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周年的纪念活动如期举行,参加的人超过了100名,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多,宏达觉得很有面子,这次他向聚会赞助了一万元。
沁园春的大堂全由聚会包下,正面墙上的横幅从这头拉到那头,上面赫然贴着上山下乡40周年纪念活动的魏碑体字样,宏达特意关照要用这种字体,他说魏碑体外方内圆,特别能体现一个人外表刚强内心柔软的性格特点。负责筹备人之一的兆易懂宏达的心思,现在不是流行赞助商搞什么冠名权么,那就权当宏达的冠名吧。反正魏碑也罢,隶书也罢,对活动不会有什么不同的影响。
活动下午二点正式开始。大会主持人宣布会议开始,全体欢呼鼓掌,然后齐唱《知青之歌》。这首歌原来题名《南京知青之歌》,据说当时是一个南京知青创作的,为了这首歌他差一点被四人帮枪毙,后来被许世友保了下来,但也判了十多年徒刑。关于作者的事情大家大多是差不多40年后才知道的,但这首歌40年前大家就都会唱。不过现在谁也说不上当初连队里最早传播这首歌的人是谁,只记得这歌在连队里一传开,便都觉得很符合自己心情的,于是便都唱。这首歌当时被誉为知青中的“国际歌”,无论走到哪里,只要你唱起这首歌,你就会找到自己的战友。
《知青之歌》唱好以后,接下来由原来的各班排代表发言。可是台上的人在讲话,台下同样也在讲,嗡嗡声一片,台上人说的什么一点都听不清,主持人维持了好几次也不起作用。不过也难怪,上一次这么大规模的聚会还是在四五年前召开的,这次阔别重逢,而其中有些人还是自打回城后从未露过面的,那么大家见了面自然憋不住要好好絮叨一番。
谈话的内容仍然不外乎当年的往事,仿佛这是一个无穷无尽的永恒话题。每次见面,不同的谈话人组合在一起,会对当年的同一件事演绎出不同的模样。青春岁月本来就像缤纷的万花筒,就这么几块彩色的玻璃碎片,轻轻摇动一下,就会立马组合出各式各样精彩的画面。
那边角落的一伙人突然大声争执起来,原来在确认当年到底是谁在连队里最早传播知青的“国际歌”,这个问题很重要,犹如理论界讨论当年在中国传播马列主义的到底是李大钊还是陈独秀。有人言辞凿凿地肯定是宏达,但马上被人否定,说宏达五音不全,一首歌从来就没有唱完整过,怎么可能是他,你不会是看他今天赞助了一万元才这么说的吧?旁边的人哈哈大笑起来。
另一边有人在追问当年宏达常去机耕队黄师傅家,到底和大屁股有没有那档子事,说记得宏达在劝说健泉对女友下手时就好像介绍过什么“时间差”的经验。有人诓他说,嘿,这你还不知道啊?去年大屁股的儿子都找上门来认亲爹啦。边上几个人忙问:真的?真的啊?该有30多了吧?于是又一阵哄堂大笑。
宏达显然成了这天所有人的话题。开始他没注意,依然哈哈哈地和所有人打招呼,但后来发现只要他一到这堆人里,原来热闹场面一下子变得肃寂起来,有人笑着同他打招呼,但神态却有点微妙。宏达没来得及细想,一如既往地呼朋唤友,和每个人握手致意。
晚宴席间,才有人悄悄地告诉他大家议论他的话题。宏达听了,心中不爽。他对自己是不是李大钊抑或陈独秀倒并不在乎,虽然当年连队里他第一个逃跑回家时在路上听人唱过这首歌,也学了几句,但确实从来没有唱完整过,回到连队后也曾胡乱向人炫耀地哼哼过。但要把后来大家都会唱的功劳记在他头上,他也觉得不合适。然而对后一个议论他心里多少有几分不快,他倒并不是在乎他和大屁股的事被别人传说,他只是生气那些传说的人只在背后讲,当面见了他就刹车了,好像他宏达是那种心胸狭窄的人似的,还莫名其妙给他整出个孽债来。
心里不痛快,于是多喝了几杯。再加上一些人前来敬酒表示感谢,宏达连喝带灌,直喝得鼻子通红,舌头打滚,不由又要掏出手机。
健泉一把把手机夺了过去。
在今天拜读,更有意义
回复 @心葵: 谢谢心葵!
今日拜读更有意义,期待
情节展开,时光穿插,主人公以课文打开学生的心灵。迟迟交来的作文搅动的是读者殷殷的期盼,而作者却戛然驻笔,好精巧的构思啊!
情节展开,时光穿插,主人公以课文打开学生的心灵。迟迟交来的作文搅动的是读者殷殷的期盼,而作者却戛然驻笔,好精巧的构思啊!
小说描写的故事和细节都是作者自己的生活体验的影子吗?好丰富啊。赞一个。
今天一口气看完九章,文采奕奕!生动感人!怪不得会被首页推荐。期待后续。
很多年不看小说。《七七级》也只看一半。这次一定看下去,看完它。期待。
很多年不看小说。《七七级》也只看一半。这次一定看下去,看完它。期待。
简练的笔法,清晰的思路。确实好文章!赞!
又看到老同学的美文!谢谢你的精神食粮!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