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年的三月的一个下午,阳光斜斜地照射进东汉的皇宫章德殿里,28岁的安帝刘祜坐在龙椅上,回思太后邓绥的一生。对于太后,他有着复杂的情感,这个女人,给了他现在拥有的一切,她象一把大伞,既为他遮住了风雨,同时,也遮住了阳光,他觉得自己是那么地苍白而不甘,但是面对她时他却无有能力表现出自己的一切。为什么自己要听命于她,为什么一见到她,周身的活力就被她抽走了,大气也不敢出,她就是这么地有威势。可是她并不凶,她还是很美,她当年进宫时的让人吃惊的美貌并没有离开她很远,对他也很慈爱,讲话从来都是温和的,但是他就是怕她,现在她走了,这样一个人,走了。
她先是收服了皇上的眼,接着收服了皇上的心,让皇上心甘情愿地把他的权力与她共同分享,因为她让他全身心地接纳。而在他死后,她得以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她毕竟是身为女流,一定要以一个合理的旗帜才行。那就只能有一个弱小的无法独立承担大统的人,才能让她顺理成章地拥有权力。那么只好立年龄越小越好的皇帝。于是选中了两个存活于世的皇子中的较小的那个,只有百日的刘隆。而8岁的那个刘胜就不是最合适的人选了,而且恰巧这孩子身患疾病,所以就以身有痼疾为理由不立他为帝,而是将其立为平原王。而在立了皇帝之后,又得防范这个孩子夭折,毕竟他太小太弱了,以前的皇子夭折的经历不得不提醒她早做打算,因为如果皇帝驾崩,那她就不再可能拥有权力,所以要早做预防。在余下的皇子中,是绝不可能立刘胜的了,既然初始没有立他,刘隆死了,再立他为帝,天下人何以信服?而剩余的几个孩子都是公主,根本没有可能。思之再三,也就只能从皇子的子嗣处寻找合适的人选。于是。自己就进入了太后的视线。他的身份比其它的皇子都再合适不过了。自己的父亲清河王刘庆与先皇的感情深厚,而且曾经做过太子。父亲懦弱本分,他教育孩子也强调老实知礼,而且自己年幼时,经常见到先皇,他很喜欢自己。于情于理,当时的自己都是最佳人选。于是自己和嫡母耿姬被下令留居在清河王府,父亲和其他的皇叔被派到各自的封国去。而果不其然,八个月后,刘隆薨。记得那天的深夜,自己先是被接入皇宫,封为长安侯,再接着宣布收其为和帝之子,然后由太尉张禹授于印玺,承接大统,新一朝皇帝册立,而太后得以继续掌握权力。
这一切的安排,都没有他任何的意愿在里头。当初他和母亲留在清河王府时,他曾问过母亲为什么独独他留下来,母亲说是太后的旨意。因为太后喜爱他,想时常看到他。并且母亲一直向他说太后是个慈爱的太后,让他要好生听太后的话,让太后高兴。所以,他就这样乖乖地听从着母亲的话,也乖乖地这样做着。直到有一天晚上,大将军邓骘持节来接他入宫,母亲送他上车,以前也有皇宫的人来接他入宫,但是这一次母亲流泪了,她一再地叮嘱他进宫后,一切听从太后的安排,不要有什么别的想法。他出门一看,竟然是王青盖车,按说他的身份根本没有资格乘坐这样的车子。于是他隐隐觉得这次不同了。就这样,13岁的他懵懵懂懂地就当上了这个偌大国家的皇上。但是他知道自己只不过是个幌子,自己要做的就是听太后的话,需要他做什么他就做就可以了。只有这样他才安全。有时,他也想到先皇和帝,他和自己一样,也是小小的年纪就当了皇上,身后也是有个太后。但是再一想,他们又不一样,为什么呢?和帝是先祖章皇帝的亲生皇子,而自己的父亲不过是个郡王,虽然曾经是太子,但是毕竟是被废掉的太子。所以,自己的身份是无法和先皇相比的。而且,先皇和帝反对窦家势力,是因为窦家想要谋反自己当皇帝,先皇是为了保护自己才先棋一着,把他们搞垮从而自己亲政的,而自己呢?太后的母亲阴家现在用心的打理朝政,不飞扬跋扈,不欺压百官,对自己也是以礼相待,本来自己这个皇帝就是他们给的,不是自己,他们也会找一个其它的皇族子侄,所以自己还是安分守已地享用这一切吧。再说,太后对自己也真的是无微不至,她给自己身边安排了好多又听话又能干的宦官和宫女,有什么需要都会及时满足自己,还把从小带自己长大的乳母王圣留在自己身边,以使自己不至孤单。这些人围绕在自己身边,也足以让自己安乐度日。只要他没什么想法,宫内的日子过得会是优游无虑。有一次,他对朝政发表了一下自己的看法,他当时只是冲口而出,因为他觉得按当时的情势,这样做是为国家和人民最好的方法了,可是没想到太后的脸色有些阴沉,也没有理会他的话,好象根本没有听见。于是他又回想起了母亲在自已临进宫时特意叮嘱自己的话,不要多想什么。这时他的心里才真正明白了。虽然太后也为他请来师傅教他治国理政之道,但是太后的内心并不希望自己真的当起这个皇帝。既然如此,自己也就只能选择逍遥度日了,只要不出格,不惹太后不悦就可以安然的过太平时日。于是他的精力转向了女人,他觉得和女人待在一起是最开心的了。太后也陆陆续续为自己进选了不少的女子,都是出身高贵,相貌美丽的,这些女子就象是开在他身边的各色花朵,让他流连忘返,忘了忧愁。其中最美丽耀眼的就是阎姬,他最喜欢的就是她,她象是一道闪电一样进入了他的心里,从见到她的第一天,他就被她迷住了。而且太后也喜欢她,因为她是太后的嫂子的亲姐妹的孩子,她们之间还有亲戚的关系。所以,在115年他21岁时,很顺理成章的,阎姬就被册封为了皇后。他的立后年龄比起以前的先帝,也要迟。他明白其中的原因,立后,就意味着他是独立的男人了,他的天然权力就该得到,就算他没有想法,下面的大臣也会上奏。所以,能推迟一天就会推迟一天的。不过,在他的心里,其实是无所谓的,他对权力不感兴趣,或者说不能有兴趣。每天上朝听着三公九卿讨论政事,他心烦无比,只等着退朝,回到他的女人中去。反正一切由太后定夺,到了需要发诏书时,他盖上御玺就可以了。他不愿意为天下人天下事烦心,因为知道自己也决定不了什么。就算偶有一事过他的心想一想,当与太后意见不符时,内心还要挣扎。这个时候内心还是痛苦的,几次折磨之后,他放弃了。何必为承担不了的事情承担呢?何必为决定不了的事情挂怀呢?想多了就是痛苦,说多了,可能就要失去一切。什么也不去想是最好的方法。他现在要的就是后宫欢乐。可是,阎后让他又爱又怕,这个女人漂亮,而且有才,但是她的嫉妒心也很厉害。李氏宫人在她当上皇后那年怀孕了,她气得和他大闹。可是他也无法,谁让你自己不能生养的?十天倒有九天是和皇后在一起,他播种了,插秧了,但她的田地不争气,怎么办呢?阎后气过了,闹过了,也觉得这事怪不得皇上,于是把一腔的怒气全部都集中到了李氏一人的身上。一看见那个李氏隆着肚子在她面前她就心内如万针刺过。她忍着,想到安帝现在还没有一个子嗣,自己真要怎样,太后那里也不会高兴。她知道太后是很有原则的人,她不象皇上,自己可以闹一闹就解决所有问题的,过分的事情在太后那里是要付出代价的。她也分明看得出太后还是很高兴皇上有子嗣的。终于,孩子顺利生产了,是个男孩,全宫上下都欢天喜地,安帝给孩子赐名保儿。阎后的一腔妒恨终于可以肆无忌惮的发作了。她早已指示宫女给李宫人的茶水里加好了毒药,李宫人喝下没多久,就毒发而死。太医上报李宫人产后流血过多而死。太后明知其间缘由,但事已至此,她又是自家亲戚,也就不追究了。而他虽然心内嗟叹,但是看邓太后不追究,他也就不究查了。于是,李氏宫人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去了,没有一个人为她说话。而且,当日侍奉生产的宫女后来也莫名其妙的死去了,这样的事情,他懒得追究。
不论怎样,他有了自己的皇子。在刘保5岁时,太后做主将其立为太子,他还是满意的,他看得出阎后是极为不悦,但是刘保是他的长子,也没有让她可以挑得出的过错,她也只好认可这一切,因为在宫中,太后的指令就是一切的最终决定。
他身边的乳母王圣和中黄门李闰和江京,他们经常在他面前为他呜不平。说皇上就是皇上,可现在皇上哪里是皇上?他嘴上训斥他们,让他们不要乱说,但是心里却也认可他们的话,因为他们恰恰说出了他心里想说又不敢说的话,他内心里觉得这几个人才是他的亲人。而太后对于他的心理,想来一定了解得一清二楚,他内心的不满也定瞒不过心思清明的太后但是他从来不说什么,所有的情绪滋长只在心里,所以太后应该是拿他也没有办法。但他很清楚,越是这样,她就越不可能把权力交还给他,因为她知道一旦他拥有权力,他首先要做的就是清算自己的势力。所以,她一定会掌握权力到最后一刻。所以,当那个不通太后心思的杜根在朝堂上提出皇上年纪已长大,太后应当将权力交还于皇上时,太后才无比愤怒地下令将他的头用布包起来,让人将其杖毙于殿前,她就是要让皇帝和群臣看到这种人的下场,让他们闭上嘴巴。她不能忍受任何人和她提及此事。她已经在小心翼翼的权衡这场和皇上的较量了。他不说话,但他的存在就在映射出她的揽权的错位。那天下朝之后,他心里痛恨得要命,咬牙切齿,定要在群臣面前找回这个耻辱。所以,在太后死后,当有人告邓家兄弟阴谋废安帝,立平原王刘胜为帝。他明知这是诬告,但是那种无处发泄的仇恨正好找到了一个出口,于是他就快意恩仇地把邓悝等邓家三个兄弟处死,邓骘因不知情被免官归郡,受郡县官吏逼迫绝食自杀。算是畅快了这十几年太后给他的压制所积蓄起来的愤恨之意。对于太后,他心态是复杂的,太后是个好太后,她治理下的国家安定,民生和平,外邦也平复,留给皇上的还是一个大好江山。如果他是这个国家的子民,他会感激有这样的一个治理者,但他偏偏不是,而是皇上,那么,他的心就不能安然了。不过,好在现在太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天下终于是他的了。
-
加油!祝创作愉快!she
我是责编宋碧珺,会帮助你完成作品日更或结稿,帮助你上特荐榜并发行电子书单行本,有事跟我联系吧!