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祖昌《小游略记》

  趁着年休假最后一天的假期,准备外出小游一番。

  早晨5点半醒来,躺在床上,思忖着一天的安排。昨天的天气预报说今天有雨,只打算到福州路上的上海书城买二本书,其它的看天气再说。

  6点了,天色开始见亮。起床、洗漱,开窗通风。拉开窗帘一看,出乎我的意外,太阳已经升起,天空泛着红晕。云层虽有点厚,可鱼鳞状的云,层层迭迭,错落有致,在太阳的照射下,更显立体感。

  天气的变化,也改变了我出行的计划,先到外滩,再到书城买书。

  吃了早饭,整理好房间,把晚饭要吃的东西准备好,匆匆登上55路公交车,开始了一天的小游。

  到了外滩,不尽有些失望,清晨好好的天气变阴了,不见一丝阳光。气温不算太低,天气预报说今天的最低温度为7~8℃,但初冬的风吹来还是有些寒意,从开着空调的公交车下来也不惊打了个寒颤。这时海关大楼的钟声响起了《东方红》的乐曲,抬头望去,9点半了。

  已经入冬了,外滩的树不再繁茂,花也早已凋谢。漫步在观光平台,浦江两岸的风景却也依旧。虽少了阳光、云彩的衬托,但一点没减少两岸建筑的风韵和精彩。浦西的万国建筑那花岗石墙面的厚重以及经过岁月历练的经典,似乎在诉说着外滩的前世今生。远远望去海关大楼、浦东发展银行、和平饭店、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的招牌和LOGO,它似乎又在告诉人们,星转月移,物是人非,曾经的十里洋场早已成为历史,中国人早已主宰了自己的命运。

  天虽阴沉,黄浦江对岸那幢金黄色墙面的高楼依然熠熠生辉。东方明珠电视塔、金茂大厦、国际会议中心、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大厦等一幢幢现代化、标志性建筑是上海改革开放、高速发展的缩影。浦东在长高长大,上海在长高长大。何止是浦东、何止是上海,它分明在告诉世人,中国正在长高长大,只是还不够壮,我们还得韬光养晦,还得有所作为。当我们强壮的那一天,可以骄傲地对世界说:中国,强大了!

  看看浦东,回望外滩,那现代和古典、时尚和经典的建筑在黄浦江两岸交汇。观光平台上游人如织,各种口音、各种肤色在这里交融。开放、包容、中西兼并、海纳百川,这不正体现上海这座城市的特征和精神吗。

  10点30分了,告别了外滩,来到了与外滩有着渊源的外滩源。这里行人稀疏,路边的小教堂静静地伫立着。一对将要踏上红地毯的新人正在拍婚纱照,看着他们甜蜜、温馨的各种POSS,心里默默地祝福他们。这里,路灯、建筑都是英式的,这隐喻着此地曾经是英国人的租界;也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历史。走在青砖路上,仿佛徜徉在英伦岛乡村小镇上。这里有一种宁静、安逸的氛围,也有一种怀旧、异域风景的情调。在繁华、喧嚣的都市里,有这样一个静谧小天地,我称它为都市里的桃花源或香格里拉,不为过吧。境由心造,只要有这样一份心境,你也一定会有我同样的感受。

  在外滩源逗留了半个多小时,又回到了外滩,只是从观光平台换到了对面的人行道上。

  我走得很慢,不是累,只是不想错过路边的风景。近百年年沉淀下来的经典建筑值得我慢慢品味,现代都市的街景也值得我慢慢欣赏。路边行人有的行色匆匆,有的悠闲自在。各地口音、各种语言的交织声,听来使人悦耳。各色人群、各款服饰在街市上穿梭,给外滩更增添了一抹色彩。偶尔会有人轻声的对你说“外币调伐”,当然还有煞风景的乞讨者,这仅仅是都市风景中小小的瑕疵,无损于缤纷的世界。最吸引我的是路边的橱窗,ROLEAX手表、AMANI服饰的橱窗布置的典雅、庄重,经典建筑里装饰着经典品牌的橱窗,可谓相得益彰。橱窗玻璃映照着浦东现代化的建筑,也算是经典与现代在这里碰撞和交融吧。

  不知不觉走到了中山东一路福州路口,看到人行道上花坛里的花很美,我拍了一张以花为前景,背景是浦东建筑群的照片。拍完照,准备结束外滩的浏览转到福州路去。刚一转身,看见一个小女生举着相机对着我拍照呢。摄影嘛本来就是如此,我在拍风景和风景里的人,她也在拍风景和风景里的人,我不也是风景里的人吗。拍完了,我们相互会心地笑笑,走了。过后想想,我哪里值得被人拍呢,相貌?穿着?都不会吧,可能我对生活中美的捕捉与执着值得留在她的镜头里吧,但愿如此。

  沿着福州路朝西走。在江西中路等绿灯过马路时,无意中看到马路斜对面江西中路181号“艺术门”画廊。过去看看吧,也许有作品展览呢。

  这画廊规模很小,展览着三位画家大约20幅左右的画作,都是些抽象画。抽象画不好懂,粗略的浏览了一番,大多没看懂,其中有两幅画略有感悟;一幅是油画作品,画名为“西递的早晨”,西递不就是皖南的古村落吗;那堆积着各种油画颜料的画面,绿色为主色调,揭示了古村落散发出的勃勃生机;还有那些沟壑,仿佛就是村落和田野,我这样解读着。另一幅是组画,共四幅,每幅画面大约1平米大小,分别用粉红、大红、墨绿和白的颜色涂满,没其它内容,画名叫作“厚重——春,厚重——夏,厚重——秋,厚重——冬”,我以为作者是想表达对春的温馨,夏的热烈,秋的深沉,冬的冷峻的季节感受。

  出了画廊继续往西走,到了上海书城,直奔三楼。在营业员的指点下,很快地找到了“《冰鉴》大集全”和余秋雨的《中国文脉》一书,就买下了。或许是工作日的缘故吧,上海书城的人不多,但网上书店和电子书籍的冲击也是不争的事实。说真的,为实体书店的未来,心头也起了一丝小小的担忧。

  已经是下午1点30分了,因为天气不好,准备回家了。

  走出书城大门,天气已经放晴。“怎么搞的,这鬼天气,”心里这样想着。上午还是阴沉的脸,现在却阳光明媚,这么捉摸不透,变化无常。这不确定性大概就是大自然的秉性吧,一切由不得你,你改变不了它,只能适应它。想想人生也不是如此吗,人生就是在不确定中践行,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生理和心理的准备,做好生活和精神的储备,去应对不确定的明天。把握好今天的生活,明天命运会安排。

  初冬的阳光虽没有春天的温馨,却也有一番暖意。走在福州路上,一股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各种书店、文化用品商店鳞次栉比,路上的行人手里捧的、肩上背的,大都与书有关。浸淫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怎不使人激起对书的热爱,对文化的敬重。

  这么好的天气,就回家了吗,好像有点可惜。田子坊,立刻在我脑海中呈现,久闻其名,著名画家陈逸飞曾在那里设立过工作室。今天身体的感觉还可以,不怎么累,乘地铁过去也只有5站,不算远,就这样决定到田子坊去。

  走进田子坊,这才感觉到什么叫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市井与时尚的交融,民族与世界的融合。在弄堂里逗留,低头看见的满眼是时尚小商品、酒吧、咖啡馆;当你抬起头往上看,说不定在你的头顶上正好是当地居民晾晒着内衣、内裤之类的东西。当你站在墙角边小憩,冷不防会有没拧干的拖把正滴着的水往你头颈里钻。蜘蛛网般的电线,似乎遮盖了半边天。低矮的瓦片房经营着酒吧,狭窄的里弄放着露天咖啡桌。饭店、咖啡馆门口的服务生操着不太熟练的英语,在招呼着老外,希望能拦来一笔生意。这里,人声和音乐声混杂着,有人对我微笑,有人对我拍照,这时,已经分不清我是游客还是风景。此时,我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我已经融入了田子坊。

  4点了,感觉有点累,冥冥之中告诉我,该回家了,期待下一次再来。游兴正浓的我也意识到,田子坊不是一次能看够的。田子坊不是一杯水,当你口渴的时候可以一饮而尽。它是一盅酒,一盅夹杂着上海老酒、威士忌、葡萄酒,存放了近百年的陈酒,不是一次就能尝够它的醇厚,不是一次就能闻尽它的香浓,它需要慢慢的喝、细细的呡,才能真正品到它的味。

  走出田子坊,太阳已经西斜,阳光不再温暖。

  起风了,是回家的时候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