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做人无疑应该坚守内心的原则,坚守心灵深处的高贵,不能因为屈服于压力或贪图物质利益的享受就轻易的妥协甚至出卖自己的良心。然而,在个人的名利或物质利益受到损害或由于个人利益与他人发生矛盾时,如果能大气大量的退让一步,则不仅不是懦弱,反而是一种大忍之心的体现。上人 说:“众生的生命中自然有进、有退,但是,最难的是‘进退自如应对’”,这就是人生哲学,也即是人生观的建立。
一 ‘退’则‘宽容’
无论吾人在生活中,或是在职场里,都会有或好或坏的事情出现,难的不是面对,难的是应该如何正确应对?所以,上人教导说:“在吾人无论遭遇到或好或坏事情时,最最关键的是要有正确的心态,也就是好而不喜、坏而不惊的平常心。”古人云:“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 在非原则的问题上或在自己应得的物质利益上,如果能以宽容之心对待他人之过,就能得到化干戈为玉帛的喜悦。对于别人的过失,虽然必要的指正无可厚非,但是若能以博大的胸怀去宽容别人,就会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变的更加精彩。
“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是个连小学生都知道的道理,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有许多人把这个简单的道理给忘记了。在中国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清河人胡常与汝南人翟方进在一起研究经书。后来胡常先做了官,名誉却不如翟方进好。胡常为此在心里总是嫉妒翟方进的才能。当与别人议论时,总是不说翟方进的好话。翟方进听到这些事之后没有以牙还牙,而是想出了一个退让的方法。每当胡常召集门生、讲解经书时,翟方进就主动派自己的门生到胡常那里去请教疑难问题,并且诚心诚意、认认真真的做好笔记。世间长了,胡常就明白了这是翟方进有意推崇自己,于是内心十分不安。以后在官场上就不再贬低而是赞扬翟方进了。翟方进有意退让的智慧使他与胡常化敌为友。“退一步海阔天空。”人们常用这句话劝慰别人或告慰自己——做人要宽容。“宽容就会海阔天空?”,翻阅现代汉语字典,得到的是宽容一词的解释:“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追究。”空洞!自此幼小的心灵中又多了一份疑惑。
在每所寺院都可以看到那尊笑嘻嘻、胖乎乎、袒露大肚皮的弥勒菩萨,看到在菩萨两旁那幅意味深长的楹联:“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此时我便会体会到:宽容是一种开朗的豁达;宽容,是一种深厚的涵养;宽容,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宽容就是胸怀的宽阔,这份宽阔超越世纪,这份宽阔超越宇宙,这份宽阔更超越人的想象。“君子贤而能容黑,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这是荀子精辟概论。我想,君子之所以为君子,皆出于宽容乎!正是因为有这大肚能容天下事的气度,曹操才会一把火烧了那些将士的忠信表,饶恕过错;李世民才会重用太子旧臣魏征,不计前嫌;闵子骞才会下跪为后母求情,不究恩怨。古来成大事之人大都具备了这“记人之长,忘人之短”的宽容,才在人们心中留下美名。宽容,说来真的很简单,可现实中又有几人能付诸于行动?在别人犯了无心之失时,说一句“没关系”;在别人触犯到利益时,说一句“我不介意”;在别人观点发生分歧时,说一句:“这没什么。”这了了数语虽然人人会说,可又有多少人能将它深植在心中?世间有多少人为公车上的磕磕碰碰争得面红耳赤?多少人为生意场上的蝇头小利争得你死我活?多少人为了学术上的不同观点弃斯文于不顾?在那一刻这些人有没有想到宽容?我们的世界五彩缤纷,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任何人都不能将自己的思想、行为强加于人,而我们又必须在同一片天际下生活,人类要和谐共处就必须要学会宽容,如那尊弥陀寺的大佛,展开胸襟,绽开笑脸,接纳天下事,这时,心灵便比大地更厚重,比天空更广阔。哦,原来宽容他人就是解放自己。“退一步海阔天空”儿时的迷惑变得清晰明朗。宽容,如一泓清泉浇灭怨艾之火;如一阵轻风拂平嫉妒之稚;如一团篝火温暖冷漠之心。当你退一步时,会看到天的无边,海的无限。让我们去享受那退一步的神清气爽。
二 ‘进’则‘精进’
所谓的进,也就是精进。精进又叫做勤,即努力向善向上。精进同三善根合起来即是不放逸(放是放荡,逸是纵逸),就是过着有规律的生活。人若放逸就是对于贪嗔痴三毒不加节制,任性所为,肆无忌惮。不放逸刚好与之相反,是以三善根及精进为体,有防恶修善的功能。对一切善法肯认真负责,精诚集中,故又名不放逸。甲胄也表示精进之义,学佛的甲胄即是精进。如能忍,一切事均可成就。《金刚经》云:“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 人与人相处,人与环境相处,必须忍耐,唯一目标:若能使道业上有所成就,则任何环境都要忍耐。
我们每天至少有十一、二小时都在动脑筋,贪著世事,这就是业。过去生生世世都在造业;要勤劳不息地进修,不取不著,即可远离多生多劫的业障。纯而不杂谓之精。精进是没有条件的,有条件即不能与本性相应,有条件容易退转。例如学佛为求财富、求平安、求儿女上进,希望达不到就要退心了。必须发菩提心,发菩萨愿,没有任何要求及附带条件,只是为了饶益众生,为了度众生,求诸功德法。佛法是一条生疏的路子,岂能浅尝而止,必须要熏习再熏习,重复再重复,方能见功效。所以多听经多看经是有必要的,不补佛法熏习即补烦恼熏习。
此外,精进具体还可分为五种:1、被甲精进。2、加行精进。3、无下精进。4、无退精进。5、无喜足精进。(也可叫做有势、有勤、有勇、坚猛、不舍善轭精进) 被甲精进,即看到佛法义理,由信解故,自我惕励,我当如此依教奉行;加行精进,即在被加精进的基础上不断进一步加功用行,以期待早日证悟真理;无下精进,指因加行精进而生疲苦,依然忍受苦楚,不在仪式上产生怯懦的情绪;无退精进,指与他(或她或它)逼恼,心不动摇,精进不舍;无喜足精进,即对于善品不得少为足,永不满足,精进不已。
另外,关于精进,修学者们要注意“渐次修行,克期求证”这两句话,如释迦牟尼佛在未成道之前曾累劫修行,最后一期也遍参印度各地,渐次寻找解脱之路,渐次修行了几年,于是最终才能成就菩提树下“不证菩提,不起此座”的克期求证。《百法明门论纂》曰:“勤谓精进,于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悍为性,对治懈怠满善为业。” 《摩诃止观辅行传弘決》二曰:“于法无染曰精,念念趣求曰进。”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五曰:“精进,练心于法名之为精,精心务达目之为进。” 《维摩詰所说经佛国品》曰:“精进是菩萨净土。”
精进一方面包括勇猛的心,另一方面还包括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坚固愿力。我们平常发愿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发了愿之后就应当按照愿意力努力去做,不能做到一半遇到一点点小挫折就放弃,慢慢养成了习气,将来做任何事都会一事无成。
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身、心十分忙碌。如果大家能够利用节假日多屏蔽外缘,静心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那便可以获得身心健康。平时我们应该运用生活瑜伽,把修行和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既便忙碌也不会妨碍精进。修行的关键在于如何调伏自己的内心,而不在于外在的事相。所以精进关键是意的精进,而不是身的精进。身体应当调节好,不要让它过分劳累。但行、住、坐、卧都应当时时刻刻观照自己的内心,保持正知正念,一发现自己与善法不相应就应赶紧拉回来,安住于正知正念中,这就是修行,就是真正的精进。许多人虽然是精进,所谓的精进就是一天念多少咒、磕多少头,而真正与菩提心相应的念头一个也没有,整天就在枝叶上转,把握不住根本。这样的精进,养成不良修行的习气,反而成了自己证悟的最大障碍。真正精进修行的人他懂得把修行融入到自己的生活的每一细小环节,不会让任何的一分一秒无意义的空过。
我们所修习的对象是善所缘。平常我们所缘的都是和无始无明相应的行,换句话说是惑业,现在反过来所缘即是善。‘勇悍’是精进的行相。‘勇’就是勇敢、果敢、不畏缩,而且勇往直前。‘悍’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勇敢,一个是凶暴。勇敢就是什幺都不怕,勇往直前。凶暴是指对于烦恼毫不留情,绝对要像大恶人一样,那大恶人不论碰到什幺绝对不给你一点点商量的余地;现在我们在修行精进的时候,对于烦恼也是一样,绝对要拿出这种凶暴的味道来。在《华严经》善财童子所参的那些大善知识当中,有一位是甘露火王,在密教的图像当中现愤怒相,牙齿露在外头,眼睛瞪得圆圆的,浑身火焰,颈上挂的都是骷颅,表示凶暴的精进相,任何烦恼来的时候,他绝不畏惧;对治烦恼的时候,没有一点点商量的余地,这个情况就是精进相,他所对的对象就是我们所要对治的,所以对善所缘(就是善法)要勇往直前,反之,对恶法要毫不留情。
《入菩萨行论》及《瑜伽师地论-菩萨地》都有告诉我们,精进就是对于我们所行的善净之法,以及利益一切有情的勇与悍的心理行相。诸佛菩萨在修行成就的时候,会证得身心无有颠倒。‘无有颠倒’是指不能错,假定对善恶、是非分辨不清楚,虽然很努力,这不一定是精进;世间的人没有弄清楚,在颠倒的事情上面很努力,这个叫懈怠,不叫精进。所以精进的特质不是说你勤恳努力就算,而是说你在善法上面断除自他无边烦恼恶业,以及为了大众的究竟利益,在此件事情上的努力才是。
了解了精进,就要找合适的方法策励自己去修行,这个很重要,把这个策励的心境建立起来以后,自然而然会全心全意去修。所以对于精进的殊胜利益,以及不精进的绝大害处,能够多思惟观察了解,把这个道理经过了长期不断地思惟观察,养成习性,起心动念当中,一起来就是这个念头,自然而然就会推动你向这个方面去做。有很多懒惰的人,起心动念自然而然就是提不起来;另外有很多贪心重的人,起心动念也就是贪;现在我们在精进上头养成了习惯,起心动念自然而然会推动自己要精进。
《劝发增上意乐会》云:「能除诸苦及冥暗,是能永断恶趣本,诸佛所赞圣精进,此是恒常应依止。此世所有诸工巧,及出世间诸巧业,若发精进非难得,智者谁厌精进力。若有趣佛菩提者,彼见昏睡诸过失,常发精进而安住,我为策彼而说此。」 精进有什么殊胜的利益呢?精进能够净除一切苦恼,这个最重要,吾人现在不是为苦所逼恼而要求快乐吗?世间不管任何一种人,真正应该忙的就是忙这个。我们所以会偷懒等等,无非是贪一点乐而惧怕苦,然而要得到快乐而去掉苦的正确方法就只有精进。‘冥暗’就是愚痴、无知。我们所以要想去掉苦却去不掉,要想得到乐,忙了半天又得不到,就是因为对苦乐的真相不了解。
世间所有的这些事情,乃至于进一步的出世间,假定你能够发起精进的心,就没有一样事情做不到,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所以真正有智能的人,没有一个例外,都会好乐精进、不厌精进。而现在我们所以不能精进真正的原因,是由于在愚痴当中。反思起世间的众生真是可怜,一点点小的事情,心里就为它忙了半天,也嘀咕了半天,结果是自害害他,自己还觉得很对。如果你正确地了解了以后,吾人全部的精神所对治的就是这些,从小事情上面做起,你只要把烦恼真正解决,那一切问题跟着就仍忍而解。如果有人真正想要走这一条圆满觉悟之道,达到圆满的果位,那么,他要了解这个「昏睡诸过失」,就是懈怠不精进的种种过失,于是恒常地发起精进,安住在精进上面如理行持,为了策励那些想如法修行的人,而说这个道理。
现在我们是在集聚资粮,有了这个资粮,才能够走上去。《庄严经论》说‘资粮善’当中最重要的就是精进,依着精进其它的东西就跟着得到了,如果你没有精进的话,什么西都得不到。有了精进,眼前就得到殊胜、安乐。我们现在顺着最简单的次第--戒、定、慧来说,如果能够亲近善知识,如法的去做,当下就会得到清凉,从烦恼上面得到解脱,那是多么快乐!然后,由于戒而得定,那个定更是快乐无边,如此,还是世间之乐。由定而发慧,将烦恼彻底连根拔起,都是靠这个精进。所以世间是如此,出世间也是如此,一切的成就的确没有一个例外。
精进除了可以策励我们走上去,还能克服很多障碍,譬如说:我们对于眼前的受用很耽着,如果能够精进,就不会被那些受用所骗,没有固然不在乎,有了也不会耽着其中。真正如法修持努力的时候,会有种种烦恼跟随,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如果吾人能够真实精进,那么这些烦恼也阻挡不了你。我们要修出离心,乃至从自度而进入利他,都是会有无比的困扰,往往觉得苦不堪言,在这种情况之下,容易产生厌患之心。如果吾人能精进,即使眼前的人跟境而生起的厌患之心,也不能挡住你。这样从世间到出世间,从小乘到大乘,不管任何困难,都不能障碍你。而吾人都能够胜过它,如果步步上进,你会得到种种的胜处。
结语
综上所述,吾人应该会明白,如理修行佛法,就可以进退自如应对,也就不会日日烦恼日日愁,便可放开心扉、勇往直前,莫要抱怨、无畏胜进,直达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