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看了以色列作家赫拉利的《人类简史》,最后部分有个观点很有感触:过去200年间,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打破了原先以家庭、社群为主的生活方式,代之以国家和市场。非常准确的定义。想起之前经常从纪录片、新闻里,看到各种各样打着“乡愁”、怀旧旗号,感叹着人心不古,大有要集体梦回过去黄金年代的意思。且不论这黄金年代是否成色十足,反正单单看看那些封闭性强,禁锢思想,老气横秋又残酷的家族统治,宗族私刑,我就不寒而栗。
历史经常会重复,但绝不会简单重复。既然人类文明是在加速前进,那么有时候,过去的经验就不足为凭。
我个人非常庆幸活在这个时代。因为我仅仅受国家和市场力量的支配。国家天高皇帝远,只要我遵纪守法,一般情况下,国家机器就是纸老虎;市场呢?我遵从它的规则,接受供需调和给出的价格,我几乎可以得到所想要的一切。没有什么不自在。为什么呢?我没有象有些人那样感觉人情社会的没落,抱怨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呢?因为我是个淡漠的人。或者说,我是个适应了现代生活的人,相信契约精神,并且十分享受脱离社群、各种圈子的束缚,而自由自在的人。我承认我不怎么理会人情世故,就如人们口中所言:此人较“独”。这里有两层含义:第一,说我比较独立;第二,说我“不懂事”。我认同第一点,不太赞同第二点。其实我只是比较羞怯而已。如此不懂圆滑处世,与人周旋的我,摆在过去,那断断没有活路。
生性如此,尽管我也很努力去改变自己。从幼儿园到大学,老师给我的评价有一条始终没变:不合群,孤僻。小时候不懂什么叫孤僻,依然我行我素。中学里有老师企图拯救我这个不可救药的孩子,要拉我入伙,不,是入团。我嫌麻烦,推说不会写入团申请。加上爱拖延,直到大学毕业,也没入成。除了小学里的绘画、书法兴趣班,我再也没参加过任何社团。与人交往也必须“臭味相投”,否则也就点头之交。
孤僻并不代表我就是个毫无想法,乏味无趣的人。恰恰相反,我自认为思想活跃。看书、画画和写作,都不需要呼朋唤友。一个人把喜欢的事情都做了,不用和谁协调,不用将就谁,多爽!那时候的理想就是从事以上行业,或做个手艺人,天天独自做些手工活慢慢度日,多惬意!可惜天不遂人愿,吃饱饭得放在精神自由之前,干了最需要与人打交道、装孙子的行业。整天磨着性子和嘴皮子,就为了一周两天的自由。
这两天才是我梦幻与真实交织的产物。上午阅读,下午画画:一天油画,一天水彩,晚上写作。每天都有着小成果,非常满足。不为名不为利,也不知会否有人欣赏,只是发泄表达的欲望。可见我也是有表现欲的,只不过别人通过在人前摆龙门阵,我只需要自言自语。
曾经也苦于没有接纳我这种怪人的圈子,削尖脑袋也想往某个圈子里钻。既然爱画画写作,那得混画家作家圈子吧?不成,人家都是科班出身,高冷啊!哪瞧得上你呀!这么一想,人自己便露了怯意,仿佛山寨货混进了正品,抖豁。那进业余爱好者圈子呢?费了半天劲,想着总算能互相交流切磋,却发现味道不对,装模作样的是个“沙龙”,人人都恨不得字字珠玑、一本正经地胡扯。我言辞木讷,反应又慢,跟不上飞快的节奏,自惭形秽起来。算了,既然哪方面都不对路,还是自己干吧!我可以自建圈子,里面都是顶级人物,不受专业和时间地域限制,只不过交流是单向的,我可以从书本、画册和博物馆里学习他们的思想和技巧,而不用应付麻烦的人情。
看上去,我注定要做个孤家寡人了。好在如今技术发达,有了微信这个“交友利器”。人说看看他的朋友圈,就能了解他是什么人。不错。于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也入了些感兴趣的圈子,总算是有组织的人了。不过,习惯很难改变,我一般都处于潜水状态,很少发表意见。面对活生生的文字,总是有点无所适从。看着别人几百上千句地冒泡,笨拙的我依然金口难开。
有一个成语专门安慰我这样的人:卓尔不群。我并不优秀,只是特别。特纳、莫兰迪和修拉,卡夫卡,普鲁斯特,爱伦.坡也都一辈子离群索居,甚少与同行交往,可是并不妨碍他们作品的杰出。我没有那样高度的天赋,我只是想安静地、独立地生活,做自己喜欢的事,不必为了让世人认同赞赏而点头哈腰而已。
支持!力顶!好看!已赞,欢迎回访我的作品《命运的樱花树》和《随笔★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