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达决定不去寻找红尘了。本来宏达是想帮着健泉找的,但健泉的态度让他不免有点泄气,就打消了这个念头。不过真正让宏达放弃这个念头的原因是因为宏达最近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酝酿这件事情有一段时间了。当时几个当年一同在黑龙江兵团下乡的朋友找宏达商量,眼看再过一阵就是他们下乡40周年的纪念日,他们希望搞一个隆重的纪念活动,把当初一个连队朝夕相处的老朋友聚集在一起,回忆过去,交流当下,展望未来,用这种方式,维系知青情结,联络朋友情谊,促进友谊发展。他们希望还是由宏达出面召集筹备这一个活动。
上山下乡这一段经历是这一代被称作“知青”的人永远挥之不去的心结,他们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被消磨在里面。尽管每个人这一经历的时间长短不一,所经受的遭遇不一,后来的结局不一,由此带来目前的处境不一,但这是一份最朴素、最纯真、最原始的情感,它把这一代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因此,虽然这一段历史已经渐行渐远,但他们对它的回味却越来越浓。当他们陆续离开了当年下乡的地方回到了故乡的时候,当他们回城后经历了新的坎坷磨练稍有喘息机会的时候,当他们忙忙碌碌于平庸而安稳的生活的时候,或是当他们功成名就开始自我陶醉的时候,呈现在他们脑海中的第一印象还是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于是他们要寻找一个宣泄这种情感的途经——和过去一同下乡的荒友经常聚会碰头就是最好最寻常的方法。
宏达他们那个连队当年从同一城市一起下乡的知青有100多人,10年以后绝大多数的人又回到了这个城市。回城后,结婚生子,家庭工作,一晃10年又过去了。在下乡20周年那一年,他们开始了第一次纪念活动,召集人就是宏达。那时宏达的房产事业还没有起步,他与人合伙开了一爿酒家,第一次聚会就在这酒家举行。七八十人济济一堂,欢声笑语,势若鼎沸,追忆往事,感慨无限。结束后结账,每人收了几十元钱。宏达收钱时向大家打了招呼:不好意思,有劳各位破费。酒店刚刚经营,店小利薄,今天只收成本费。但等今后兄弟如能发达,定当请大家再来赏光,由兄弟埋单。
宏达果然没有食言。后来改做房产,趁政策尚未健全,批了一块土地转手赚了第一桶金。以后政策逐渐规范,他便潜心研究房地产市场经济,利用土地级差,在当初没人看好的市郊吃下几块地块,苦心经营了几年,没承想后来那地段要通地铁,房价立马噌噌往上直窜。发达后的宏达没有忘记自己的诺言,多次做东宴请一班弟兄。前两年一次连队好友组织旅游,宏达出手阔绰,给随行的每人送了礼物:两条中华牌香烟和一小袋冬虫夏草。
这次40周年纪念活动,大家便一致推举仍由宏达召集,宏达自然当仁不让,因此最近的心思便放在筹备聚会这件事情上了。
宏达本想把这次聚会放在“叶记”,那里的老板娘和宏达可以说得上是老交情了,宏达平时日常应酬一般都在那里。每次在“叶记”消费完毕,老板娘总是向宏达投来灿烂一笑,热情地招呼一声“下次再来”。宏达对老板娘自然心不在焉,虽然老板娘也可以说略有几分姿色,浑实的胸脯时不时地在宏达眼前鼓动,但宏达不为所动,因为毕竟40多岁了,人老珠黄。宏达去“叶记”,主要是冲着那里的菜式和价格,他认为“叶记”菜肴的性价比高,清淡可口,色香味俱佳,很对他的胃口。另外蛮对他胃口的是那里的侍应小姐,有几个玲珑小巧,秀色可餐。小姐上菜时,宏达总会跟她们搭讪几句,问问年龄多大啦,家里在哪儿啊,在这儿干觉得好不好啊,诸如此类。
这次聚会说好是AA制,宏达考虑到这帮人群中,还有一些境况并不十分好的,一顿豪华一点的餐饮花费可能是他们家里几天的日常开销,因此想尽量减轻一些花费,而“叶记”是蛮适合这样的状况的。
但宏达的这个提议遭到筹备这个聚会的其他几人的极力反对。大家说,这次40周年聚会是大庆,档次不能太低,“叶记”场地逼仄,活动不开,因为席间还要搞一些活动仪式或者即兴表演之类的,“叶记”不适合。难得一次,花费大一点也应该,不会有人穷到这个地步吧。再说,如有这类情况,你老兄拔根毛赞助一下不就行了?
宏达无话可说,于是一致通过选择地处中心市区的“沁园春”。
在今天拜读,更有意义
回复 @心葵: 谢谢心葵!
今日拜读更有意义,期待
情节展开,时光穿插,主人公以课文打开学生的心灵。迟迟交来的作文搅动的是读者殷殷的期盼,而作者却戛然驻笔,好精巧的构思啊!
情节展开,时光穿插,主人公以课文打开学生的心灵。迟迟交来的作文搅动的是读者殷殷的期盼,而作者却戛然驻笔,好精巧的构思啊!
小说描写的故事和细节都是作者自己的生活体验的影子吗?好丰富啊。赞一个。
今天一口气看完九章,文采奕奕!生动感人!怪不得会被首页推荐。期待后续。
很多年不看小说。《七七级》也只看一半。这次一定看下去,看完它。期待。
很多年不看小说。《七七级》也只看一半。这次一定看下去,看完它。期待。
简练的笔法,清晰的思路。确实好文章!赞!
又看到老同学的美文!谢谢你的精神食粮!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