种完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是她内心想要的——过几年,嫁个人,一般就是同行,然后就是上课下课,时光流逝四十年,退休,老去。

  就这样。守着一个几分钟就能够绕遍一圈的地方,一辈子。

  十七岁就能预知七十岁的生活。这不是她内心想要的。

  她想去远方。她想去上海。那是凝聚着她儿时大白兔奶糖的一个遥远的梦。

  她给父亲写了封信,她说爸爸,您的担心我能理解,我心里很清楚我在做什么。我知道去远方,去上海,会有颠沛流离在等我,会有披星戴月在等我,也会有炎凉冷暖在等我,更知道会有命运未卜在等我。但我仍然,选择,去远方。

  选择远方,就要用强大的内心力量去应对各种各样的挫折,各种各样的受伤,各种各样的冷漠,各种各样的疼痛。然后,将这些伤,在静默时候,让它慢慢结成痂,成为一处更为坚实的心的壁垒。有了这处坚实的心的壁垒,就算以后人生中遭遇再大的风浪,我也会从容面对。年轻人需要历炼、需要摔打、需要闯荡,大不了闯个头破血流,那又怎样呢?青春没有体验过疼痛辛苦,就不能更好地体验快乐与收获。

  感谢她开明睿智的父亲,他终于同意了我的选择。

  ……

  那个秋阳照耀的下午时分,一位尚显一脸稚气的女孩,手里提着一个简陋的小行李箱,从空气污浊的长途汽车上下来。经过十多个小时的颠簸,她稚气未脱的脸上有着疲惫、紧张和迷茫。

  她朝四周一望,顿时一阵眩晕,四面八方高耸入云的摩天高楼,她记得她上师范时的那座小城最高的一栋楼叫物资大厦,她亲自数过,七层,那时候走在底下,觉得好高啊。

  来到上海,才知道原来世上有比它高得多的摩天大楼。

  好几年后,她偶然一次听到郭敬明说,他说他记得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进入复赛后,平生第一次离开家乡的小城,来到繁华万丈的上海滩,当他乘完地铁,从上海人民广场地铁口上到地面,他顿时吓傻了,四面八方的摩天高楼,最矮的那栋都比他以前见过的都高。

  但她远没有郭敬明幸运,郭敬明新概念获奖后没过几年,他就成了声名显赫的小四。

  而女孩从长途汽车上下来之后,找了个汽车站旁的小旅馆安顿下来,就开始了艰难的找工作之路。

  她去书报亭买了份《人才市场报》,才知道原来没有大学本科或以上文凭,在上海,几乎什么工作都找不到。

  转眼十来天过去了,工作还没有一丝着落。寄出去的简历,一律泥牛入海,没有一丝丝回音。

  冷暖炎凉,悉数心中。

  一天她在人才市场报上看到说展览中心举行大型秋季人才交流会,她毫不犹豫直奔去上海延安中路1000号的展览中心,一进人才交流市场,她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

  ——数千平方米的展览大厅,人头乌泱乌泱的,她也挤了进去。

  她看到旁边求职者制作精美的一大本简历,再看看自己只有一张A4纸的简历,再看看人家简历封面上什么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上海财大……她想完蛋了,在这个地方,她一丝一毫竞争力也没有。

  那一天,她什么收获都没有。

  数年之后,她在一家港资公司工作,经常听到粤语。她常常听到几句粤语,颇为感慨。其中一句是:“揾食艰难”(发音类似:温食干难)。意思是说,谋生不易,生活不易。还有一句:“捱到金眼火眼,仲唔系为咗揾食!”意思是说,把眼睛都熬红了,还不是为了挣一口饭吃!

  她想起她第一次走进那个几千平方米的人才交流会时受到的震撼。她觉得那场景就像看电视纪录片里非洲草原上角马群的涌动奔腾一样。那些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们,已经卸下了天之骄子的光环,汗流浃背地挤来挤去,将自己包装精致得像企业竞标书一样的简历送到用人单位招聘者手中。

  而招聘者简单地瞟一眼,就放在一边,说:“我们研究一下,再通知你。”这样的回答等同于废话。她揣度,那些精美如标书的简历大部分的命运大概都是按几角钱一斤的价钱给了废品收购站吧。

  而她那只有一张A4纸的简历,就更不用提了。

  她甚至开始有点隐隐后悔自己辞了老家工作。

  然而开弓已无回头箭,既然选择了远方,这就是宿命,也是必然。她咬咬牙,又钻进人潮之中。看到稍微靠点边的职位,她把简历递上去,对方看了看说,你是学师范的?不对口啊。

  她不甘心,第二天又跑去人才交流会,跑了大半天,还是一点收获也没有。

  到午饭时间了,交流会上人少了很多,她走到一个台阶的角落处,拿出一瓶水,一块面包,几分钟时间把午饭解决了。解决午饭之后,她就在人已不多的求职摊位前仔细看,没想到还真被她看到了一个。

  一家中新合资的文化公司招聘脚本文创人员,看公司介绍知道这是一家动画公司,远景目标是成为“中国的迪斯尼”。对脚本文创人员的要求是具备较强文字创作功底,有童趣并且想象力丰富。最让她开心的是,没有“本科以上文凭”这几个冷冰冰拒人千里之外的字眼。工作人员大概都吃饭去了,她把公司地址抄了下来,她决定主攻这家公司。

  她从行李箱里拿出从前在学校发表的二十来篇文章的样报,除了师范和中学时发表的,甚至把小学作文选上的那几篇也放进去了。

  那些小文章,十多年后她再看,真是稚嫩得不忍卒看,她不禁哑然失笑。但它们却在不久的将来,实实在在地帮她度过了难关。她把那些文章复印了下来,然后把简历也有针对地修改了一下。

  二十来篇发表的小文章,一篇篇看着不起眼,可一复印装订起来,还真像那么回事。她跑到邮局,用挂号信寄了出去。

  回音比她料想得还快,一星期后她就接到了面试通知。

  面试主要为笔试,笔试的时候,除了她,还有九个人。笔试后又进行了最后一次复试,她竟然被录取了!

  后来她才知道,她竟然糊里糊涂地“打败”了好几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

  就这样,她开始了在上海的第一份工作。公司包一顿午餐,但不包住宿。她口袋里的钱已所剩无几,为了省点钱,她在离得很远的郊区租了一间小房子,上班要换三趟公交车。

  每天晚上回到租处已经很晚了,她觉得在外面吃贵而且吃不到东西,她就买了个小煤油炉自己做点简单的晚饭吃。

  夏天酷热的时候,下班路上买了点肉,晚上炒熟,想留着第二天再吃一顿,就把肉放在脸盆里用凉水漂着,第二天下班回来闻闻,肉坏了,不能吃了,只好倒掉了。

  是有些辛苦。说不辛苦那是矫情。

  ……

  那年,那位一脸稚气从长途汽车上下来的女孩,就是我。

  就是此刻,在写字台旁,记录心灵的我。

  如今的我,已在上海这个城市工作生活十余个春秋了。我喜欢她充满生命律动的节奏,我喜欢她蓬勃向上的朝气,每一天的黎明都充满了新的希望,每一天的日落都凝结着收获的喜悦。

  我已经在这个城市拥有一个幸福的家,两个可爱的孩子,自己喜欢的工作,彼此真诚鼓励的朋友们,还有读书写作这个业余爱好,以及对于梦想的坚持与守望……这些,都让我的每一天充满喜悦、激情、热望。对生命、对生活,怀着满溢的感动与感恩。

  那天看余华的《活着》,他说:“活着不是为了别的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生命本身可以承载千钧一发的力量。”

  而我想说,青春不是安逸的青春,是为了汗泪交流而青春,青春本身可以承载千钧一发的力量。

  曾听一位我很敬仰的前辈说过,生活没有捷径,唯一的捷径,就是你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

  我喜欢这句话。

  我觉得这句话,可以让我们颠沛流离、前路未卜的青春,慢慢一步步走向成熟、走成笃定、走向稳健。

  虽然说,不够悲伤,就无法飞翔;没有梦想,又何必远方。但那远方,总是有一团小小的萤火,在那里隐隐绰绰。那就去追吧,勇敢地去追。

  因为,青春本身,可以承载,千钧一发的力量。因为,青春,以及远方,原本都属于汗泪交流。

  就像上海,这个曾经让我汗泪交流过的城市,她是我曾经向往的远方,如今,是我温暖的家。

  我深深地眷恋她,并且,感恩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