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混精神的式微——《老炮儿》观后感

  没怎么看过管虎的电影,《杀生》算一部,《老炮儿》算一部。《杀生》讲一群人不用直接的暴力手段,如何非常民主地杀死一个人,既使这个人十分光明、正确和伟大,展示出个体在群体面前的柔弱和个人独立精神的困境。当时看完后,印象很深刻,觉得这个叫管虎的导演确实了不起,能用电影叙说深刻的人性问题。《老炮儿》下载很久了,放在电脑里,没赶上看,近来适逢闲暇,才煮上一壶黑茶,优哉游哉看了大半个晚上,两个多小时的电影算是巨片了。

  总的来说,《老炮儿》讲一群老混混和一群小混混的纠葛,直到最后用茬架(打群架)的方式解决。由于不是武打片,刀光剑影的械斗场景也就几乎没有。耐人寻味的是,电影写出了混混精神的变迁,也就是老混混和小混混的价值观矛盾。混混自古就是一种无法消除的社会存在,游离在主流社会边缘,通常是主流社会体制的破坏者和反叛者。混混还有一些叫法,地痞、流氓、无赖、黑社会,混混群体中并非全是杀人越货、恶贯满盈的人渣。相反,自古以来,混混里也有一种正面精神,比如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之气,杀富济贫、扶危济困的道义精神。比如《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上海滩》里的许文强算是大混混,上世纪90年代的香港古惑仔系列电影和武侠小说算是对混混群体正面精神的标榜。每当社会转型,由于财富蛋糕少,分配又不均,主流社会体制毛病多多,体制之外就会自发聚集,形成混混群体。《水浒传》说的是北宋末年主流社会崩坏的情形,《上海滩》说的是上世纪三十年的中国,也算是内忧外患的社会转型期,90年代香港古惑仔电影说的是传统社会在资本市场冲击下产生劣变,也算是破旧立新的阵痛期。

  按理说,一个分配相对合理、均等的秩序社会建立后,混混将不复存在。其实不然,《老炮儿》就认为,新社会秩序建立后,那种讲道义的正面混混精神将没落,剩下些被体制收编却又流氓劲儿十足的小无赖。冯小刚演的张学军代表老一代混混,他们讲规矩,讲道义,从来不打女人,有血性,对别人狠,也对自己狠。相反,张学军儿子一辈的新一代混混呢,他们一起泡酒吧,飙车,一起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但是,当同伴(张晓波)被揍,被抓后,他们却袖手旁观,声称交情不深。他们之所以混到一起,是因为臭味相投,并且有钱有权,可以一起肆无忌惮混生活,并非因为道义和义气。他们还经常他妈的他妈的爆粗口,将扇耳光当成见面礼,尤其还打女人。

  电影说明一个深刻的问题,展示出社会发展的悖论,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社会转型基本完成,新的社会秩序建立后,老一代崇尚的混混精神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所谓讲道义,讲规矩有国家行政机关保证。新秩序建立后,新一代混混精神却退化到小无赖的流氓境地,根本不讲规矩,不讲道义,耳光想扇就扇,女人想打就打。尤其刚开始,身穿制服的人民警察也当街扇人耳光,确实反讽到了极点。社会动荡时期的混混大都讲道义,讲规矩,新的社会秩序建立后,那种正面的混混精神却没落了,剩下些小流氓,小无赖。看完电影后,我们不得不对社会发展和进步产生怀疑。

  中国历史上,自古就有对混混的正面评价,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为混混群体的优秀分子刺客和游侠写了列传。看来,混混群体中的侠义之气和道义精神深得人心。虽然现代社会崇尚法制和公义,不提倡江湖义气。但是当法制不健全时,往往又需要侠义和道义来维持人间基本的正义和善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