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新加坡,萱诺与Melinda、林诚重聚后。第二天,她去了光明山普觉禅寺母亲骨灰的安置处祭拜。
新加坡光明山普觉禅寺创建于1920年,比新加坡建国早四十五年,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禅寺,还是新加坡第一个禅净双修的道场。对于光明山普觉禅寺的认识,萱诺是从母亲那里听来的。
据说是在1920年,从福建南来的转道法师,思及南游僧侣日众,发愿创办这所新加坡最早的十方丛林,以安顿各国前来求法弘道的高僧,培养年轻僧才和正信佛子。这座禅寺与中国大陆的交流十分频繁,弘一法师等许多中国高僧都曾来这里讲法。
因这座禅寺建立时间与她母亲来新加坡的时间相差不多,且园内设有亭囿台榭、禽畜栅舍,并广植花木,与江南的园林又颇有些相像,萱诺的母亲便如同他乡遇故知。
萱诺的母亲生前希望死后能像父亲一样土葬的。然而,新加坡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土地之宝贵不言而喻,一个人过世,想找个葬身的地方真是越来越难。华人传统的入土为安的观念在这里遇到了极大的挑战。
萱诺的母亲在去世前一天,因病情恶化,被紧急送到医院进行治疗,所有的儿女和亲人都从海外赶来,围在她的病床便。她向交代后事一样地,对她的子女说:“你们祖父还在世的时候,在中国大陆浙江老家,有一个萱家大祠堂,祠堂面积不但比一般的民宅建筑规模大,而且在建筑风格上十分讲究,院落空间分有大门、仪门、享堂、寝堂,祠堂后部还设置有庭园。享堂是祠堂的正厅,又称祭堂,是举行祭祀仪式或宗族议事的场所,是规模最大、用材最考究、装饰最华丽的,寝堂是安放祖先神位、纪念逝者的场所,后部均设有神龛。”
然后又深深地叹了口气:“你们的父亲死前,还念叨着祠堂内雕栏画栋、气象万千的气派,年轻时我们不喜欢那里的庄重、肃穆、威严,老了老了,对于那些嵌瓷、木雕、石雕、泥金的特色工艺,反而眷恋起来。”
她咳了一下,“因为那里啊,有祖祖辈辈的记忆。在迁移上海前啊,每年农历十月二十,我们在那里举行一年一祭的祭拜大典,缅怀家族的祖先长辈。那种庄重的场面哪——是你们现在所想象不到的。”
然后又伤感地说:“你父亲希望生前可以将你们祖父的牌位送归祠堂,但后来听说祠堂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破四旧时期废弃了,家谱、牌位等都被焚烧、破坏。他那个伤心啊,就别提了。他没有完成你们祖父的心愿,无奈地咽下了最后一口气,无论活着还是死了,他们都只能流落他乡。”
她大口大口地喘着气,萱诺的姐姐喂她喝了口水,她缓了一会,继续说:“中国的《礼运》记载,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古人认为人死后形体埋入地下,脱离形体的灵魂才可以归于天。你们的祖父和父亲虽然没有回归故里,但他们还是很幸运的,死在了两千零二年前,可以选择土葬,躺在地下长眠。如今,华人坟场面临着土地用尽的窘境。恐怕——我连土葬的机会都没有了。”
萱诺的叔叔在旁边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地说:“我们可不都是一样嘛,政府制定新条例规定,一个墓穴每十五年就换人长眠,这在世界上虽然不是独创,也是非常罕见的。所谓长眠其实也只是睡十五年后,再被挖掘起来火化,说这是先土葬,后火化。死后本来想得到的是一片安宁,还要受这份折腾,也是让人无奈啊。”
母亲用微弱而断断续续的声音,安慰萱诺的叔叔说:“不要——难过。我们——活着的时候,也喝了——不少洋酒,思想——也不能太——保守。土地——永远——都是——最——宝贵的。不管是对——国家——还是——个人。”
她又用鼓励的话对萱诺的叔叔说:“现在条件好了,我还想——多活一段时间呢!他伯伯你也要多——活些光景。”
然后,她又用双眼寻找着萱诺,两眼闪出泪光:“萱诺啊,我最不放心——你,你太要强,太像——母亲年轻的时候。最让我不满意——你至今还是一个人,在外面——打拼不容易。母亲去了,还有谁——关心你呢?我知道你特立独行,但是人到了一定年纪,总归还是——需要照顾的。”
她用眼光扫视了一下她的子女、孙子孙女,面露微笑地说:“看着你们都长这么大了,阿娘心里开心啊。有时间你们也要念着你们的——姑妈。”
临终前,萱诺的母亲选择了火葬,她说她要在新加坡守候父亲,这样她才能不孤单。儿女们尽管全部都接收了新式的教育,远在海外,但在丧礼方面,他们都毫无争议地按照母亲生前的愿望,在当地报纸刊登讣告,通知与她们家相识,但无法一一联络的人士。按照她母亲的嘱托,像她父亲一样,选择在家附近的空地上操办丧礼——设灵堂、停棺、守灵、做法事。从入殓、停柩、设灵堂、亲友吊唁、至亲守灵、超度亡灵、出殡、到火化安葬,延续了传统的许多仪式。
因为母亲的去世,一家子人,包括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才能得以团聚在一起,恢复了往日少有的热络,后来大家约定每年的清明节回新加坡团聚一次,为父母扫墓。
在萱诺的心里,母亲是一个坚强的人,她虽出身名门望族,但并不养尊处优,她受的是现代教育,却都有着传统女子的美好。结婚前,母亲曾深爱过一个父亲外的男人,由于萱家有恩于她,她决定报恩,就嫁入萱家,舍弃了最爱的那个男人。
说起这段经历,母亲并没有伤感,她对萱诺意味深长地说:“人生来就是一场修行,修行是走一条路,一条通往自己内心最深处、最想走的路。修行是痛苦的,因为在这个过程磕磕绊绊,不总是一帆风顺,它意味着你不得不自己去面对种种不愿意去面对甚至接受的局面。如果碰到了那种局面,你需要咬着牙去接受,不断地完成自我的升华。”
她欣赏母亲的一生,有时候感觉母亲就像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歇尔1936年所著的宏篇巨著《飘》——《Gone with the Wind》中的女主人公斯佳丽。她们有着战争时期的经历,母亲生活在中国国共内战与抗日战争时期,斯佳丽生活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母亲为了挽救自己家族的发展嫁给父亲,父亲去世后,她孤身一人支持者父亲家族的事业;斯佳丽从十六岁登上人生舞台到二十八岁孤单一人,十二年间为了生她养她的庄园,她经历着无人经历过的一切;她们有着勃勃生机、热情洋溢的性格,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始终都意志坚定,历经磨难却又光芒照人。不为残酷现实所折服,勇于承担自己的命运。
在母亲去世前几天,她深情地看着母亲,建议说:“罗马尼亚的瑟本察乡,有一个快乐公墓。墓碑记录着逝者平生的经历,就像把一个人的一生烙在了地球上一样,是一件非常幸福开心的事情。每个经过墓碑的人,都会从逝者的一生经历中得到启发。”
母亲用微弱的语气,打断了她的话:“萱,我明白你的心意。生生——死死,本是——自然规律。又何苦——刻意留下些什么呢……”母亲没有气力再说下去接下来的话,萱诺已经领会了她要表达的意思。
她喜欢母亲的特立独行、光彩熠熠,有时候,她感觉自己好像就是母亲生命的延续。
萱诺双手合十,对着母亲的骨灰说:“我喜欢中国,中国是你的故乡,也是我的故乡。我要用我的眼,帮你完成你的夙愿,帮你看清故乡的山山水水、人文风情。我相信,你会支持我的选择。虽然在那块土地上,我是孤独的,没有兄弟姐妹亲人的陪伴,但我是快乐而充实的。”
说着说着,她的声音开始变得呜咽,泪水涌出眼眶。
她闭上眼睛,停了片刻,拭去眼上的泪水,用坚强而又坚定地口气,重复着母亲说的话:“修行是痛苦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它意味着你不得不自己去面对种种不愿意去接受的局面。离开展华,我的职业生涯将是一场重生。我已经找到一条通往自己内心最深处、最想走的路,选择了,做了,没有遗憾和后悔。”
继续加油哦!zp
回复 @编辑部: 谢谢
写得不错,支持一下,继续加油
回复 @Mark: 谢谢,一起努力!
写的不错,题材有看头。
回复 @郭小米: 谢谢鼓励:)
学习了,写的很好哦
回复 @杨一半: 谢谢欣赏
照你这神速,十万字已经指日可待啦。
回复 @江雪: 谢谢,一起加油!
希望各位朋友佳人分享意见,谢谢
这次看到了:)特荐,棒棒的!
回复 @云舒丫丫: 谢谢支持
你这题材有深度,我是不敢涉猎的。你这下笔比我顺畅多了,看来我得加油。你得慢点走,好让我们赶得上啊。
回复 @江雪: 谢谢支持,还请组长多提意见
错误章节已删除啦!希望日更哦!加油!she
回复 @编辑部: 谢谢
回复 @云舒丫丫: 还在申请修改中,谢谢支持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